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3)
2023(15722)
2022(13374)
2021(12901)
2020(10989)
2019(25400)
2018(25098)
2017(48985)
2016(26283)
2015(29838)
2014(29924)
2013(29457)
2012(27611)
2011(24976)
2010(25039)
2009(23677)
2008(23415)
2007(20860)
2006(18083)
2005(16388)
作者
(74241)
(62122)
(61890)
(59357)
(39506)
(29510)
(28481)
(24275)
(23493)
(22225)
(20972)
(20728)
(19627)
(19541)
(19391)
(19295)
(18537)
(18342)
(17854)
(17760)
(15431)
(15209)
(15207)
(14150)
(14150)
(13927)
(13709)
(13532)
(12483)
(12332)
学科
(111842)
经济(111724)
管理(77131)
(73312)
(58465)
企业(58465)
方法(52530)
数学(47169)
数学方法(46634)
中国(34221)
(31356)
(31334)
(24213)
贸易(24202)
(23649)
(23015)
业经(22039)
农业(20297)
(20154)
地方(19830)
(19624)
银行(19594)
(18818)
(17947)
金融(17944)
(17660)
财务(17604)
财务管理(17557)
技术(16877)
(16659)
机构
大学(382424)
学院(380282)
(167419)
经济(164198)
管理(149068)
研究(130240)
理学(128317)
理学院(126906)
管理学(124947)
管理学院(124202)
中国(101501)
(80298)
(79663)
科学(75423)
(64709)
财经(62850)
中心(59997)
研究所(58454)
(58051)
(57209)
(54913)
经济学(52384)
业大(51719)
北京(51191)
(48590)
师范(48184)
经济学院(47346)
(46718)
财经大学(46631)
农业(45571)
基金
项目(247954)
科学(197141)
研究(183702)
基金(183081)
(158230)
国家(156960)
科学基金(134974)
社会(118758)
社会科(112738)
社会科学(112712)
基金项目(95534)
(93329)
自然(85345)
教育(84617)
自然科(83357)
自然科学(83331)
自然科学基金(81883)
(79936)
资助(76306)
编号(73866)
成果(61176)
(57315)
重点(55616)
(53408)
(51444)
课题(50697)
国家社会(49994)
教育部(49640)
创新(48192)
人文(47902)
期刊
(179754)
经济(179754)
研究(115891)
中国(70508)
(61172)
管理(54225)
学报(53291)
科学(52025)
(51913)
大学(41289)
学学(38779)
(37862)
金融(37862)
教育(36529)
农业(35407)
技术(32793)
财经(31278)
经济研究(30522)
业经(28061)
(26862)
问题(24435)
(22855)
统计(20023)
国际(19841)
技术经济(19361)
(18899)
理论(18594)
世界(18102)
(17934)
商业(17032)
共检索到566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顽强  张婷  
科技社团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基于间断均衡理论,使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演变逻辑进行梳理,将其关系变迁历程划分为探索均衡期、强势间断期、弱势间断期、探索均衡期、发展均衡期、完善均衡期6个时期。研究表明,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间关系在政策变迁历程中展现出非线性、较高不确定性且伴有偶然性突变的特征;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的变迁先后经历了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全能主义”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监管与整顿、培育与监管、赋权与增能6个阶段的深刻调整;中央政府决策的注意力分配、焦点事件冲击、科技社团的策略性行动这3个要素以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变科技社团的政策场域,进而影响我国政府与科技社团之间关系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炜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5年的数据,考察了我国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新变化。数据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城乡不均衡仍然存在;第二,与"80后"相比,"90后"中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显著下降;第三,城乡不平等程度下降更多表现在量的层面,在质的层面,相对于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中的城乡不平等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文章完整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城乡不平等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演变全貌,对理解70年来高等教育中的城乡不均衡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公平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卡  
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政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为了探索区域政策变迁的内在根源与动力因素,运用政策间断平衡分析框架对京津冀区域协作政策进行了剖析。政策间断跃迁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城市区域系统自身的演化,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中对城市问题、区域问题本质理解的变化,政策图景与政府注意力转换,以及政策场域的轮换更替等;其中,政策场域变化是新时期区域政策间断式变迁的核心推动力量,宏观政治体系的介入促进了政策系统的快速变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滕蕾   吴宾  
为了厘清我国住房租赁政策的变迁规律和作用机理,对1998—2023年的63份中央层面住房租赁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住房租赁政策变迁存在三个均衡期和两个间断点,呈现出政策目标不断扩面、政策主体逐渐多元、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合理的趋势。政策目标由注重住房租赁保障转向市场与保障并重,住房供给主体从政府包揽转变为多方参与。在前两个政策均衡期内,政府为实现管控效果偏重于使用强制型政策工具,在第三个政策均衡期则更多运用混合型政策工具。注意力作为中介变量,受内外情境结构因素影响推动了政策变迁。政府系统回应和冲突扩大机制对两次政策间断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解决夹心层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过程中赋予住房租赁政策以新的意义。未来应注重住房租赁政策目标接续,发挥政策工具的叠加效应,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确保租赁住房供需均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贾永堂  张瑜珊  
从组织衰退及其治理理论的视角来看,在完全可治理的逻辑预设下,当前我国治理弱势高校的整体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取向。但在缺乏有效市场竞争,尤其是退出机制缺位的促进性治理框架下,现行施策方案的实际治理效果不仅较为有限,甚至不利于弱势高校自主启动真正有效的组织改进。基于此,在弱势高校治理问题上,我国政府首先应该修正治理假设,进而调整单向度的治理格局,另外还有必要增加新的治理工具。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怡颖  
要素配置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推动要素配置质量的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结不能仅囿于西方经济研究范式的片面分析,只有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事实,以马克思主义要素配置理论为学理依托,构建以要素配置为逻辑主线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才能客观认识党领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表明,要素配置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及其发展战略转向,其中要素配置一般与特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一般规律,要素配置的双重参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人民性”与“效率性”的统一,要素配置的双重主体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政府与市场博弈的产物。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应当在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多维要素配置机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区域创新发展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智兴  段鑫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历经三大发展阶段。基于此,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的变迁根本上由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社会经济体制安排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等宏观制度背景所决定;经济发展、利益因素、观念等政治变量及相关行为主体和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的互动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也存在以重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历史否决点"。由此,加快推进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的构建和完善,需充分观照相应时代的现实需求、注重相关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遵守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变迁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理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红亮  任昱仰  
我国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本文系统地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继而概括了各个阶段的政策的主要特点,最后对政策演变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秋丽  张俊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院校发展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壮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4年)、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的内涵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从政治论、经济论、价值论三维分析框架,对民族院校发展政策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学徒制政策经历了旧社会学徒制改造政策阶段、传统学徒制改革政策阶段、传统学徒制走向终结政策阶段和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政策阶段。在学徒制政策制定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失、统筹管理推进不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分离、行业企业缺位和宣传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学徒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调适,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文章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引入了结构驱动的政策倾向选择机制和内生化的地方政府行为,重点探究了新时期背景下,中央政府部门选择并强化结构驱动的政策倾向在引导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效果,并进一步对异质性政策倾向选择的适用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央政府无论选择并强化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准的政策倾向,抑或是以产业结构为基准的政策倾向,两者均能够有效催动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进而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对于具有中性或弱产业资本化生产偏好的地区而言,中央政府选择并强化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准的政策倾向更能催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3)对于具有强产业资本化生产偏好的地区而言,选择并强化以产业结构为基准的政策倾向则更有效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阮成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经历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过渡和均衡发展三个政策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动力机制、价值取向、过程保障和文化规则有着自身的演进逻辑。这一政策的未来走向,将以新型非均衡发展为动力机制,以"发展平衡"促进"机会均等"为价值取向,以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均等享有良好教育为过程保障,以尊重和引导教育民意为文化规则,从而将形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新的政策框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成涛  张晓敏  
政府权力内容与边界的明晰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实施的重要前提。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对政府的职业教育治理权力重新进行了划分调整。通过将其与1996年《职业教育法》比较发现,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权力演变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纵向的权力关系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到地方政府"分权治理",政府与社会主体间的横向权力关系由政府"全面管理"到社会主体"多元共治",同时,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权力演变遵循着一定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权力转移的内容、方式及路径等维度。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权力转移的衍生价值体现为:促进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形成、提高职业教育治理成效,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政府权力清单的建立健全、企业权利保障措施的实施、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措施的完善等逻辑前提。
[期刊] 求索  [作者] 费久浩  
吸纳非官方参与者进入政策过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决策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发现专家和公众是被明确赋予合法地位的非官方政策参与者,而政府吸纳两类参与者的基本路径是先引入专家参与,再引入公众参与,并最终在实践中和制度上形成两者共同展开的格局。这一脉络蕴含着我国决策机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吸纳非官方参与者的三重逻辑,即在发展层面致力于兼顾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秩序层面强调在扩大政策参与的同时保证过程的可控性,在认知层面注重以常民知识补强专业知识以应对政策难题。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政府吸纳非官方政策参与者的路径和逻辑,体现了改革时代党和国家在寻求治理有效性和正当性、原则性和调适性、专家性与人民性之间动态平衡上的努力探索。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凯  
本文基于改进的消费均衡理论,利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检验1978~2011年间我国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消费是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长期弹性为0.2933,即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短期内,政府消费增长率对居民消费增长率的短期弹性是0.1865,居民消费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速度达到44.67%。现阶段,我国应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具体建议是:财政政策应向以政府消费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合理控制行政管理费的增长;继续加大对文教、科学、卫生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