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44)
2023(5486)
2022(4434)
2021(4599)
2020(3594)
2019(8672)
2018(8633)
2017(14051)
2016(8491)
2015(9968)
2014(9943)
2013(9213)
2012(8743)
2011(8320)
2010(8251)
2009(7273)
2008(7071)
2007(6044)
2006(5397)
2005(5139)
作者
(20303)
(16938)
(16932)
(16369)
(10796)
(8084)
(7774)
(6736)
(6612)
(5979)
(5870)
(5744)
(5575)
(5469)
(5400)
(5309)
(5162)
(4908)
(4837)
(4784)
(4616)
(4082)
(3955)
(3869)
(3854)
(3756)
(3683)
(3677)
(3443)
(3439)
学科
(30489)
经济(30464)
教育(18645)
中国(18519)
管理(14259)
方法(13987)
数学(13150)
数学方法(13055)
(11934)
(8821)
贸易(8816)
(8724)
(7948)
企业(7948)
(7395)
(6972)
(6667)
理论(6652)
发展(5798)
(5764)
(5676)
关系(5566)
教学(5520)
(5326)
(5311)
(4917)
银行(4917)
(4852)
(4705)
金融(4705)
机构
大学(119051)
学院(110704)
(50537)
经济(49741)
研究(49386)
管理(33806)
中国(32690)
理学(29034)
理学院(28571)
管理学(28026)
管理学院(27781)
(27766)
教育(27240)
科学(25262)
(25173)
师范(25099)
(24061)
研究所(22071)
师范大学(21335)
(21142)
中心(19672)
北京(19475)
经济学(17778)
(17528)
财经(17198)
(16122)
经济学院(16047)
(15149)
研究中心(13688)
研究院(13637)
基金
项目(70012)
研究(59458)
科学(58037)
基金(51198)
(44074)
国家(43632)
社会(38398)
社会科(36242)
社会科学(36238)
科学基金(36146)
教育(35554)
基金项目(25020)
编号(24343)
(23872)
(23441)
成果(23039)
资助(21681)
课题(20534)
(19886)
自然(19748)
自然科(19325)
自然科学(19320)
自然科学基金(19028)
中国(18274)
教育部(18210)
重点(17714)
(16945)
国家社会(16458)
(16445)
(16269)
期刊
(50883)
经济(50883)
研究(48591)
教育(45252)
中国(32568)
(14400)
科学(13972)
学报(13422)
管理(12561)
技术(12145)
大学(11963)
(10991)
职业(10658)
经济研究(9795)
学学(9461)
财经(9294)
(8909)
(8715)
金融(8715)
世界(8545)
(8234)
国际(8221)
农业(8209)
技术教育(7009)
职业技术(7009)
职业技术教育(7009)
(7003)
论坛(7003)
问题(6925)
(5725)
共检索到181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倩  宁永红  刘书晓  
技工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各个时期培养了大批工作在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技工学校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技工教育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重要作用,提出未来技工教育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回归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学徒式学习,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等发展建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冰  程天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学生"减负"历程相继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期探索"阶段从身体健康出发减轻学生负担;"过度矫正"阶段大力减轻智育负担;"观念转向"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缓解升学压力;"正本清源"阶段全方位综合治理减轻课外负担。反思历史,阶层跃迁焦虑导致的升学竞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以"应试教育"为纽带的"利益联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展望未来,正确理解学生"负担"的内涵,是坚定不移推进减负工作的前提;增强减负政策的科学制定、民主推进和利益回报,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的多元而有质量的新教育公平观,是真正实现减负的可行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晓利  陈鹏  
立足于教育政策文本,结合重要历史资料和标志性教育改革事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发现:我国技工教育大致经历了以高效服务生产为主导的技工教育蓬勃兴起阶段,以适应政治探索为特点的技工教育曲折发展阶段,以应对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技工教育恢复调整阶段,以满足国家深化改革为抓手的技工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以实现长效发展为重心的技工教育内涵丰富阶段等五个阶段。回顾、检视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认识技工教育在推动国家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为未来我国技工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性借鉴,促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技工教育新格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旭  王娇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管理学学科历经沉寂和停滞、复苏与重建、成形与发展、繁荣与分化、沉淀与深化五个阶段的学科建制,取得巨大成就。学科研究对象与性质逐渐走向明确,学科体系搭建日趋成熟,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与规范化,学科不断繁荣并走向分化。学科今后发展仍需要重新审视学科设置和分类,解决学科的归属问题;确定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夯实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独立性;确立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使学科兼容并包的同时有所坚守;建构中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注重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建设;持续规范,实现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研究范式的转型;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大教育管理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填   闵学良   周晨萃  
技工教育在培养生产一线技能劳动者、解决就业等国计民生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技工教育经历了服务新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创办期、强政治指令引导下的曲折发展期、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快速发展期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需求的体系建设期等重要阶段。当前,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技工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孱弱、生源不足且质量偏低制约培养实力发挥、校企合作难以深度推进导致人才适配性不高以及技能人才持续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亟待改善仍是制约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对此,技工教育应从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招生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及加强技能人才立法等方面寻求破解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圣金  聂满豪  刘相阁  
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及成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从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金融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的来看,中国金融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从国内来看,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放眼世界,我国金融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初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实施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错综复杂,要树牢危机意识,全方位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能力和化解处置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原  田中修  肖瑜  朱姝  韩鸿宾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六大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归纳,并重点对演变特征与本质进行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改革目标,始终坚持以激活科研人员活力为改革重点,并呈现出由微观运行机制突破转向宏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变化特征。科技体制的改革助力中国科技实力提升,但仍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曾宪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从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看,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个阶段。国有企业发展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坚持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发展和改革国有企业,始终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与时俱进,高度注重国有企业发展与宏观环境相契合;高度重视企业保值增值能力的提升,努力谋求生产效率的提高;坚持党的领导,构建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独特治理结构。以混合所有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能有效促进政企分开,解决制约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万典武  李书友  徐振宇  李冰倩  
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商业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商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1949-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商业在这一时期,党的政策非常正确。共产党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恶性通货膨胀。在陈云同志的领导下,政府很快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同时明确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在当时提出的"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中,笔者认为对实际工作影响最深最大的是"公私兼顾"。虽然政府开始设立国营商业企业,但商业总体上以私人商业为主,零售业和饮食服务业几乎全部是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俊芳  
高校人事制度是高校用人治事达成一定发展目标的规则体系,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借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系统回顾70年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其聚人、评人、聘人中呈现的从多元经本土到域外、从思想政治经教学科研至教学科研师德并重、从终身经约束至淘汰等基本特征,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四对冲突提出未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构路径,以助力我国"双一流"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芸芸  杨久栋  曹斌  
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对乡村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重现核算结果,分析了我国乡村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特点和问题,认为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变化为依据,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主导期、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期、乡村产业发育与结构优化期和乡村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期四个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呈现旁侧效应显著、乡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特点,同时也面临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适宜劳动力欠缺、农村科技投入不足和乡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推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既要重视增强产业实力、也要提升产业内生动力基本思路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祖君  侯宏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本文回顾了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将新时代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总结为立足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空间结构、"点""线""面"相结合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多维手段帮扶欠发达地区发展五种模式,从制度优势与有为政府、央地财政关系、区域均衡与人的均衡等视角分析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并从解决南北分化、协同推进大中小城市建设、细化经济区划、完善顶层设计四个方面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