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4)
2023(10208)
2022(8440)
2021(8262)
2020(6583)
2019(15139)
2018(14707)
2017(28868)
2016(15163)
2015(16978)
2014(16531)
2013(16490)
2012(15387)
2011(14084)
2010(14147)
2009(13237)
2008(12950)
2007(11475)
2006(10357)
2005(9255)
作者
(39900)
(34065)
(33501)
(32238)
(21411)
(16121)
(15038)
(13171)
(12947)
(11926)
(11643)
(11059)
(10739)
(10635)
(10573)
(10208)
(9920)
(9747)
(9608)
(9467)
(8529)
(8226)
(8170)
(7833)
(7684)
(7656)
(7404)
(7257)
(6834)
(6808)
学科
(67046)
经济(66979)
(48364)
(46754)
管理(37760)
农业(30852)
(26109)
企业(26109)
方法(23820)
中国(22607)
数学(21758)
数学方法(21574)
业经(17974)
(15734)
贸易(15726)
(15498)
(15171)
(15034)
(13555)
地方(12284)
(11854)
银行(11853)
(11705)
(11539)
及其(11156)
(10772)
(10622)
金融(10621)
农业经济(10424)
政策(10275)
机构
学院(215723)
大学(211392)
(106618)
经济(104956)
管理(84529)
研究(78535)
理学(72921)
理学院(72225)
管理学(71438)
管理学院(71028)
中国(64105)
(48945)
(45910)
(43484)
科学(41644)
(38005)
农业(36927)
中心(36521)
财经(36078)
研究所(34179)
经济学(33417)
(33293)
业大(32527)
(30962)
经济学院(30202)
北京(27593)
(27435)
师范(27312)
(27036)
财经大学(26510)
基金
项目(141188)
科学(114265)
研究(110909)
基金(106198)
(90842)
国家(89999)
科学基金(77846)
社会(75253)
社会科(71127)
社会科学(71115)
基金项目(54953)
(51724)
教育(48630)
自然(45620)
编号(45131)
自然科(44600)
自然科学(44591)
自然科学基金(43844)
(43552)
资助(42675)
成果(36920)
(34319)
国家社会(32584)
(32536)
重点(31134)
课题(30029)
教育部(29857)
(29589)
(29581)
中国(29559)
期刊
(122374)
经济(122374)
研究(69661)
(53965)
中国(44637)
农业(36731)
(31557)
科学(28941)
(27933)
金融(27933)
管理(27512)
学报(27135)
业经(24566)
大学(22749)
学学(21616)
教育(19627)
经济研究(19028)
财经(17894)
问题(17460)
(17161)
技术(16439)
世界(15688)
(15580)
农村(14391)
(14391)
农业经济(14253)
(13974)
国际(12366)
经济问题(12074)
技术经济(11008)
共检索到331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兴华  
农民流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国家政策是影响农民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流动政策的实施与国家的主要目标密切相关,而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经验和工业化目标的影响,国家通过实施户籍制度和粮食配给制将农民与城市隔离开来,只有符合中央政府及其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农民才能正式获得进城资格,进入城市后,他们也只是"外来者"。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农民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但流动农民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进入21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彦  曹建民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全国广大农村逐步兴起。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角度,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组织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创新和变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张双彦  
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互助合作实践一以贯之的中心主题。农民互助合作实践形态,遵循制度化建构、理想化、理性回归、完善提升的演进轨迹和"目标导向-政府主导-自我调适"的演进逻辑,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双运动驱动"型向"政社合一"型转变、改革开放后传统与现代由"并存"向"契合"转变的演进历程,呈现出由基于社会交换的民间领域逐渐向基于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叠加的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拓展深化的演进趋势。步入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共赢共富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民新型互助合作重建,可以同时彰显中国底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双重优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晓霞  
劳动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劳动生活方式演进经历了起步、改革成长、稳步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为主、职业分化加速、劳动组织形式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劳动观念现代性意识增强的特征,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国家政策引导、尊重农民的主体创造性、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农业科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顾总结其演进历程,对新时代激发农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张双彦  
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互助合作实践一以贯之的中心主题。农民互助合作实践形态,遵循制度化建构、理想化、理性回归、完善提升的演进轨迹和"目标导向-政府主导-自我调适"的演进逻辑,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双运动驱动"型向"政社合一"型转变、改革开放后传统与现代由"并存"向"契合"转变的演进历程,呈现出由基于社会交换的民间领域逐渐向基于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叠加的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拓展深化的演进趋势。步入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共赢共富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民新型互助合作重建,可以同时彰显中国底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双重优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佑  周俊强  李停  
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实现土地产权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不变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产权平等,通过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摆脱了产权异化,从“两权分离”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由全面深化改革走向土地财产权。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中心问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学敏  巩前文  
国家资源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的多重约束要求农业走出一条兼具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的绿色发展之路,其中政策引导是关键。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优化进路。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绿色发展逐步达成社会共识,农业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性目标从增产转向带动农民增收;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历程可以以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修订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为关键节点,划分为政策孕育阶段、政策初建阶段和政策体系化阶段3个阶段;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演变,经历了聚焦粮食增产到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再到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转变过程,该过程中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逐步实现了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3方面的体系化整合,但在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对此,本文提出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优化进路:坚持底线思维,构建资源源头管控、产地环境监控、产业准入严控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改革体系;坚持法律思维,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法律化;坚持系统思维,财政补贴多补并一补强化支持农业绿色发展主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定东  方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儒  李超阳  
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全体人民日渐共同富裕。以新中国承袭而来的落后的旧经济体为现实逻辑起点,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以及所形成的丰富而鲜活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学徒制政策经历了旧社会学徒制改造政策阶段、传统学徒制改革政策阶段、传统学徒制走向终结政策阶段和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政策阶段。在学徒制政策制定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失、统筹管理推进不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分离、行业企业缺位和宣传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学徒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调适,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张荣莉  王丽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民合作社在政策、功能与机制上不断与时俱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合作社实践及政策演进基础上,分析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剖析了我国当前松散型、半松散型、紧密型合作社的特点和一般功能,揭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及功能转变。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松散型、半松散型和紧密型合作社适应于我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合作社在组织形态和功能上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继霞  汪东升  吴丽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速度、方向、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变为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则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逐渐放开流动;从对进城人口进行管制到进行引导,最终转变为兼顾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这些政策变迁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流动体系不断开放和完善的进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羽菲  祁占勇  
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历史图景,借助历史文献,结合标志性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事件,考察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70年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变迁经历了雏形初现、孕育萌芽,十年动乱、遭遇重创与停滞,百废俱兴、重建工作的部署与展开,跨越世纪之交的调整与转型,注重内涵建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的深刻变革5个发展阶段。知往鉴今,有助于完善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政策体系,为推动未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理性智慧,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乐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坤  秦玉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深受国家宏观经济、财政、税收等制度嬗变的影响,依次历经了从统一列支、两条腿走路、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到多级共担投入体制的演进。投入体制变迁呈现出清晰的价值路向,变迁逻辑上由工具理性向演进理性转变,投入的价值位序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统筹,事权投入重心上历经"U型"转移,投入体制建设关注点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省思历史,前瞻未来,投入体制改革与发展上要做到"蹄急而步稳",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一体化,建立健全机制保障投入的稳定性与充分性,强化投入体制建设与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相适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丹莉  
本文尝试从工业化进程的视角解读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动。基于统计数据,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的农民税费负担与农民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估算,进而结合对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政策倾向的考察来分析和解释这种变化。农村的税费制度本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它的变迁与更替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农民税费负担问题的讨论,其意义并不只在于为农民增收减负这么简单,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它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