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70)
- 2023(7457)
- 2022(6090)
- 2021(5988)
- 2020(4781)
- 2019(11014)
- 2018(10759)
- 2017(20544)
- 2016(10826)
- 2015(12364)
- 2014(12038)
- 2013(12433)
- 2012(11639)
- 2011(10955)
- 2010(10879)
- 2009(10260)
- 2008(10006)
- 2007(8800)
- 2006(7950)
- 2005(7078)
- 学科
- 济(58739)
- 经济(58687)
- 农(48780)
- 业(36081)
- 农业(32564)
- 管理(21829)
- 方法(21469)
- 数学(20084)
- 数学方法(20029)
- 中国(18571)
- 业经(16922)
- 企(14183)
- 企业(14183)
- 农业经济(12432)
- 贸(12323)
- 贸易(12317)
- 易(12118)
- 发(12051)
- 制(11420)
- 地方(11097)
- 发展(10365)
- 展(10356)
- 财(9998)
- 村(9443)
- 农村(9427)
- 收入(9015)
- 策(8806)
- 体(8793)
- 及其(8344)
- 银(8239)
- 机构
- 学院(163360)
- 大学(160929)
- 济(83130)
- 经济(81983)
- 研究(62226)
- 管理(62017)
- 理学(54266)
- 理学院(53694)
- 管理学(53058)
- 管理学院(52783)
- 中国(50196)
- 农(47412)
- 农业(35734)
- 科学(34195)
- 京(33478)
- 财(32184)
- 所(31049)
- 业大(28950)
- 研究所(28250)
- 中心(27925)
- 经济学(26412)
- 财经(25971)
- 经(24071)
- 经济学院(23905)
- 江(22498)
- 农业大学(21760)
- 北京(21125)
- 经济管理(20937)
- 范(20926)
- 科学院(20924)
- 基金
- 项目(108888)
- 科学(87645)
- 研究(83010)
- 基金(82954)
- 家(72049)
- 国家(71338)
- 科学基金(60618)
- 社会(58027)
- 社会科(54607)
- 社会科学(54597)
- 基金项目(43709)
- 省(39577)
- 教育(35443)
- 自然(35318)
- 自然科(34517)
- 自然科学(34509)
- 自然科学基金(33951)
- 划(32925)
- 资助(32876)
- 编号(32792)
- 农(29039)
- 部(26859)
- 成果(26067)
- 国家社会(25653)
- 发(25427)
- 中国(24072)
- 重点(24030)
- 教育部(22896)
- 创(22228)
- 人文(22207)
共检索到248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刚
在基本国情未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下,中国长期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任何"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在损害农业、农民、农村的前提下得到真正发展。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到何种程度,农业、农村都是立国的根基。只有农村、农民的繁盛,才可能解决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国内市场等问题。那种只把单一的城市化率作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将农村社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截然对立的现代化理念,既不符合历史常识,也经不起现实生活的检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三林 曹丹丘 林晓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不断调整和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并强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体制开始破除,党的十六大后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方略,城乡关系一直在适时调整完善。改革的主线是不断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持续强化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职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期。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城镇化的大格局下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瑜 程令伟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关键词:
城乡关系 组织真空 组织重建 老龄社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瑜 程令伟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关键词:
城乡关系 组织真空 组织重建 老龄社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定东 方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傅微 李迪华
通过系统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水资源情况的变迁,包括水量、水质的变化及水问题的变迁,并结合分析北京历年水规划的演变过程,发现北京水问题的加剧与水规划之间存在联系:因不同目的而修建的各类工程来控制复杂的水系加剧了水资源紧缺;流域的分项规划加剧了水问题复杂的矛盾关系;工程水利的过度与资源水利的缺乏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以需定供的供水规划加剧了地下水沉降;农业污水灌溉措施的不完备加剧了水污染。总体而言,水规划并不一定有利于水问题的解决,甚至部分会加剧水危机。城市规划(包含水规划)作为城市化方式的表征,从而笔者更进一步探讨了具体是城市化还是城市化的方式加剧了水问题,而非笼统的认为城市化即导致水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水危机 水规划 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儒 李超阳
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全体人民日渐共同富裕。以新中国承袭而来的落后的旧经济体为现实逻辑起点,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以及所形成的丰富而鲜活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磊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生活史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调查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呈现N型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同类婚程度迅速提升;从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出现下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80年代中期后,教育同类婚程度急剧上升。就微观的教育婚配模式而言,长距离跨教育层级婚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较少,而在"文革"时期相对较多。由"上山下乡"运动所导致的政治干预婚配模式,即初高中层级与小学及以下层级的婚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3个阶段较为显著,且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而在改革开放中期和深化期则不显著。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祖礼 陈杨林 邓朝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曲折,探讨城乡关系演变逻辑可为把握未来城乡关系取向提供线索和启示。1949~1952年,我国城乡关系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1953~1978年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农业农村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1985年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农业农村得到快速发展;1986~2005年随着"发展型政府"的兴起,城乡关系产生了分离;2006~2011年国家决心遏制和改变分离状态,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2012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调适,城乡关系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对城乡关系演化有重要影响,市场化在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双刃剑"角色,应在重构国家与农民政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新时代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演变 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