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2)
- 2023(11601)
- 2022(9825)
- 2021(9164)
- 2020(7490)
- 2019(17259)
- 2018(17220)
- 2017(32775)
- 2016(17281)
- 2015(20107)
- 2014(20177)
- 2013(20514)
- 2012(20089)
- 2011(18920)
- 2010(19137)
- 2009(18217)
- 2008(17875)
- 2007(15752)
- 2006(14698)
- 2005(13970)
- 学科
- 济(102262)
- 经济(102169)
- 管理(44374)
- 业(42098)
- 方法(34751)
- 中国(33254)
- 数学(31116)
- 数学方法(31003)
- 企(30390)
- 企业(30390)
- 地方(25951)
- 农(23944)
- 贸(19958)
- 贸易(19941)
- 易(19349)
- 业经(19119)
- 制(18180)
- 财(17740)
- 银(17158)
- 银行(17141)
- 行(16808)
- 学(16692)
- 融(16605)
- 金融(16605)
- 地方经济(16082)
- 农业(15783)
- 发(14735)
- 环境(14348)
- 体(12571)
- 和(12357)
- 机构
- 大学(270083)
- 学院(266896)
- 济(132610)
- 经济(130318)
- 研究(105629)
- 管理(95498)
- 中国(84029)
- 理学(79994)
- 理学院(78941)
- 管理学(78019)
- 管理学院(77506)
- 财(60649)
- 京(59297)
- 科学(57389)
- 所(54022)
- 研究所(48199)
- 财经(47065)
- 中心(45393)
- 经济学(43534)
- 经(42837)
- 北京(39695)
- 江(39307)
- 农(39250)
- 经济学院(39033)
- 院(37114)
- 范(36580)
- 师范(36331)
- 财经大学(34796)
- 州(31753)
- 业大(31679)
- 基金
- 项目(159668)
- 科学(126613)
- 研究(120871)
- 基金(117581)
- 家(101393)
- 国家(100574)
- 科学基金(84523)
- 社会(81317)
- 社会科(77266)
- 社会科学(77253)
- 基金项目(60646)
- 省(57933)
- 教育(53889)
- 划(49958)
- 自然(49268)
- 资助(49139)
- 自然科(48045)
- 自然科学(48030)
- 自然科学基金(47219)
- 编号(46766)
- 发(40892)
- 成果(39935)
- 部(37823)
- 重点(36454)
- 国家社会(34999)
- 发展(34341)
- 课题(33838)
- 展(33833)
- 中国(33272)
- 教育部(32934)
- 期刊
- 济(159948)
- 经济(159948)
- 研究(96744)
- 中国(59322)
- 财(42760)
- 管理(38738)
- 农(37282)
- 科学(36114)
- 学报(35387)
- 融(33035)
- 金融(33035)
- 经济研究(27867)
- 大学(27689)
- 教育(27211)
- 农业(25824)
- 学学(25683)
- 财经(25074)
- 业经(23373)
- 技术(22284)
- 经(21875)
- 问题(21821)
- 贸(20808)
- 国际(19303)
- 世界(17622)
- 技术经济(15243)
- 业(14164)
- 统计(13369)
- 经济问题(13359)
- 商业(13324)
- 理论(13095)
共检索到442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演变构成了理解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维度,呈现出了我国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的壮阔图景,其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前后连续、相互贯通的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变革生产关系,重工业发展与基本民生保障并驾齐驱,呈现出"经济与民生平行"的外在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高生产力,先行发展经济,为民生水平提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呈现出"经济先行,民生为标"的外在表现形式;新时代,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实现了调整手段、调整内容、调整目的和调整对象的转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启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进而在混合所有制引导下,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营经济 正名立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树洁 王洁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经济发展和减贫奇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区域发展非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平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基于这一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及制度安排,勾勒出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轮廓,阐述我国各个阶段贫困治理的路径及特征。进一步,从贫困和不平等的测算、"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治理行政管理机制、"扶志"和"扶智"等视角着重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经济增长、发展不平衡和贫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经济增长在促进贫困减少的同时,也会因资源配置差异、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区域、城乡非均衡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区域、城乡不平等又会抵消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无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不平等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吉春 宋婧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能源产业规范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完善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梳理我国能源产业规范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能源产业规范理念陈旧,主要依赖政府管制,能源产业规范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与协调性,能源产业规范与能源竞争规范存在冲突等。对此,应当明确我国能源产业规范的新理念,完善我国能源产业规范法律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力(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权利救济途径;建立超越一般性的政府部门规范讨论机制和规范制定机制,构建能源、财税、金融、信贷等综合性的规范体系;重新定位民间资本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位置,为更多的能源市场主体进行投资营造良好的制度性环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康
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密不可分,这一点已经取得广泛共识。新中国70年来,央地间"条块结合"的基本架构虽未发生大的变动,但其间的权力配置格局和具体的实施类型却始终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央高度集权和央地之间频繁的"放权"和"收权"循环,到改革开放后中央向地方和企业分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再到新时代条件下央地之间权责划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这一历史演进过程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放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连的。本文在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遵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规律,以及把握事物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央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及逻辑内涵。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斌 刘杨程 马绍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规模效益、生产总值、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六个角度分析70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指出我国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市场结构不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低;工业高端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档次低;工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生产环保程度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推动供给侧改革,深化融合发展,打造"高端工业";培养高精尖人才,实行智能制造,打造"智慧工业";提倡生态化生产,改善生产流程,打造"绿色工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祥敏 马秀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的概念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因而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通过追寻我国成人教育的概念演进轨迹,厘清其发展脉络,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成人教育的概念差异,进而展现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历史寻迹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的概念经历了从初露端倪、强势回归到如今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我国成人教育事业亦展现了别样的发展路径,如今正书写着立竿见影的青春篇章。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乃庆 郑智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从21世纪开始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呈超常规发展态势;教师总量逐年递增,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强化制度建设保障,职教体系初步成形;就业率持续提升,服务社会成效显著,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新路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我国高职应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特色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搭建职教"立交桥"体系,健全职前职后培养制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铸就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中国特色高职品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岳伟 鲍宗豪
经济现代化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深化三个阶段。经济现代化在70年的艰辛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形态上从传统农业大国到工业经济大国、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上从公平优先到共享共富三个主要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健康发展应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坚守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领导,坚决厘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边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现代化的内部协调和系统推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真
新时代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区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区域格局逐步优化,这对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与支撑。文章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进行阐述回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进行探究,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演进历程 发展展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晓雯 刘志文
产教关系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环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了多种形态的话语范式,开创了走向多元中心治理的新范式与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产教关系的话语意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文章尝试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关于产教关系的关键文献分析,梳理产教关系话语范式的演变,勾勒出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互动的演进脉络,并对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话语范式进行展望,提出面对当前新的阶段性命题,产教关系的理论体系需要向更合理化的"政策翻译"、以问题为导向的动机、立足本土的国际话语构、注重定量分析法的范式转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关系 话语范式 实践范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彦华
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服务消费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消费地位从微乎其微发展到占据半壁江山,消费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向追求康乐演进,消费方式从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并进转移,消费政策从抑制消费、引导消费转向刺激消费。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服务消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健全、统计体系不完备等问题较为突出。今后应着力加强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消费环境,健全统计体系,推动服务消费稳步增长。
关键词:
服务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方式 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瑞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学研究范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与高度集权计划体制相适应,流行的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与市场机制的引入,东欧经济学研究范式在我国产生广泛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随着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而在我国逐步流行。"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的本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难以回答我们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因此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第二,以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三,倡导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第四,推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第五,充分认识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孔祥利
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时期,即:1949—195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探索时期,1978—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时期,2012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期。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懈探索和与实践成就,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正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上;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巨大贡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院 许晓芹 连晓庆
产教融合政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49—1977年)、产教结合(1978—2013年)、产教融合(2014年至今)三个时期,呈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驱动产教融合政策演进、从单一主体走向多主体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三重逻辑。基于此,未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必须服务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多主体协同育人,必须不断拓展和丰富产教融合的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