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56)
2023(14871)
2022(12944)
2021(12331)
2020(10174)
2019(23719)
2018(23671)
2017(44975)
2016(24500)
2015(28090)
2014(28420)
2013(28211)
2012(26103)
2011(23865)
2010(24035)
2009(22062)
2008(21585)
2007(18959)
2006(17096)
2005(15525)
作者
(71205)
(58693)
(58449)
(55970)
(37753)
(28131)
(26671)
(23098)
(22446)
(21305)
(20090)
(19988)
(18838)
(18758)
(18187)
(18072)
(17400)
(17095)
(16885)
(16748)
(14859)
(14439)
(14029)
(13524)
(13123)
(13112)
(12958)
(12953)
(11872)
(11548)
学科
(115248)
经济(115122)
管理(69927)
(62467)
(51339)
企业(51339)
方法(45229)
数学(39086)
数学方法(38624)
中国(30690)
(27001)
地方(25101)
(24907)
业经(23233)
(23096)
(20261)
贸易(20248)
(20029)
(19636)
农业(17917)
理论(17340)
(16876)
环境(16639)
(16347)
银行(16311)
(15595)
(15515)
金融(15513)
地方经济(15086)
(14954)
机构
大学(355375)
学院(353860)
(150898)
经济(147637)
管理(136009)
研究(124300)
理学(116009)
理学院(114669)
管理学(112769)
管理学院(112137)
中国(95195)
(77327)
科学(73957)
(68160)
(62875)
研究所(56593)
中心(55377)
财经(53979)
(52542)
(51510)
北京(50312)
(48931)
业大(47960)
(47940)
师范(47590)
经济学(46379)
(45040)
(42707)
经济学院(41482)
农业(39800)
基金
项目(229395)
科学(179521)
研究(172280)
基金(165327)
(142662)
国家(141464)
科学基金(120837)
社会(108241)
社会科(102466)
社会科学(102439)
(87354)
基金项目(87030)
教育(79009)
自然(76282)
自然科(74429)
自然科学(74414)
(73698)
自然科学基金(73063)
编号(70862)
资助(69342)
成果(59094)
(51302)
重点(51036)
(49568)
课题(49495)
(46615)
国家社会(44438)
教育部(44384)
大学(43906)
创新(43503)
期刊
(176099)
经济(176099)
研究(114440)
中国(70544)
管理(52043)
(51933)
学报(51228)
科学(48756)
(47413)
教育(42293)
大学(39090)
学学(36248)
农业(32925)
(32114)
金融(32114)
技术(31980)
经济研究(28223)
财经(27086)
业经(26006)
(23336)
问题(22934)
图书(20189)
(18819)
技术经济(18517)
理论(17512)
世界(17246)
(16986)
国际(16535)
现代(16411)
实践(15511)
共检索到544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连忠  张华  
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形成了四大学派,即断代与专题学派、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区域学派、综合学派。由于四个学派形成的时间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均显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像断代与专题学派实力强大,成果丰硕;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紧密结合社会大环境来探究经济演变;区域学派拥有多个研究基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地区经济发展史;综合学派从多个角度、多个因素出发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目前四个学派在国内的学术地位也不同,从当前学术队伍、学术成果、学术影响等方面来综合衡量,断代与专题学派的学术地位居于首位,区域学派次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位居第三,综合学派处于第四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玉茹  王哲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简称PPP)是汇率决定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假说之一,是世界各国制定汇率政策的依据。国际组织亦基于PPP理论横向比较各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姜锡东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研究中国经济史,“必须对外国经济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能就中国论中国”(严中平先生语)。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很多同志注意中外比较研究,并取得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真正做出科学的中外比较,决非易事,必须加倍努力方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拟广泛讨论,只想结合两个问题着重指出:正是由于对外国史研究不够,了解不够,使中国经济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结论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田晓忠  
李埏先生是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国土地国有制理论的重要代表,中国商品经济史和云南地方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也是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一、李埏先生的学术生平概况李埏先生,字子诉,号幼舟。1914年11月21日出生于云南省路南县(今石林县)一个传统书香家庭。四岁入私塾发蒙读书,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史教育。1928年随家旅居昆明,始接受近代教育。193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38年,因抗战形势变化转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得亲炙钱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徐建青  
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方行先生,于2014年10月4日8时20分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精彩的89年的人生。方行先生,原名方友文,湖南省沅江县人,1926年4月出生,毕业于湖南私立明德中学,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1949年2月,在北京市第四区人民政府参加革命工作,7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至1969年8月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先后任科员、科长、副处长。其间,担任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1986年底,我在中国经济史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发言。当时主要是谈个人看法,对各学派治史方法的介绍甚简,“或我所不知而举疑”。近年来,经济史研究方法又有新的发展,我在为两本经济史著作所写的序中亦曾提及。本篇是增补前发言而作,“我所不知”者固多,仍举疑或阙。文中例举了一些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论著,是专就其所用方法示例,不涉及论著本身的得失。至于对各学派研究方法的评论,皆属拙见,谬误之处,祈读者指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振汉  
“经济史学”于198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成为一门大学学科,但法国和德国学者直到今天似乎还不太愿意设置这样一门学科。在他们的心目中,历史学就是历史学,是否还需要或能够再分成若干门专史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著作等身,但未写一部“经济史”专著;法国年鉴学派成员中,有的以著《封建社会》名世;有的写了《资本主义与文明》的长篇钜制,认为历史可以称为“社会经济史”,却反对“经济”单独成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琪生,宋凤兰  
论中国经济地域划分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王琪生宋凤兰根据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地域划分进行研究,旨在使经济地带和经济区的分界线不发生矛盾,以利于经济发展,弘扬东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优势,加强经济区的横向联系和寻求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武力  
2008年4月12日,苏星同志不幸病逝,消息传来,感到格外悲痛,我们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领域失去了一位大师。苏星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像他这样在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研究中功成名就、事情和机会很多的著名学者转而来研究费时费力的经济史,不能说没有,但是可以说寥若晨星,因此也就格外难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袁杰  
目前,中国经济区划已脱离了经济区划的初衷,东中西部已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代名词,已不能因地制宜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有必要重新界定我国经济区划。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昉  曾雄佩  许晨  
作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如何由古代的领先、近代的波折走向当代的腾飞?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历史表现还是近现代经济制度的变迁都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伊懋可(Mark Elvin)、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等学者均认为中国经济在宋朝达到顶峰,然后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人均gdP增长率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有下降的趋势。(1)但李伯重并不认同中国经济明清时期停滞论,他认为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处于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均收入也并没有长期下降。(2)结论歧异的原因在于长时段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文政  马荣  
基于甘肃省生态多样性、脆弱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以政策和人们行为的自觉程度为依据,可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和五个小的阶段。通过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探究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可映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过程,也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