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4)
2023(5437)
2022(4577)
2021(4531)
2020(3793)
2019(8823)
2018(8585)
2017(16104)
2016(8407)
2015(9843)
2014(9515)
2013(9526)
2012(9149)
2011(8515)
2010(8346)
2009(7958)
2008(7883)
2007(6564)
2006(5917)
2005(5553)
作者
(23595)
(19899)
(19892)
(19061)
(12656)
(9472)
(8922)
(7867)
(7586)
(6916)
(6891)
(6546)
(6541)
(6293)
(6293)
(6134)
(5864)
(5638)
(5585)
(5372)
(5084)
(4749)
(4720)
(4484)
(4422)
(4396)
(4291)
(4038)
(3977)
(3871)
学科
(43483)
经济(43443)
管理(25692)
(20935)
方法(20057)
数学(18163)
数学方法(18097)
(16651)
企业(16651)
中国(14625)
环境(11382)
(10670)
贸易(10663)
(10481)
(9044)
(8847)
(8205)
(7908)
关系(7172)
(7135)
业经(6633)
(6615)
银行(6609)
(6517)
金融(6516)
(6484)
(6274)
(6059)
(5978)
地方(5894)
机构
大学(131584)
学院(126571)
(64975)
经济(64125)
研究(50318)
管理(47097)
理学(40970)
理学院(40473)
管理学(39997)
管理学院(39782)
中国(39612)
(28599)
(27387)
科学(27137)
(24945)
研究所(22882)
财经(22650)
经济学(22237)
(21036)
中心(20991)
经济学院(20073)
北京(18942)
(17838)
财经大学(17165)
(16954)
师范(16871)
(16785)
(15777)
科学院(15429)
业大(15061)
基金
项目(84574)
科学(68787)
基金(66499)
研究(61692)
(58319)
国家(57926)
科学基金(49489)
社会(44208)
社会科(42006)
社会科学(41997)
基金项目(34329)
自然(30133)
自然科(29467)
自然科学(29458)
自然科学基金(28986)
资助(28006)
教育(27622)
(27365)
(24895)
编号(21635)
(21303)
中国(20592)
国家社会(20233)
重点(19144)
教育部(18766)
(18073)
成果(18016)
人文(17366)
(17085)
大学(16664)
期刊
(67160)
经济(67160)
研究(42546)
中国(24637)
(19625)
科学(19202)
学报(18284)
管理(17739)
(14644)
大学(14496)
学学(13536)
经济研究(12753)
财经(12239)
(11636)
金融(11636)
(10696)
教育(10652)
(10443)
农业(10385)
世界(9831)
国际(9571)
问题(9440)
技术(8426)
业经(7727)
资源(6816)
(6629)
技术经济(6394)
统计(6174)
(5365)
经济问题(5350)
共检索到191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连辉  赵凌云  
1958年以来,中国先后形成并推行了环境改造型环境观、环境保护型环境观和生态文明型环境观。环境观与人地关系的互动推动了环境观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环境观的演变,生态环境从改造对象转变为保护对象,进而又转变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发展观与发展方式最终决定了环境观的主要特征与实施绩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青山,梅林  
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 ,参照生态学模式 ,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和非经典解释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 ,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 ,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 ,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方言  吴静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明华  韩荣青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应用的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的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粗浅的研究框架和蓝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儒  李超阳  
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全体人民日渐共同富裕。以新中国承袭而来的落后的旧经济体为现实逻辑起点,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以及所形成的丰富而鲜活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雷  
尽管已经跨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但是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依然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消费的满足。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这种协调既是可持续理论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所在。作为世界上人类文明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实践再次表明,资源环境的空间格局变化始终是决定国家人口活动基本方向的基础所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和人地关系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偏南)地区始终是中国国家人文活动的重心所在,而决定这一空间格局变化的正是国家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态。因此,认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栾福明  熊黑钢  王芳  王昭国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耦合分析方法研究新疆432处文化遗址的时空演变及人地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文化遗址以集聚模式分布于4个遗址集聚带、12个组群,呈现出"空间组群、线(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自然环境;(2)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策略的改变使得新疆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发生转移,文化遗址分布重心轨迹呈"北→南→北"演变的规律,其时间上的演变较多地受人文因素的控制;(3)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新疆文化遗址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上升、繁荣、下降、巅峰6个阶段,遗址的盛衰演化与历史时期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人文要素的兴衰等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个要素组合优良时期,政权强盛,屯垦发展,丝路繁荣,气候适宜,文化遗址增长迅猛(如西汉、隋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峻  叶剑平  伍德业  严金海  
研究目的:研究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下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推理分析法。研究结果:在梳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小城镇土地产权内容的基础上,剖析了小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及负面效应,提出了小城镇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思路,从制度政策评估的角度考察了小城镇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和改革设想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直接产生影响,而且对小城镇发展的市场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就业、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栾福明  熊黑钢  王芳  王昭国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耦合分析方法研究新疆432处文化遗址的时空演变及人地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文化遗址以集聚模式分布于4个遗址集聚带、12个组群,呈现出"空间组群、线(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自然环境;(2)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策略的改变使得新疆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发生转移,文化遗址分布重心轨迹呈"北→南→北"演变的规律,其时间上的演变较多地受人文因素的控制;(3)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新疆文化遗址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上升、繁荣、下降、巅峰6个阶段,遗址的盛衰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红亮  任昱仰  
我国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本文系统地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继而概括了各个阶段的政策的主要特点,最后对政策演变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