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9)
- 2023(8659)
- 2022(7323)
- 2021(7074)
- 2020(5767)
- 2019(13402)
- 2018(12924)
- 2017(23345)
- 2016(12511)
- 2015(14245)
- 2014(14027)
- 2013(14011)
- 2012(13254)
- 2011(12239)
- 2010(12179)
- 2009(11585)
- 2008(11531)
- 2007(9878)
- 2006(8837)
- 2005(8502)
- 学科
- 济(52616)
- 经济(52523)
- 管理(38932)
- 业(36565)
- 企(27541)
- 企业(27541)
- 方法(20577)
- 中国(19508)
- 数学(18422)
- 数学方法(18306)
- 农(17000)
- 财(16932)
- 制(15952)
- 贸(12616)
- 贸易(12609)
- 易(12424)
- 农业(11513)
- 业经(11260)
- 体(10998)
- 银(10763)
- 银行(10754)
- 行(10382)
- 融(10307)
- 金融(10305)
- 环境(9396)
- 体制(9256)
- 务(9182)
- 财务(9156)
- 财务管理(9133)
- 学(8957)
- 机构
- 大学(183576)
- 学院(178762)
- 济(87460)
- 经济(86105)
- 研究(70007)
- 管理(65637)
- 中国(56351)
- 理学(55690)
- 理学院(55018)
- 管理学(54419)
- 管理学院(54054)
- 财(42755)
- 京(39341)
- 科学(36313)
- 所(34433)
- 财经(32749)
- 中心(31075)
- 研究所(30737)
- 经(30058)
- 经济学(29148)
- 农(26288)
- 经济学院(26092)
- 北京(25680)
- 江(25448)
- 院(24999)
- 财经大学(24527)
- 范(23001)
- 师范(22844)
- 业大(21560)
- 农业(20191)
- 基金
- 项目(115221)
- 科学(92890)
- 基金(88118)
- 研究(87512)
- 家(76438)
- 国家(75847)
- 科学基金(64655)
- 社会(60317)
- 社会科(57272)
- 社会科学(57262)
- 基金项目(45148)
- 教育(39804)
- 省(39739)
- 自然(38177)
- 自然科(37281)
- 自然科学(37271)
- 自然科学基金(36679)
- 资助(35805)
- 划(35256)
- 编号(32998)
- 成果(28831)
- 部(28619)
- 制(28296)
- 国家社会(27052)
- 重点(26560)
- 中国(25937)
- 教育部(25329)
- 发(24777)
- 创(23825)
- 性(23799)
共检索到291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后70年 反贫困 减贫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一种初心贯穿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1949年之后中国的扶贫治理可以分为"救济式扶贫阶段""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式扶贫阶段"以及"脱贫攻坚阶段"五个时期。而且随着阶段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扶贫治理措施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差异。扶贫治理70年,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扶贫治理体制,治理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与精细化。中国扶贫领域的治理实践典型地呈现出共产党革命成功经验、中国传统治理资源和西方国家先进治理方法的"三江汇流"之势,同时中国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
社会救济 精准扶贫 扶贫治理 中国方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尧 王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将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放在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依据社会背景与保障举措的不同,可以将这70年的历程分为:恢复经济过程中对贫困人口的临时紧急救助、平均主义大锅饭与依托集体经济的特殊救助、"文化大革命"与救助体系的停滞、市场化改革中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与探索、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初步建立、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6个阶段。70年来贫困人口生活保障经历了模式、重心、途径、理念、方式等方面的系列变化。综合而言,中国的贫困人口保障经验可以概括为:在主体动力上,既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市场最大程度创造财富的活力,又要用好能够有效整合和再分配各类资源的公共权力;在战略布局上,既要将重点放在通过发展来使绝大部分人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又要完善各类救助制度,给没有脱贫的人口"兜好底儿";在政策举措上,既保证整体政策宗旨的一贯性,又要确保各类政策措施足够灵活和务实。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树洁 王洁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经济发展和减贫奇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区域发展非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平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基于这一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及制度安排,勾勒出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轮廓,阐述我国各个阶段贫困治理的路径及特征。进一步,从贫困和不平等的测算、"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治理行政管理机制、"扶志"和"扶智"等视角着重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经济增长、发展不平衡和贫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经济增长在促进贫困减少的同时,也会因资源配置差异、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区域、城乡非均衡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区域、城乡不平等又会抵消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无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不平等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改革
[作者]
叶兴庆 殷浩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经历了农村改革推动减贫,工业化、城镇化与开发式扶贫推动减贫,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动减贫三个阶段。从纵向和横向比较看,我国2010年绝对贫困标准能够满足消除绝对贫困的需要。2020年后,相对贫困群体将取代绝对贫困群体成为贫困群体的主体,应按中位收入比例法制定相对贫困线,统一城乡扶贫目标与治理机制,以包容性增长和多维度改善促进长期减贫。同时,需要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包括实施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防贫政策、发展型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产业政策,以及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标准 减贫政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含琳
2000年前后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展望李含琳(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经济系)贫困和反贫困是中国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00年中国要基本上消除贫困,步入小康阶段。那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涛 张琦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对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扶贫重点、物质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各阶段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法有着特有的特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发展变迁历程,从搬迁后农户就业安置模式角度分析各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实施及对减贫开发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减贫新趋势,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政策创新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就业减贫 回顾 展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昉 王晓博
当前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系统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思想体系的演进路径,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949—2019年期间国家层面颁布的301份反贫困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认为新中国的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五个不同核心的阶段。共同富裕是各个时期反贫困思想的主线,但不同发展阶段所赋予"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扶贫政策的侧重点与战略规划的差异。文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反贫困各阶段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扶贫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反贫困思想 演进道路 文本对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三贵 胡骏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新中国 反贫困 生存与发展 精准扶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华正学
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脱贫致富、消除贫困的60年。历经一个甲子的拼搏奋斗,中国已成为全球消除贫困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卓有成效的反贫困实践往往是与科学高效的反贫困战略的制定、实施分不开。本文在回顾总结新中国60年反贫困战略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将新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其演进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对新世纪新形势下反贫困战略的创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
反贫困战略 新中国 演进特点 创新选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定东 方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俊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也是我国反贫困的七十年。我国反贫困经历了从集体福利式到经济体制改革式再到开发式、瞄准式、综合式、精准式六个反贫困阶段。总结我国反贫困取得成就的发生逻辑,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反贫困治理的三重维度:经济维度、制度维度、思想维度。但是,在反贫困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警惕政府唱独角戏,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警惕贫困治理层级不平衡,坚持物质扶贫与多维扶贫相统一;警惕反贫困的路径依赖,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导向的耦合效应。
关键词:
反贫困治理 人民利益至上 新中国七十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增博 孙庆刚 王芳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顽疾,美国贫困救助制度的完备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贫困的异同点,结合美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救助体系——劳动贫困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妇女儿童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借鉴其经验,为完善中国贫困救助体系,推动精准扶贫和2020后反贫困工作在贫困救助立法、贫困线制度、鼓励就业分类救助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提出了合理科学的参考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崔元培 王建忠 薛庆林
从扶贫政策的效果与政策模式来看,中国的扶贫政策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以救济、平均分配为主的扶贫阶段,以贫困地区开发为主的阶段,扶持贫困人口扶贫阶段,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阶段。各阶段扶贫政策相互交叉、逐步发展与过渡,扶贫目标由相对分散向精准集中、扶贫主体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贯穿于中国扶贫政策演变过程中,应继续形成多元互助开发组织体系,增强扶贫瞄准的针对性。
关键词:
政策演变 精准扶贫 贫困 扶贫政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曙光
中国的反贫困成就举世瞩目,当前的反贫困模式和制度框架也面临着转型。本文试图从系统性制度设计的视角,基于贫困的性质与根源的深入分析,对中国的贫困重新作出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同时指出,区域性的族群贫困已经成为我国贫困的焦点问题,民族地区的反贫困需要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和扶贫模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
贫困 反贫困 族群型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