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32)
2023(9353)
2022(7765)
2021(7773)
2020(5987)
2019(14144)
2018(13804)
2017(23503)
2016(13648)
2015(15630)
2014(15560)
2013(14510)
2012(13983)
2011(13079)
2010(13245)
2009(11914)
2008(11714)
2007(10151)
2006(9309)
2005(8807)
作者
(34064)
(28481)
(28280)
(27384)
(18369)
(13578)
(13068)
(11118)
(11016)
(10341)
(9723)
(9535)
(9309)
(9195)
(9027)
(8992)
(8522)
(8263)
(8249)
(8200)
(7452)
(6921)
(6793)
(6538)
(6530)
(6402)
(6351)
(6264)
(5760)
(5713)
学科
(48991)
经济(48949)
管理(30612)
(27423)
中国(24632)
教育(20156)
(20121)
企业(20121)
方法(18885)
数学(17269)
数学方法(17048)
(15490)
(13321)
贸易(13314)
(13123)
(12414)
(10572)
(10270)
(10159)
农业(9608)
理论(9547)
业经(9508)
(9113)
银行(9112)
(9060)
(8929)
(8453)
金融(8450)
地方(8350)
及其(8167)
机构
大学(186447)
学院(180818)
(81087)
经济(79519)
研究(74693)
管理(61488)
中国(53912)
理学(51782)
理学院(51063)
管理学(50306)
管理学院(49908)
(41636)
科学(39016)
(37833)
(36496)
(34244)
师范(34125)
研究所(32915)
中心(32198)
教育(31784)
财经(28805)
北京(28378)
师范大学(28239)
(26935)
(26759)
(26596)
经济学(26247)
经济学院(23500)
(23235)
财经大学(21394)
基金
项目(112095)
研究(93450)
科学(91095)
基金(80823)
(69024)
国家(68324)
社会(59574)
科学基金(57455)
社会科(56259)
社会科学(56253)
教育(49755)
基金项目(39717)
(39688)
编号(39424)
(37279)
成果(36329)
资助(33662)
自然(32142)
自然科(31370)
自然科学(31363)
自然科学基金(30865)
课题(30731)
(28767)
重点(26855)
(26332)
教育部(25803)
(25735)
(25674)
中国(25156)
国家社会(25071)
期刊
(90728)
经济(90728)
研究(73269)
教育(52951)
中国(48656)
(27029)
管理(23432)
科学(22753)
(21629)
学报(21568)
(19630)
金融(19630)
大学(18510)
技术(18064)
经济研究(16034)
学学(15539)
农业(15370)
财经(14898)
(13675)
职业(13300)
(13114)
国际(12876)
业经(12027)
世界(11978)
问题(11608)
(10534)
论坛(10534)
(9003)
图书(8824)
技术教育(8588)
共检索到303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阿木古楞  苏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国家体制建立"为导向的起步和探索期、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的调整与发展期和以"予人平等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繁荣与成熟期三个阶段。70年间,内蒙古民族教育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核心价值为主导,以地方文化价值为特色,通过制定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回应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教育公平等多元诉求,呈现出鲜明的国家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内蒙古个性的民族教育之路。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需要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发力,助力民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和其他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内蒙古经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伟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演进,政策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价值为中心走向兼顾个人价值和知识价值;教师教育模式由单一独立的定向模式走向开放多元的一体化模式;政策目标由增加教师数量变为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由注重知识技能提高转变为兼顾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满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对于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将继续强调教育公平,更加重视教师德育,注重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法律法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昉  王晓博  
当前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系统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思想体系的演进路径,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949—2019年期间国家层面颁布的301份反贫困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认为新中国的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五个不同核心的阶段。共同富裕是各个时期反贫困思想的主线,但不同发展阶段所赋予"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扶贫政策的侧重点与战略规划的差异。文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反贫困各阶段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扶贫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少强  覃凤琴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税收的态度是简化甚至是极简化,税收的作用较多体现在筹集财政收入上,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这一时期还谈不上税收治理问题。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税收治理作用逐步显现,但期间仍存在治理的"越位"和"错位"现象,结果导致税收治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税收治理作用正式走向前台,并在新时代全面发挥作用。展望未来,伴随着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应该逐步上升,税收治理无论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还是在统筹国内国际等方面的作用也应逐步"强起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立鹏  仲丹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民族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制约其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2)对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特有规律认识不到位;(3)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政策评估亟待加强;(4)对民族教育立法的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民族教育立法薄弱。本文在全面、深入思考与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1)必须认识到民族教育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2)必须认识到民族教育场域的特殊性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对民族教育采取特殊照顾与优惠并举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文化适应给予特殊关照;(3)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机制,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特别是"第三方评估";(4)全面提高对民族教育立法的认识,积极将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有效政策措施上升为立法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民族教育立法规划,建立民族教育立法工作责任追查制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应中  
产教融合政策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立足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历经初步探索、恢复重建、巩固发展、多样化创新和不断深化五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心理等深层结构影响着政策变迁。昂贵的构建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等因素,促进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互相交错,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中,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理性选择,构成了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兴胜  黄少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之际,回望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清晰呈现出以"调整与探索——奠定基础,恢复与发展——实现跨越,深化与提高——追求一流"为历史逻辑特征的壮阔画卷。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开放办学交流互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侗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形成与变化往往与国家政权建设及其国家治理目标相适应。文章认为,街道办事处作为重要的基层治理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变迁,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始终游离于"政府化"与"社会化"的属性之间。不论是对街道体制改革趋向的把握,还是对整体性基层治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关键都在于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特殊角色本身的理解与认知。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兴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综观我国教育扶贫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将其实践逻辑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普及与提高:我国教育扶贫的初始样态与价值追求;(2)起点与过程:我国教育扶贫的点向思维与线性追求;(3)漫灌与精准:我国教育扶贫的粗放模式与精准追求;(4)公平与优质:我国教育扶贫的改革动力与目标追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民族教育本质的大论争。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开展得最充分的一次学术讨论。新中国成立70年间,尽管曾出现过诸如民汉合校问题、民汉双语教学问题、教学语言授课问题等方面的学术讨论,但都不及这次学术大论争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观点之多、成果之大。这场大论争对民族教育研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民族成分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并重、发挥民族教育理论的先导作用等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场大论争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当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民族教育研究互动的产物,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变迁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学术批评和争鸣的反映。这场大论争对今天的民族教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并将成为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创生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梅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奖助政策历经初步建立、渐进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研究生奖助政策发展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基础、权力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环境是其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趋势和高校行动者精英团体的支持作用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内部供需矛盾和外部示范效应是激活研究生奖助政策变迁的动力。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内涵,需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加强奖助政策中国特色,建立反馈评估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钢  海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在民族地区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与发展期(1949—1965年)、少数民族教育曲折发展期(1966—1976年)、少数民族教育恢复与重建期(1977—1999年)、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完善与质量提升期(2000年至今)四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0年,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呈现出相对独立封闭的特点,在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和就业不匹配、少数民族教育基础教育质量偏低、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研究薄弱、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问题敏感性强等方面。在今后的民族教育发展中,应建立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做好国家和地区民族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强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以实现少数民族教育更加充分、平衡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需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德  薛寒  
改革开放40年来,内地民族班(校)政策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探索试点为重心的初创期(1978—1995年)、以全面推广为抓手的发展期(1999—2009年)、以内涵建设为特色的完善期(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出以效率优先为中心的"理念-政策"演进逻辑,以社会本位为中心的"环境-政策"演进逻辑和以政府主导为中心的"行动-政策"演进逻辑。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内地民族班(校)政策要树立"质量与效率兼顾"的政策理念,创设"个体与社会共显"的政策环境,采取"政府与多方协调"的政策行动,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