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66)
2023(14991)
2022(12618)
2021(12125)
2020(10191)
2019(23914)
2018(23833)
2017(44243)
2016(24483)
2015(28366)
2014(28266)
2013(27416)
2012(25509)
2011(23320)
2010(23368)
2009(21591)
2008(21286)
2007(18828)
2006(16292)
2005(14840)
作者
(67448)
(56481)
(56293)
(53989)
(35724)
(26946)
(25961)
(22080)
(21490)
(20048)
(19017)
(18998)
(17837)
(17688)
(17624)
(17257)
(17159)
(16699)
(16269)
(16232)
(14203)
(13841)
(13625)
(12924)
(12758)
(12699)
(12517)
(12472)
(11303)
(11238)
学科
(100066)
经济(99968)
管理(62314)
(59743)
方法(47854)
(46076)
企业(46076)
数学(43382)
数学方法(42879)
中国(35037)
(30308)
(25642)
(21535)
贸易(21523)
业经(21241)
(21089)
教育(21074)
农业(19826)
(19532)
(19326)
地方(16758)
(16642)
银行(16616)
(15969)
理论(15894)
(15225)
金融(15222)
(14574)
财务(14529)
财务管理(14491)
机构
大学(354001)
学院(348323)
(147273)
经济(144376)
管理(129948)
研究(120966)
理学(112064)
理学院(110765)
管理学(108873)
管理学院(108192)
中国(89169)
(75797)
科学(69900)
(67916)
(59482)
中心(55075)
财经(54539)
研究所(54071)
(52521)
(52198)
师范(52139)
(50130)
(49658)
北京(48879)
业大(47092)
经济学(46856)
(43046)
师范大学(42620)
经济学院(42503)
农业(40986)
基金
项目(226874)
科学(180382)
研究(172051)
基金(165051)
(142534)
国家(141312)
科学基金(120557)
社会(109502)
社会科(103669)
社会科学(103644)
(86302)
基金项目(85995)
教育(84727)
(75148)
自然(75021)
自然科(73267)
自然科学(73244)
自然科学基金(71934)
编号(71470)
资助(68233)
成果(60273)
(53266)
重点(52255)
课题(50544)
(49655)
(46902)
教育部(46496)
国家社会(45663)
人文(44086)
大学(44009)
期刊
(155164)
经济(155164)
研究(111428)
中国(69544)
教育(58521)
(51221)
学报(49382)
(48006)
科学(46634)
管理(45392)
大学(39018)
学学(35319)
农业(33366)
技术(32782)
(30342)
金融(30342)
财经(27028)
经济研究(26245)
业经(24932)
(23310)
问题(21495)
(20137)
统计(18250)
(17529)
国际(17111)
技术经济(16728)
理论(16476)
图书(16419)
世界(15862)
(15664)
共检索到518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炜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5年的数据,考察了我国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新变化。数据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城乡不均衡仍然存在;第二,与"80后"相比,"90后"中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显著下降;第三,城乡不平等程度下降更多表现在量的层面,在质的层面,相对于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中的城乡不平等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文章完整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城乡不平等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演变全貌,对理解70年来高等教育中的城乡不均衡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公平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顽强  张婷  
科技社团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基于间断均衡理论,使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演变逻辑进行梳理,将其关系变迁历程划分为探索均衡期、强势间断期、弱势间断期、探索均衡期、发展均衡期、完善均衡期6个时期。研究表明,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间关系在政策变迁历程中展现出非线性、较高不确定性且伴有偶然性突变的特征;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的变迁先后经历了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全能主义”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监管与整顿、培育与监管、赋权与增能6个阶段的深刻调整;中央政府决策的注意力分配、焦点事件冲击、科技社团的策略性行动这3个要素以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变科技社团的政策场域,进而影响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之间关系的变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树元  
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社会大众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只有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自身成长。成人教育发展为教育事业改革与进步提供了新的渠道,能够促进社会大众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在成人教育发展中,成人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现象突出,影响了成人教育发展步伐。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缩小成人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欣  
"马太效应"作为公共资源配置中效率优先原则的典型范本,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控、调节着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和格局。中央与地方属两类普通高等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差距明显、经费收入结构严重分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马太效应"的两大典型表征。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引发一系列问题,揭示出未来高教优质资源配置就应当偏重向均衡一方倾斜,在确保底线均衡的前提下,扣两端而取其中,逐步打破马太效应的僵局。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何昀  刘希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工作迅速推进。在此背景下,论文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因素,结果发现:上网的频率、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年龄对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均产生显著影响;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对城市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性别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城市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针对前述主要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闫瑞增  王雄  邹玲  岳意定  
基于中国1991-2015年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量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差异以及城乡财政支持差异、非农产业结构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是直接引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的格兰杰原因;城乡之间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作用;短期内城乡金融结构差异作用明显,长期内金融效率差异作用较大,而金融规模差异、财政支持差异在长期和短期内都起作用,非农产业结构水平在长期内对城乡居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鹏  于伟  
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 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联明  陈云棠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许多方面,如在课程中引入国际观念、师生人员的国际交流、学历证书的认可、比较和转换教育信息、技术与设施的跨国交流等内容,其中的学生流动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流入与流出、所选学科、学生层次、收费政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国际学生流动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呼吁要认真对待人才外流这一严重问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鹏  顾昕  
对2004—2013年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发现,中国高教生均教育经费虽不断提高,但实际增长速度缓慢,并且缺乏连续性及稳定性;中国高教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同时在经费利用效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在校际差异方面,中央属普通高校这一指标明显高于地方属普通高校;在区域差异方面,省际差异虽不大,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巨大。由此可见,中国高教生均经费存在着水平较低、增长过慢、利用效率低、校际配置与地区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拨款与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校际与区域均衡发展,刻不容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扬  
本文运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由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差距占总的收入差距27%以上。这一比例与世界上不平等程度最高的拉美地区类似。对于低学历的人群来说,机会不均等程度更高。在定量测量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三个假设:劳动力市场歧视、教育代际固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三种渠道都是中国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立法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反腐败等手段规范高收入部门的用人机制以及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消除外在环境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扬  
本文运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由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差距占总的收入差距27%以上。这一比例与世界上不平等程度最高的拉美地区类似。对于低学历的人群来说,机会不均等程度更高。在定量测量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三个假设:劳动力市场歧视、教育代际固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三种渠道都是中国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立法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反腐败等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云  裴怀涛  
高等教育学学位点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建设取得了的巨大成就,但同时,学位点的地域布局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对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全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消除其不良影响,需要优势地区"能量外溢",劣势地区盘活"内在存量",高教协作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国家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运用合理的政策进行适度的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闻笛  
高校扩招以来,出现了明显的高等教育服务供不应求以及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情形。提高对高等教育的供给不仅难以使第一对供求达到均衡,同时也加剧了第二对供求关系(就业市场上的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就业市场状况成为这两对供求传导机制的主要动因,而这一对动因相互之间也有着制约关系。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尹召凯  任同  张志强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出版与阅读发挥着提升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为探究阅读行为如何影响个体对社会治理的绩效感知,本文基于CGSS2015的数据,实证分析个体阅读行为与社会治理绩效感知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发现:阅读行为对整体的社会治理绩效感知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效应;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阅读行为对中等教育水平居民的社会治理绩效感知有正向影响,对低教育水平和高教育水平居民影响不显著,呈现“倒U型”关系;从收入水平来看,阅读行为对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居民的社会治理绩效感知影响效果最强;从居住地的城乡差异来看,阅读行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治理绩效感知均呈正向影响,对城镇居民的影响效果更强。建议:从社会治理提升角度重新审视出版功能,重视以出版物阅读为文化途径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肯定阅读推广的必要性,深入落实全民阅读推广政策;在阅读推广实践上,应注重受众群体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的转向;面对出版与阅读向数字转型的时代趋势,需慎重看待新兴网络与传统媒介的关系,审慎把关阅读内容,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更好发挥阅读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表8。参考文献5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胜利  张琰  
文章以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为支撑,研究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我国公民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异;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不同层级政府的环保评价影响不同;个体的社会公平和社会信任感知积极地影响其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环保知识负向影响个体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而环保行为正向影响个体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