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43)
2023(19632)
2022(16370)
2021(15797)
2020(13128)
2019(29794)
2018(29514)
2017(55441)
2016(30317)
2015(34092)
2014(33851)
2013(33383)
2012(30817)
2011(27894)
2010(28184)
2009(26321)
2008(25701)
2007(22915)
2006(20398)
2005(18622)
作者
(85377)
(71601)
(70909)
(67900)
(45163)
(34126)
(32217)
(27744)
(27157)
(25617)
(24382)
(24067)
(22836)
(22651)
(22311)
(22025)
(20859)
(20835)
(20604)
(20479)
(18161)
(17357)
(17269)
(16440)
(16024)
(15979)
(15841)
(15673)
(14512)
(14285)
学科
(121554)
经济(121380)
(86706)
管理(84121)
(62200)
企业(62200)
(53920)
方法(50485)
数学(44888)
数学方法(44295)
中国(38997)
农业(35932)
(33168)
业经(30321)
(30272)
(24154)
贸易(24134)
(23679)
(23641)
(22965)
银行(22935)
地方(22720)
(22075)
(21165)
(20624)
金融(20617)
(18727)
财务(18657)
财务管理(18609)
理论(18089)
机构
学院(425097)
大学(425026)
(179882)
经济(176215)
管理(159889)
研究(147437)
理学(136842)
理学院(135373)
管理学(132942)
管理学院(132162)
中国(116882)
(90135)
(86269)
科学(86170)
(80751)
(73437)
中心(68904)
财经(67131)
研究所(66065)
(65158)
业大(63799)
农业(62289)
(61150)
北京(56977)
(56006)
经济学(55533)
师范(55412)
(53012)
(51258)
经济学院(49990)
基金
项目(279293)
科学(220729)
研究(207859)
基金(203753)
(177730)
国家(176162)
科学基金(150428)
社会(133421)
社会科(126164)
社会科学(126135)
(107636)
基金项目(106304)
教育(96689)
自然(94895)
自然科(92692)
自然科学(92664)
(91102)
自然科学基金(91034)
编号(84219)
资助(83485)
成果(69961)
(63750)
重点(63068)
(60199)
课题(59187)
(57942)
国家社会(55943)
教育部(54835)
(54688)
创新(54228)
期刊
(202845)
经济(202845)
研究(130482)
中国(93361)
(79872)
(66727)
学报(66023)
科学(61375)
管理(59887)
农业(54010)
大学(51962)
教育(50580)
学学(48783)
(46947)
金融(46947)
技术(38026)
业经(35966)
财经(33748)
经济研究(31655)
(29098)
问题(28010)
(27342)
(22707)
(21925)
世界(21257)
统计(20031)
技术经济(19677)
理论(19538)
国际(19514)
图书(19026)
共检索到656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金  孙迎联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视作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期达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因此,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进行制度回顾、矛盾反思与实践创新,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从而为"后扶贫时代"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文静  孙迎联  
反贫困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户生计的优化转型,而农户生计转型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反贫困治理历程中农户生计的变化表明:农户生计的转型既是扶贫制度更新和递进的实践结果,也是生计理念跃升的规律使然,整体表现为脆弱性生计—良性生计—韧性生计的转型趋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构农户韧性生计的支持体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筑牢农户生计基础结构体系;以“造血+输血”为手段,完善农户生计资本发展体系;以赋权增能为目的,完善农户生计能力保障体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定东  方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坤  秦玉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深受国家宏观经济、财政、税收等制度嬗变的影响,依次历经了从统一列支、两条腿走路、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到多级共担投入体制的演进。投入体制变迁呈现出清晰的价值路向,变迁逻辑上由工具理性向演进理性转变,投入的价值位序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统筹,事权投入重心上历经"U型"转移,投入体制建设关注点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省思历史,前瞻未来,投入体制改革与发展上要做到"蹄急而步稳",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一体化,建立健全机制保障投入的稳定性与充分性,强化投入体制建设与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相适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大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国家干预下市场调节,农产品统购统销,逐步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四个阶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完善市场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罗勇  
一、思考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超大型国家发展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多样性,只有全面综合、多角度理解其总体状况,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考虑,才能为准确认识某一领域发展提供更科学思考框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具有不同于古今中外的独特性,应围绕维护农民利益、农村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万典武  李书友  徐振宇  李冰倩  
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商业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商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1949-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商业在这一时期,党的政策非常正确。共产党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恶性通货膨胀。在陈云同志的领导下,政府很快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同时明确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在当时提出的"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中,笔者认为对实际工作影响最深最大的是"公私兼顾"。虽然政府开始设立国营商业企业,但商业总体上以私人商业为主,零售业和饮食服务业几乎全部是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文文  
"整体性扶贫"是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和实践的本土经验总结,使得扶贫开发中的一切"整合"得到落实。"整体性扶贫"的命名来源于西方前沿的公共治理"整体性政府"理论,然而,尽管都强调公共问题治理中的"多元整合",但"整体性扶贫"与"整体性政府"仍存在着本质差异。差异具体体现在二者的产生背景以及中国政府在多元整合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制度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的不同。因而,可以说,"整体性扶贫"是中国政府的创新,是一种独立的公共治理模式,而不是盛行于西方的公共治理模式的拷贝。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文文  
"整体性扶贫"是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和实践的本土经验总结,使得扶贫开发中的一切"整合"得到落实。"整体性扶贫"的命名来源于西方前沿的公共治理"整体性政府"理论,然而,尽管都强调公共问题治理中的"多元整合",但"整体性扶贫"与"整体性政府"仍存在着本质差异。差异具体体现在二者的产生背景以及中国政府在多元整合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制度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的不同。因而,可以说,"整体性扶贫"是中国政府的创新,是一种独立的公共治理模式,而不是盛行于西方的公共治理模式的拷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颖涛  
当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问题日益显现 ,城市贫困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广泛存在着。本文从我国城市反贫困的现实入手 ,建构了一个我国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的制度框架。作者认为 :我国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的制度建构 ,对于缓解乃至消除贫困 ,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虹  刘海玲  李宽  
科层制的分工,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同时,也伴生着消极的影响。分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受制于分工所带给他的好处,一方面专业技能虽娴熟但不可逾越;另一方面科层制的组织方式虽显现出条理、清晰的运转模式,却给员工带来拘囿,隐含着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文章从道本管理的视角,对科层制与员工主体性之间矛盾的表现以及如何调和矛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秀荣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但实施反贫困政策与是否脱贫不是一回事。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效果不佳,新中国初期30年冀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使农民集体脱贫的效果也不佳,中国的有效脱贫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中国脱贫的主要特点是脱贫人口多、脱贫速度快、脱贫地区广、总体脱贫稳定性好。中国成功脱贫的要素是:1993年前的脱贫基本归功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1993年之后主要归功于政府系统推进的反贫困政策,其中尤其是扶贫组织建立、机制完善、强有力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脱贫依然还是低水平的,2020年后的反贫困任务主要是提高脱贫标准与缩小相对贫困并行、从一般贫困转向特殊群体、从单维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从农村贫困延伸到城市贫困,尤其要重视的是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把握好城乡扶贫政策侧重点、贫困标准设定与计算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凡  
一、中国政府反贫困战略的矛盾分析中国政府的反贫困战略是由反贫困指导思想、任务、对象、方式、手段等要素共同构成。但是,这些战略要素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效率导向原则与解决温饱任务的矛盾在反贫困战略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效率导向原则,意味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海彬  
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各级党组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其间探索的有效做法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必将为四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许多有益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