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7)
2023(10749)
2022(8975)
2021(8701)
2020(6967)
2019(16209)
2018(15660)
2017(29918)
2016(16051)
2015(17662)
2014(17276)
2013(17362)
2012(16425)
2011(15035)
2010(15303)
2009(14501)
2008(14199)
2007(12698)
2006(11664)
2005(10589)
作者
(43709)
(37299)
(36612)
(35258)
(23454)
(17707)
(16396)
(14354)
(14198)
(13111)
(12816)
(12154)
(11968)
(11668)
(11654)
(11345)
(10758)
(10739)
(10543)
(10361)
(9530)
(9166)
(8997)
(8573)
(8442)
(8372)
(8055)
(7961)
(7531)
(7490)
学科
(73207)
经济(73133)
(51866)
(50839)
管理(37683)
农业(34867)
(26748)
企业(26748)
方法(25780)
中国(24232)
数学(23804)
数学方法(23575)
业经(19941)
(16857)
(16666)
(15664)
贸易(15651)
(15408)
地方(14893)
(13988)
(13102)
农业经济(12546)
(12535)
银行(12528)
(12188)
(12040)
及其(11762)
(11590)
收入(11310)
(11169)
机构
学院(230245)
大学(226795)
(111033)
经济(109150)
管理(87240)
研究(86378)
理学(74950)
理学院(74169)
管理学(73197)
管理学院(72766)
中国(70178)
(53818)
(48230)
(47398)
科学(47196)
(42608)
农业(40536)
中心(39842)
研究所(38427)
财经(37441)
业大(35782)
经济学(34835)
(34388)
(34371)
经济学院(31375)
(30479)
北京(30305)
师范(30283)
(30027)
财经大学(27330)
基金
项目(149231)
科学(119784)
研究(115278)
基金(111480)
(96129)
国家(95213)
科学基金(81379)
社会(77575)
社会科(73269)
社会科学(73252)
基金项目(57372)
(55444)
教育(50728)
自然(48014)
自然科(46892)
自然科学(46882)
编号(46704)
(46566)
自然科学基金(46104)
资助(45363)
成果(38610)
(35705)
(34632)
国家社会(33437)
重点(33350)
课题(31847)
(31729)
教育部(30696)
中国(30594)
(30462)
期刊
(130422)
经济(130422)
研究(74762)
(59743)
中国(49869)
农业(40662)
科学(33428)
(33385)
学报(32475)
(29426)
金融(29426)
管理(28636)
大学(26935)
业经(25703)
学学(25578)
教育(21685)
经济研究(19918)
财经(18836)
(18745)
问题(18657)
技术(17680)
(16389)
世界(16361)
农业经济(15316)
农村(15264)
(15264)
(14382)
经济问题(12902)
(12684)
国际(12616)
共检索到360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定东  方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霍萱  高琴  杨穗  
通过构建以"范式"为核心的多层次序列模型,文章追溯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从经济政策范式向社会政策范式的转化过程,并从社会政策作为生产性要素的发觉、政策理念的转化和国际因素影响的角度对这一转化的动力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社会政策在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历了从理念层面的"象征性认知"到实践层面"嵌入性认知"的转化。社会政策范式的出现除了以往强调的内生性因素外,还需要通过非社会性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议题赋予其合法性,而国际力量的影响则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2020年后,社会政策将在反贫困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政策的结构优化将成为重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儒  李超阳  
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全体人民日渐共同富裕。以新中国承袭而来的落后的旧经济体为现实逻辑起点,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以及所形成的丰富而鲜活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金  孙迎联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视作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期达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因此,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进行制度回顾、矛盾反思与实践创新,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从而为"后扶贫时代"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一种初心贯穿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1949年之后中国的扶贫治理可以分为"救济式扶贫阶段""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式扶贫阶段"以及"脱贫攻坚阶段"五个时期。而且随着阶段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扶贫治理措施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差异。扶贫治理70年,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扶贫治理体制,治理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与精细化。中国扶贫领域的治理实践典型地呈现出共产党革命成功经验、中国传统治理资源和西方国家先进治理方法的"三江汇流"之势,同时中国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段庆林  
中国的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段庆林1978-1995年间,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和政府开发扶贫,加速了全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在摆脱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累计有1.85亿农民脱贫。据初步测算,1978-1985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碧玉  
根据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实条件,我国应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实施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反贫困措施,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政府组织的农村反贫困事业,从而使广大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鹏  余小方  程飞  
在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共存;(2)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共存;(3)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纠正反贫困工作中的偏差,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段庆林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西部作为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资源基地这一经济层次。解决西部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一、贫困状况197...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丽琴  
妇女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变迁不仅反映和隐匿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彰显着妇女主体意识崛起和增强的实时图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妇女经历了从"强烈的男孩偏好"到"男女均好"的偏男生育意愿逐渐弱化的变迁历程。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是乡村多元治理中"她力量"的崛起和妇女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农村妇女在意愿生育性别偏好上从被动追随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同时,农村社会加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使得偏男意愿生育的"经济收益"、"社会评价效用"、"养老送终"的实用价值不断被削弱,为妇女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提供了助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新  沈扬扬  
借助2002—2008年天津市农村家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天津农村整体及不同经济活动类型农户的贫困规模、深度、强度及变化情况,并对政府两次补贴政策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定量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天津农村贫困状况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其中,务农农户的贫困规模、贫困程度和贫困强度均远远大于非农经营农户、务工农户和兼业农户;政府2005年和2008年人均300元和500元的补贴对天津农村地区整体上产生的减贫效果非常有限;补贴对务农农户的减贫效果最明显,而对务工农户、非农经营农户与兼业务工农户的减贫效果均不明显;此外,虽然2008年政府提高了补贴的标准,但是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减贫效果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綦好东  
本文以产权的功能为视角,对新中国成立至土地家庭承包制普遍化的80年代初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个体农户制、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土地承包制四种产权组织形式的土地产权结构构造特征及功能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颂兴  金伟根  
市场效率是股票市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把上海股市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分为两个阶段,实证检验了从1992年年底开始的上海股市第二阶段股价的正态分布规律和随机行走特性,验证了上海股市第二阶段弱形式的有效市场假设。同时指出,上海股市存在明显的小公司效应这一世界各地股市的普遍现象,值得引起管理层和理论界的重视和探讨。规模的扩大、法规的完善和信息正确快速的传播,是我国股市的发展趋势,也是市场有效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