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0)
- 2023(10102)
- 2022(8409)
- 2021(8016)
- 2020(6624)
- 2019(14876)
- 2018(14723)
- 2017(27105)
- 2016(14786)
- 2015(16852)
- 2014(16950)
- 2013(16436)
- 2012(15359)
- 2011(14083)
- 2010(14105)
- 2009(13415)
- 2008(13160)
- 2007(11834)
- 2006(10337)
- 2005(9756)
- 学科
- 济(58052)
- 经济(57945)
- 管理(44320)
- 业(38985)
- 企(31581)
- 企业(31581)
- 方法(21876)
- 中国(21212)
- 数学(19071)
- 数学方法(18923)
- 制(17511)
- 财(17077)
- 农(16295)
- 体(13150)
- 业经(12816)
- 贸(12703)
- 贸易(12696)
- 银(12647)
- 银行(12626)
- 易(12488)
- 行(12224)
- 融(12130)
- 金融(12123)
- 学(11561)
- 农业(10226)
- 技术(10169)
- 体制(9893)
- 环境(9816)
- 务(9326)
- 财务(9293)
- 机构
- 大学(214944)
- 学院(210868)
- 济(94702)
- 经济(92906)
- 研究(80613)
- 管理(76310)
- 理学(64529)
- 理学院(63762)
- 中国(63643)
- 管理学(62899)
- 管理学院(62490)
- 京(46910)
- 财(46107)
- 科学(45099)
- 所(40407)
- 研究所(36407)
- 中心(35674)
- 财经(35611)
- 农(33267)
- 经(32512)
- 江(31280)
- 经济学(30823)
- 北京(30360)
- 院(29189)
- 范(27743)
- 经济学院(27609)
- 业大(27602)
- 师范(27463)
- 财经大学(26453)
- 农业(25999)
- 基金
- 项目(137465)
- 科学(109451)
- 研究(104124)
- 基金(101504)
- 家(88704)
- 国家(88025)
- 科学基金(74426)
- 社会(68250)
- 社会科(64747)
- 社会科学(64738)
- 基金项目(52235)
- 省(50145)
- 教育(47491)
- 自然(44736)
- 自然科(43719)
- 自然科学(43704)
- 划(43635)
- 自然科学基金(42961)
- 资助(41337)
- 编号(40681)
- 成果(35616)
- 部(32739)
- 重点(31476)
- 制(31102)
- 国家社会(29831)
- 发(29684)
- 课题(29371)
- 创(29158)
- 中国(28598)
- 教育部(28355)
共检索到335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原 田中修 肖瑜 朱姝 韩鸿宾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六大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归纳,并重点对演变特征与本质进行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改革目标,始终坚持以激活科研人员活力为改革重点,并呈现出由微观运行机制突破转向宏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变化特征。科技体制的改革助力中国科技实力提升,但仍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演变历程 成就与问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翟琳 王晶 徐明 金轲
法国农业科技体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法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Meta计划",推动综合和跨学科的研究;同时法国整合了8家科研、教学机构,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农业、食品、动物健康及环境研究与教育联合体(Agreenium),促进法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国际化。本文综述了法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演变历史,分析了其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现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法国 农业科技体制 发展 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德棉,甘辛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科技体制与政策演变及启示陈德棉(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甘辛(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美国始终保持超级大国地位、日本的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都与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密不可分。研究这三国的科技体制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平
本文审视了建国以来旅游管理体制的变革 ,分析了中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 ,总结了相应的经验教训 ,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旅游管理体制 演变 旅游产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王丹莉
中美贸易战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文从经济史视角,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相关假说",即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进程中的体制选择。受制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巅峰时期与完成时期这长达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工业化的体制选择有重大区别,出现一种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渐变的历史大趋势。本文系统论述了传统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进而深入探讨了未来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实施的举国体制转型,并根据对全球典型模式的借鉴,对促进科技进步的金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家战略与财政制度、人才培育制度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志宏 高九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向的"道德人"到异化的"政治人",再到理性的"经济人",并逐步走向理想的"全面人"的演进轨迹。从中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人的发展的坚实基础;理性"经济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推进我国人的发展事业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人的发展 理性“经济人” 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名杰 张鑫
建国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是科技管理体系和科研组织体系形成的时期;第二阶段:1978—1984年,重点是恢复科技体系,启动试点改革;第三阶段:1985—1994年,重点是简政放权,支持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第四阶段:1995—2000年,重点是调整科研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五阶段:2001—2011年,重点是建设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六阶段:2012年至今,重点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基础性制度短板已经成为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应继续围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
关键词:
科技体制 改革 历程 展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宝瑞
印度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归功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印度的农业科技体制大体包括中央政府机构、邦政府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和组织,其运行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种研究、教育、推广机构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合作,运行效率较高。印度对从事农业研究和推广的科研机构实行政府全额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财政预算。印度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经验是:实行农业科技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紧密结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农业科研任务,重视和鼓励私营部门参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全面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发现中国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对民营经济正名立法,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实现了调整手段、调整内容、调整目的和调整对象的转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启发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进而在混合所有制引导下,不断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营经济 正名立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岳伟 鲍宗豪
经济现代化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深化三个阶段。经济现代化在70年的艰辛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形态上从传统农业大国到工业经济大国、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上从公平优先到共享共富三个主要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健康发展应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坚守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领导,坚决厘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边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现代化的内部协调和系统推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人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海平 桂俊练 张显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政策按照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程度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7)、改革开放后“双轨制”阶段(1978-199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1994-2003)、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2004-2014)及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2014-2021)等阶段。尽管每个阶段粮食政策内容、政策目的以及政策效果不同,但粮食政策的调整都遵循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符合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改革需要,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粮食安全政策演进逻辑。新时代粮食安全政策应服务于新的粮食安全观,着眼于保障粮食产能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结构安全、粮食贸易安全和粮食要素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政策 新粮食安全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