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11)
2023(11894)
2022(10043)
2021(9330)
2020(7965)
2019(18457)
2018(18199)
2017(35360)
2016(19027)
2015(22234)
2014(22321)
2013(22649)
2012(21773)
2011(20338)
2010(20484)
2009(19616)
2008(19489)
2007(17584)
2006(15758)
2005(14792)
作者
(57934)
(48534)
(48319)
(46516)
(30879)
(23074)
(22218)
(18890)
(18238)
(17119)
(16792)
(16050)
(15676)
(15473)
(15175)
(15153)
(14345)
(14292)
(14014)
(14006)
(12358)
(11981)
(11698)
(11066)
(11054)
(10946)
(10646)
(10504)
(9764)
(9614)
学科
(105736)
经济(105647)
管理(49282)
(45377)
方法(41054)
数学(37111)
数学方法(36900)
(33499)
企业(33499)
中国(30099)
(24528)
地方(23094)
(20319)
(20209)
贸易(20197)
(19641)
(19473)
(19057)
业经(18268)
(16359)
银行(16335)
农业(15926)
(15815)
(15622)
金融(15620)
地方经济(15048)
环境(14970)
(13832)
(13153)
(12553)
机构
大学(300643)
学院(296838)
(141916)
经济(139320)
研究(111435)
管理(107291)
理学(90904)
理学院(89765)
管理学(88545)
管理学院(87965)
中国(86689)
(64670)
(64010)
科学(63892)
(57661)
研究所(52011)
财经(50788)
中心(48719)
经济学(46751)
(46714)
(45995)
(43810)
北京(42230)
经济学院(42114)
(39297)
(39118)
师范(39012)
业大(38916)
财经大学(37435)
农业(36792)
基金
项目(183002)
科学(143903)
研究(135772)
基金(134292)
(116516)
国家(115616)
科学基金(96879)
社会(89310)
社会科(84701)
社会科学(84679)
基金项目(69927)
(67726)
教育(61118)
自然(58396)
(58250)
自然科(56922)
自然科学(56902)
资助(55924)
自然科学基金(55900)
编号(53841)
成果(45423)
(42822)
(41936)
重点(41933)
国家社会(38251)
课题(37706)
(36881)
教育部(36673)
中国(36476)
人文(35155)
期刊
(163548)
经济(163548)
研究(98345)
中国(56623)
(47156)
学报(43558)
(42710)
科学(41182)
管理(39279)
大学(32764)
(31149)
金融(31149)
学学(30749)
农业(28903)
经济研究(28041)
财经(26902)
教育(26859)
技术(24268)
(23383)
业经(23035)
问题(22621)
(21016)
国际(18468)
技术经济(16928)
世界(16769)
统计(15911)
(15567)
理论(14522)
商业(14038)
经济问题(13998)
共检索到461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区域经济思想的载体,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导向。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其区域经济思想变化。得出结论如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总体协调融合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逐渐呈现由倾向于发展内地—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全国各板块发挥地区优势—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趋势。这一过程既是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果,也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思想的主要体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爽  贾友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乐一  李良  
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晓红  齐亚伟  
依据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和时间自相关性,将区域经济增长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结合起来,在传统马尔可夫链中引入空间效应,并利用区域经济的自相关系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作为时空权重加以校正,即构建了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分布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地理背景对经济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发达区域背景对经济增长具有辐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区域背景对经济增长具有制约、减缓作用;区域经济类型不会发生明显的跃迁,区域背景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类型向上和向下转移概率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对加权空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静  
研究目的:研究省域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跨地区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思路。研究方法:在面板数据中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2003—2008年间中国大陆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设用地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省域建设用地面积与GDP、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性。(2)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空间内生滞后项与外生滞后项说明一个地区建设用地的增长会驱动邻近地区建设用地的相应增长;而区域GDP的增长则使得邻近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减小。研究结论:要高度重视GDP...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宝香  
建国5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经过了从平衡发展一不平衡发展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演变过程,并在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付春燕  董晓锋  付靖  
运用锡尔系数分解,对甘肃省1991年至2012年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自1991年以来,甘肃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尤其在2000年以前呈急剧缩小趋势;陇中片区与河西片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片区。研究认为,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不大,但是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了甘肃省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需要着力加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鑫露  聂正彦  
本文从空间角度考察了21世纪以来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笔者认为广东自21世纪以来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但由于珠三角、东西翼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了区域空间上的积聚与扩散趋势,致使区域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通过空间积聚及加强各区域的经济联动等方式来促进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向军  沈正平  朱传耿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智勇  吕金嵘  高燕哺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9大地级市1978~2006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GIS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县域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但这种集聚多局限在郑州、洛阳、焦作的周边县域,其他县域空间相关性表现不明显;郑州市作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力不足;从时间维度上讲从1999年之后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集聚与空间关联性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振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战略、21世纪初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区域发展的中国之路。本文以史实资料为依据,梳理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区域格局、区域战略及政策的变迁过程,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高丽娜  蒋伏心  马澜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智勇  苏朝阳  
文章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以省域及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与豫西豫西南地区为四大区域,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演变过程与变化特征,描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现状,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向军,陈修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差异扩大,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农村县域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与质量、全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