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28)
- 2023(6008)
- 2022(4872)
- 2021(4667)
- 2020(3695)
- 2019(8702)
- 2018(8181)
- 2017(14736)
- 2016(7602)
- 2015(8799)
- 2014(8562)
- 2013(8861)
- 2012(8347)
- 2011(7883)
- 2010(7623)
- 2009(7161)
- 2008(6928)
- 2007(5645)
- 2006(5023)
- 2005(4573)
- 学科
- 济(42768)
- 经济(42730)
- 管理(18978)
- 业(18847)
- 方法(18287)
- 数学(16778)
- 数学方法(16735)
- 中国(15001)
- 农(13979)
- 企(13618)
- 企业(13618)
- 贸(10291)
- 贸易(10284)
- 易(10099)
- 农业(9566)
- 业经(9499)
- 财(8501)
- 发(7548)
- 地方(7055)
- 制(6923)
- 关系(6725)
- 发展(6423)
- 展(6414)
- 学(6371)
- 银(6137)
- 银行(6131)
- 行(6026)
- 融(6025)
- 金融(6025)
- 环境(5718)
- 机构
- 大学(120079)
- 学院(116390)
- 济(60477)
- 经济(59707)
- 研究(47818)
- 管理(43198)
- 理学(37719)
- 中国(37462)
- 理学院(37210)
- 管理学(36765)
- 管理学院(36553)
- 京(25893)
- 科学(25552)
- 财(24987)
- 所(23482)
- 研究所(21549)
- 经济学(20750)
- 财经(20469)
- 中心(19900)
- 经(19091)
- 经济学院(18698)
- 农(17170)
- 北京(17122)
- 院(16989)
- 范(16019)
- 师范(15947)
- 财经大学(15464)
- 科学院(14944)
- 江(14207)
- 研究中心(14082)
- 基金
- 项目(78644)
- 科学(64213)
- 基金(62012)
- 研究(58066)
- 家(54446)
- 国家(54057)
- 科学基金(46003)
- 社会(41785)
- 社会科(39697)
- 社会科学(39692)
- 基金项目(31991)
- 自然(27411)
- 自然科(26852)
- 自然科学(26845)
- 自然科学基金(26450)
- 教育(25750)
- 省(25266)
- 资助(25154)
- 划(22980)
- 编号(20532)
- 部(19836)
- 中国(19494)
- 国家社会(19188)
- 重点(17932)
- 教育部(17472)
- 发(17360)
- 成果(16860)
- 人文(16288)
- 创(16213)
- 社科(15431)
共检索到176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俭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2年:城乡互助互惠;1953—1978年: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与固化;1979—2002年:城乡分割制度的解构与城乡关系的失衡;2003—2015年: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趋势。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过程主要是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农民负担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大量成本,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来自国家发展战略。从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经验显示:城乡关系的稳定首先要明确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关系,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民生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还需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祖礼 陈杨林 邓朝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曲折,探讨城乡关系演变逻辑可为把握未来城乡关系取向提供线索和启示。1949~1952年,我国城乡关系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1953~1978年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农业农村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1985年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农业农村得到快速发展;1986~2005年随着"发展型政府"的兴起,城乡关系产生了分离;2006~2011年国家决心遏制和改变分离状态,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2012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调适,城乡关系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对城乡关系演化有重要影响,市场化在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双刃剑"角色,应在重构国家与农民政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新时代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演变 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三林 曹丹丘 林晓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不断调整和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并强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体制开始破除,党的十六大后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方略,城乡关系一直在适时调整完善。改革的主线是不断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持续强化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职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期。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城镇化的大格局下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迁,城乡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当前,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缩小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差距任重道远,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加快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需解决好农民土地权益如何有效保护、农业基础地位如何强化、信贷资金如何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民如何培育等问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圣金 聂满豪 刘相阁
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及成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从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金融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的来看,中国金融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从国内来看,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放眼世界,我国金融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初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实施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错综复杂,要树牢危机意识,全方位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能力和化解处置能力。
关键词:
中国金融 改革开放 实体经济 金融风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原 田中修 肖瑜 朱姝 韩鸿宾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六大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归纳,并重点对演变特征与本质进行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改革目标,始终坚持以激活科研人员活力为改革重点,并呈现出由微观运行机制突破转向宏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变化特征。科技体制的改革助力中国科技实力提升,但仍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演变历程 成就与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莫荣 刘永魁 陈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发展经历了化解失业,统包统配,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以及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等六个发展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就业形势任务,提出相应的就业方针,实现失业风险有效防控治理,就业局势保持长期总体稳定,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与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就业仍面临劳动力人口总量大、新科技革命就业压力大、新就业形态失业风险大、外部环境对就业结构影响大等挑战,亟需以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基础,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强就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就业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炜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5年的数据,考察了我国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新变化。数据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城乡不均衡仍然存在;第二,与"80后"相比,"90后"中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显著下降;第三,城乡不平等程度下降更多表现在量的层面,在质的层面,相对于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中的城乡不平等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文章完整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城乡不平等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演变全貌,对理解70年来高等教育中的城乡不均衡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公平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经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运行40年,就全局而言,相继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演变阶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是受压抑最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低的地区,广大农民群众隐藏着很高的改革积极性,选择农村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迅速打开改革局面。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农村改革只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继农村第一阶段改革之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即第二阶段改革,开辟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的通道,工业化、城镇化速度骤然加快。但是,由于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城乡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祖君 侯宏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本文回顾了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将新时代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总结为立足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空间结构、"点""线""面"相结合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多维手段帮扶欠发达地区发展五种模式,从制度优势与有为政府、央地财政关系、区域均衡与人的均衡等视角分析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并从解决南北分化、协同推进大中小城市建设、细化经济区划、完善顶层设计四个方面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面临的历史问题和当代挑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均等—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缓和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我国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梳理70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可以总结出其内在机制和逻辑,即长期的城市偏向政策、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要素价格扭曲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历史原因,而建立惠农政策长效机制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促进要素有效流动是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手段,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外部力量。未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思路是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通过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