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8)
- 2023(12399)
- 2022(9807)
- 2021(9440)
- 2020(7545)
- 2019(17002)
- 2018(16957)
- 2017(31636)
- 2016(17144)
- 2015(19565)
- 2014(19205)
- 2013(18960)
- 2012(17478)
- 2011(16064)
- 2010(16063)
- 2009(14814)
- 2008(14336)
- 2007(12857)
- 2006(11849)
- 2005(10938)
- 学科
- 济(74780)
- 经济(74702)
- 业(48289)
- 农(47760)
- 管理(40233)
- 农业(31718)
- 企(26493)
- 企业(26493)
- 中国(25765)
- 方法(24096)
- 业经(21398)
- 数学(21102)
- 数学方法(20904)
- 地方(17561)
- 制(16365)
- 贸(15115)
- 贸易(15102)
- 易(14764)
- 发(14311)
- 财(13600)
- 学(13169)
- 银(12272)
- 银行(12263)
- 体(12023)
- 行(11902)
- 发展(11721)
- 展(11692)
- 策(11384)
- 融(11226)
- 金融(11223)
- 机构
- 学院(240088)
- 大学(237591)
- 济(107006)
- 经济(104975)
- 管理(89302)
- 研究(88019)
- 理学(75940)
- 理学院(75100)
- 管理学(74038)
- 管理学院(73595)
- 中国(70640)
- 农(54438)
- 京(51374)
- 科学(50253)
- 财(45567)
- 所(43304)
- 中心(41677)
- 农业(41264)
- 研究所(39101)
- 江(37749)
- 业大(37719)
- 财经(35497)
- 范(34359)
- 师范(34128)
- 经济学(32894)
- 经(32486)
- 北京(32380)
- 院(30876)
- 经济学院(29659)
- 州(29645)
- 基金
- 项目(157921)
- 科学(125650)
- 研究(123319)
- 基金(114876)
- 家(99272)
- 国家(98334)
- 科学基金(83910)
- 社会(80799)
- 社会科(76142)
- 社会科学(76126)
- 基金项目(60617)
- 省(60600)
- 教育(54765)
- 编号(51991)
- 划(50460)
- 自然(49348)
- 自然科(48192)
- 自然科学(48182)
- 自然科学基金(47321)
- 资助(44760)
- 成果(42890)
- 发(36817)
- 部(36167)
- 重点(35201)
- 课题(35100)
- 国家社会(34532)
- 创(32979)
- 农(31577)
- 性(31239)
- 制(31082)
共检索到380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飞龙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的依靠力量,即工人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部分是文盲,这无疑成为国家建设的阻力。为此,工农速成中学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种尝试性措施孕育而生。工农速成中学建设的思想整合了苏联经验、边区模式和民国教育三种教育模式,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关键词:
工农速成中学 新中国 工农知识化 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慧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方针的推行,工农大众翻身做主的革命目标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工农速成中学从无到有,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工农速成中学作为新的办学机构,主要招收18~35岁、相当于高小毕业文化水平的工农干部,用3年时间完成6年的中学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为其能升入高等学校深造、培养新中国各种高级建设人才服务,以高校附设为主。作为一种以升学为目的的知识补偿性质的成人教育,它的出现是工农干部对于文化要求与国家建设需要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理想社会、用制度安排来积极调整高校中工农成分学生比重的一种独特尝试。这种速成教育的尝试,用政策倾斜在保障工农干部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证明了教育速成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范虹邑
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样态。杭州作为独具特色的南方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良好的接管与改造,采取了党和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市民群众共同努力形式,以三大载体为工具,对人、事、物进行治理,开启良好发展之路。新时代下,城市治理需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恰当挖掘、使用载体,实现对客体的有效治理。通过对城市治理推动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城市治理 杭州 新中国成立初期 现代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一平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局稳定和经济恢复改善了农民的收支水平和购买力,然而通过市场增收的途径逐渐受到限制,苏南农户的农副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农家经济并未产生结构性变化。国家期望通过土改提升农业水平支持工业发展与增强国力,但却面临着工业化目标与农村生产基础、对市场供求的控制与农民利益的矛盾。尽管国家严格限定农产品流动,但农民随机应变的市场行为仍有生存空间,市场机制在双方博弈中依然延续并影响着政策实施路径。工业化意图下的农村经济塑造,超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简约化叙述,也体现了近代以来国家主导型发展中资源配置体制选择的特殊内涵。
关键词:
新中国 农家经济 市场变迁 资源配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怀昭
在“工农兵”文学时期女作家的小说中,革命女干部/群众的关系表述常常成为知识女性身份建构的叙事支点,但不同时期的女作家对干群关系的书写存在差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我”与贞贞由启蒙到感召的复杂情谊,揭示启蒙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过程。《百合花》以军民同盟的女性关系,表现战争年代中母性之爱与女性之爱的复杂集合与节制释放。《长长的流水》中以团结友爱的同志关系叠加干群关系,通过引导与被引导的良性互动,双双完成她们作为革命主体的建构。这表明女作家们面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微妙变化,努力调适自己在革命中的身份位置,重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的曲折心路。三个文本中关于干群关系的表述,动态化地呈现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与乡土社会关系的变更,亦凸显出知识分子经历的多重精神变迁。
关键词:
女作家 干群关系 身份建构 叙事嬗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梦颖 王欧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国家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事业迅速启动。为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特别是解决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农机技术教育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即在教育结构上实行专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并重,教育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师资队伍建设上推动引进与培养并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机技术教育发展的现实启示是:完善农机技术教育体系,关照群体异质性;拓展农机技术教育领域,增加办学适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教育针对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育质量稳定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玮
我国长期形成的工业偏斜政策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而农业生产波动反过来又构成整个经济波动的基础,使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处于偏斜循环中。工业偏斜政策是建国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选择,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这种政策已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矫正偏斜,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已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国才
工农关系调整的基本路径包括"以工促农"、"以工哺农"和"以工补农",它们前后相继,但各自在缘起、历史起点、目标和实现机制上是不同的。基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三农"问题的现状,工农关系调整在路径选择上应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目前尚不具备"以工补农"的条件,"以工促农"与"以工哺农"两手都要硬,经由"以工哺农"营造"以工促农"的条件,通过"以工促农"引导"以工哺农"的方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苏少之 刘文斌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当前党和政府的一项工作重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需对以往的发展经验与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和科学借鉴。本文以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为主线,以各个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以及相互间的互动状况为重点,全面回顾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为统筹兼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作的努力,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即积极创造发展条件、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树立正确发展观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畅 沈思竹
新中国70年来,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发展、突破创新和深化完善四个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以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公司领办的股份合作社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体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各阶层农民的心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并由此影响了农民的经济行为。笔者梳理了土地改革—集体化高潮前政府的土地制度变迁,并阐述这些正式制度安排对地权交易中农户心态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土地流转 农户行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瑞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优先治理江河水灾的同时,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仅修复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原有水利灌溉设施,而且新建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水利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兴修新的农田水利工程,逐步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断扩大农田水利灌溉面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并逐渐确立了以兴修小型水利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
新中国 农田水利 灌溉设施 建设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杜放
一、财政政策对优化工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政府的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以及未纳入预算统计的收入占GDP的一个很大比例。财政支配着国民体系中相当比例的资金。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起相当大的调节作用。工农业调整不可能回避对财政政策的研究。2.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其中市场分割、运行缺乏法制规范等问题影响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舍弃财政政策这一宏观调控工具,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工农业结构无异于缘木求鱼。3.通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IS—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恒运 许欣 严功岸 刘瑞峰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分析了中国工农主导关系三个发展阶段,考察了不同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基本特征,估计了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替代关系。研究认为,农业支持工业已经达到了最高形式;中国可能处在农业支持工业后期阶段,或者说工业反哺农业的萌芽期。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