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8)
2023(14236)
2022(11966)
2021(11146)
2020(9058)
2019(20344)
2018(20164)
2017(35944)
2016(20047)
2015(23155)
2014(23158)
2013(22278)
2012(21168)
2011(19552)
2010(19754)
2009(18290)
2008(18229)
2007(16308)
2006(14700)
2005(13933)
作者
(56718)
(47588)
(47430)
(45009)
(30396)
(22738)
(21442)
(18365)
(18245)
(17204)
(16411)
(16050)
(15569)
(15342)
(15134)
(14558)
(14093)
(13868)
(13799)
(13689)
(12370)
(11741)
(11429)
(10906)
(10821)
(10763)
(10699)
(10628)
(9737)
(9510)
学科
(83417)
经济(83309)
管理(55254)
(49931)
(38237)
企业(38237)
中国(32526)
方法(27079)
(24712)
数学(23494)
数学方法(23272)
地方(21636)
(20587)
(20211)
业经(19436)
(17398)
贸易(17380)
(17113)
银行(17089)
(16921)
(16637)
(16481)
金融(16479)
农业(16407)
(14863)
(14039)
(14022)
技术(14006)
环境(13663)
教育(13337)
机构
大学(284127)
学院(281306)
(121593)
经济(119066)
研究(108785)
管理(98463)
中国(84452)
理学(82128)
理学院(81054)
管理学(79747)
管理学院(79208)
(62976)
科学(61864)
(58469)
(55269)
研究所(49390)
中心(48333)
(45943)
(44746)
财经(43982)
北京(41394)
(41340)
师范(40978)
(40001)
(39506)
经济学(38250)
业大(37372)
(35628)
农业(35292)
经济学院(34127)
基金
项目(178575)
科学(140384)
研究(138339)
基金(126057)
(109031)
国家(108042)
科学基金(91267)
社会(87752)
社会科(83081)
社会科学(83066)
(69571)
教育(65274)
基金项目(65034)
(58842)
编号(56193)
自然(53880)
自然科(52580)
自然科学(52563)
自然科学基金(51621)
资助(51353)
成果(49085)
(43795)
课题(42019)
重点(41633)
(40725)
(38127)
(37523)
国家社会(36782)
发展(35907)
(35860)
期刊
(145700)
经济(145700)
研究(97641)
中国(75967)
教育(46997)
(45344)
(44213)
学报(42085)
管理(40908)
科学(40265)
大学(33531)
(32147)
金融(32147)
农业(30432)
学学(30220)
技术(25615)
经济研究(23696)
财经(23118)
业经(22360)
(20164)
问题(18697)
(17673)
(17170)
世界(16391)
国际(16333)
图书(16310)
(15027)
论坛(15027)
科技(14192)
职业(13268)
共检索到471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建卫  宣星宇  李海红  周愉凡  
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是保障高素质军工科技人才培育和供给的规则机制或运作模式。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展现出育才目标渗透军民融合理念、育才过程蕴含终身教育取向、特色方式助力人才成长等内在逻辑。利益相关者行动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未来应从塑造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强化校企深层互联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和优化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鹏宇  马永红  白丽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在国家、学术和市场三重逻辑共同驱动下经历了由萌芽、波动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制度变迁方向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日益增多;变迁形态以渐进、局部变迁为主,激进、整体变迁阶段性作为"波峰"形态出现。应充分认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机理和规律,探索三重逻辑合理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在招生单位办学自主权、学生自由选择权、招考分离、社会需求响应力等方面继续开展适切的改革实践。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侗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形成与变化往往与国家政权建设及其国家治理目标相适应。文章认为,街道办事处作为重要的基层治理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变迁,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始终游离于"政府化"与"社会化"的属性之间。不论是对街道体制改革趋向的把握,还是对整体性基层治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关键都在于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特殊角色本身的理解与认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梅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奖助政策历经初步建立、渐进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研究生奖助政策发展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基础、权力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环境是其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趋势和高校行动者精英团体的支持作用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内部供需矛盾和外部示范效应是激活研究生奖助政策变迁的动力。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内涵,需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加强奖助政策中国特色,建立反馈评估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红军  阳镇  
人与组织关系是组织管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逻辑逐步从社会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本文基于这一转变探讨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随着人与组织之间管理模式、自由程度、开放程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雇佣形态、决策模式等要素的变迁,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从单位制下的"捆绑体"逐步转变为工具理性下的"经济契约体"、价值理性下的合作共赢,最终向共生共赢式关系转变。这一演变历程背后是制度逻辑、组织形态、组织中的人性假设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演变:制度逻辑由单一社会逻辑向多元混合逻辑转变;组织形态由单一社会组织向经济组织、混合组织转变;人性假设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经济人与共享人转变;企业家精神由社会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家精神向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迈进。展望未来,新社会责任认知、新技术范式、新经济形态、新组织实践将驱动人与组织的和谐共生与共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国家资助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采取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社会捐赠等多种资助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组合,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学,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国家扶持与个人奋斗、公平与效率、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广芬  李文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也是反映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新中国70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从培养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工人""熟练劳动者"到能把握"智能+"时代机遇的"高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以教育观念变革为先导,以技术升级迭代为驱力,以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延展为体现的建设性与批判性共在、历史性与现代性共生、稳定性与发展性共存的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共进、育大国工匠,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海燕  王馨格  李宏宽  
本文立足于中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背景,根据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变革的战略要求,对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军民深度融合下所需的国防科技人才类型等进行了特征分析,并基于双层嵌入理论和需求拉动理论构建RPPSCD分析模型,对依托高校国民教育资源进行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高校国防科技特色教学和科研实力、高校军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政策、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高校国防科技创新理念与军民融合文化软实力以及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需求,六个不同维度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中国高校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金栋昌  李天姿  
土地级差收入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理解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钥匙。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地级差收入先后经历了"空转""以税代租""场地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四个制度变迁阶段,并在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市场方面呈现阶段性特征。以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从生产关系维度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系统透视,既有助于从实践上掌握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规律与转型方向,明确当下土地出让金与"土地财政"的评价立场与改革重点;又能在理论上界定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特征和学理范式,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内容素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宏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分为萌芽兴盛、衰退解体、恢复重构、新农合试点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五个阶段。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规范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层面,始终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健康医疗保障的权利;在体系建设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压力;在运行主体层面,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保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在覆盖范围层面,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群体的参保补偿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保机制;在发展趋向层面,按照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晔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领域的集中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发扬解放区办学经验,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不断演进,先后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的校办工厂、以产养校,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下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几个阶段。未来,我国产教融合应由简单结合走向深度融合,从职业教育迈入高等教育,从校企双元走向多元治理,从政策引领走向法制保障。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田庆锋   李瑶  
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资源,但国内关于这类人才的研究不足,同时也缺乏对国外关于这类人才培养成功模式的研究,而美国的“国防开拓”(H4D)项目为培养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全新模式,因此,在梳理H4D项目背景和发展现状基础上,厘清其人才培养框架和过程,总结凝练美国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可见,H4D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基于坚持问题导向的特色国防创新文化支撑来培养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运行机制覆盖多部门协同的中观层面和团队创新的微观层面,遵循开放逻辑和融合逻辑,通过“团队组建—问题明确—问题解决—方案评估”过程培养人才。H4D项目由核心目标、运行机制和创新文化构成的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框架,与中、微观双层运行机制和两大逻辑的三重耦合,推动H4D项目高效运行,实现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美国经验给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作的启示包括:健全有组织科研体系、完善需求牵引与利益分配协同的动力机制、畅通军民双向互动渠道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