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6)
2023(11730)
2022(9474)
2021(8728)
2020(7245)
2019(16433)
2018(16538)
2017(31384)
2016(16761)
2015(19421)
2014(19539)
2013(19171)
2012(17556)
2011(16276)
2010(16596)
2009(15629)
2008(15208)
2007(13503)
2006(12506)
2005(11838)
作者
(48471)
(40420)
(40271)
(38691)
(25874)
(19098)
(18230)
(15608)
(15470)
(14352)
(14016)
(13463)
(13199)
(13013)
(12591)
(12570)
(12083)
(11666)
(11639)
(11004)
(10531)
(9836)
(9771)
(9383)
(9196)
(9142)
(8850)
(8609)
(8119)
(7890)
学科
(97718)
经济(97635)
管理(45032)
(39863)
方法(36175)
数学(32909)
数学方法(32348)
(31005)
企业(31005)
中国(26441)
地方(21498)
(21084)
业经(18591)
(16313)
(15753)
贸易(15737)
(15395)
(15294)
(14875)
地方经济(13783)
农业(13722)
(13165)
银行(13156)
(12878)
金融(12877)
(12756)
(12502)
环境(12492)
理论(11627)
(11467)
机构
大学(250722)
学院(248784)
(120107)
经济(118038)
管理(92452)
研究(91520)
理学(78411)
理学院(77561)
管理学(76067)
管理学院(75611)
中国(72367)
(53774)
(51762)
科学(50782)
(45474)
财经(40945)
研究所(40893)
中心(40745)
经济学(39477)
(37675)
(37261)
(35348)
经济学院(35230)
北京(35022)
(32569)
(32455)
师范(32200)
业大(31100)
财经大学(30214)
(29650)
基金
项目(156925)
科学(125158)
基金(116522)
研究(116279)
(100826)
国家(100096)
科学基金(86120)
社会(78210)
社会科(74409)
社会科学(74391)
基金项目(59137)
(58132)
教育(53510)
自然(52344)
自然科(51244)
自然科学(51234)
自然科学基金(50335)
资助(49580)
(49122)
编号(45104)
成果(37473)
(35920)
重点(35670)
(35296)
国家社会(34171)
课题(32288)
(31613)
教育部(31467)
中国(31077)
人文(30054)
期刊
(139709)
经济(139709)
研究(83178)
中国(52501)
(38227)
管理(38152)
学报(33718)
科学(33700)
(33425)
大学(26988)
教育(26558)
(26278)
金融(26278)
学学(25060)
经济研究(24427)
技术(24146)
农业(22540)
财经(21818)
业经(19417)
(19110)
问题(18291)
(16039)
统计(15826)
世界(15180)
技术经济(14933)
国际(14570)
(13773)
(12757)
决策(12558)
图书(11356)
共检索到395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剧锦文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不外有两种模式,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首先从发展轻纺工业起步,然后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动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它同英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首先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建立工业的基础,再带动轻纺及其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新中国诞生以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上采用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中国在当时为什么要采用苏联模式而不采用英美模式呢?本文企图从几个不同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林  刘冬庆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依赖效应密切相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溯源分析发现: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模式形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对后世中国的经济政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非均衡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作用下,古代商业经济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产业结构因而在政府直接干预下长久保持"一、二、三"形态,而工业的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许文彬  陈炜  
本文考察了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演变轨迹,并以之为参照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信用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信用概念的原始含义即借贷信用,接着阐述其内涵如何随契约化交易和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和发展而发生扩充式蜕变,由借贷信用扩充为契约信用,再由有债信用形式拓展到更广泛的无债信用领域。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将着眼点放在对中国信用现状的考察上,根据前半部分的理论推演分析了目前我国信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关于信用体系重构的若干思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剑锋  顾标  邓宏图  
文章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整体性分析显示,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对外需和外资的双重需求不同,重工业优先模式遗存的高储蓄率体制使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更多地表现为对外需拉动的单一需求。中国在总体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随着政府对加工贸易型FDI的优惠力度不断升级,出现了资本顺差带动贸易顺差增长的现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武力  
中国现代工业的萌发如果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算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80多年里,中国的工业化屡屡受挫,于艰难竭蹶中曲折前行,其情形和缘由国内外学者已备述。尽管对于今天的改革和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更具"借鉴"作用,但是其研究队伍和研究的深度、广度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世致用"的需要,因此,作为研究新中国经济史的学者,常有焦虑之感。近日捧读汪海波先生的新作《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3月),既喜且愧,喜的是86岁高龄的汪先生老当益壮,宝刀未老,与时俱进,将他对中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武力  
中国现代工业的萌发如果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算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80多年里,中国的工业化屡屡受挫,于艰难竭蹶中曲折前行,其情形和缘由国内外学者已备述。尽管对于今天的改革和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更具"借鉴"作用,但是其研究队伍和研究的深度、广度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世致用"的需要,因此,作为研究新中国经济史的学者,常有焦虑之感。近日捧读汪海波先生的新作《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3月),既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皮建才  
本文从组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转型时期的外资进入模式。外商采用独资形式进入时,不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但是需要考虑对中国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问题;外商采用非独资(包括合资或合作)形式进入时,不需要考虑对中国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问题(该问题由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解决),但是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外资进入模式的选择说到底是在适应成本和协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为国  盛逖  
对我国不断变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有人根据库兹涅茨提出的关于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倒U型”假说,认为无需政府干预。美国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后收入差距变小的趋势,是库兹涅茨假说提出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美国“大萧条”后一段时间经济史的考察,发现美国那段期间收入差距变小恰恰是政府干预的结果。据此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库兹涅茨假说作为一条经济规律来看待,为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应对我国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进行强力干预。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亚光  
统一大市场既是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史和思想史领域由来已久的理论议题。市场从分割到统一,在商周至明清数千年的商品经济演化中产生和延续,在近代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有关“统一大市场”的学术史和思想史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两个高峰。历史经验表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是解决市场分割问题,关键是在国家治理能力和市场自发动力之间寻求平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本文从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史。包括:(1)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代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史。就近代现代社会来说,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二、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以及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2)分4个时期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指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显示工业化中后期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现代化的特点。依据近代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走势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张辉  黄泽华  
本文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本文研究发现:(1)若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准,那么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1/3;(2)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东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3)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呈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步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轨道。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隋福民  
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梳理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对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经济学早期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历史学研究视域从政治、外交转向到社会经济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吸收是促使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多种力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时磊  杨德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发展堪称"奇迹",这一"奇迹"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普通学校发展"奇迹"的成因是什么?本文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教育指导思想的"大众化"转向,其重要体现是教育体制分权。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分权体现在:第一,坚持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第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制度。教育体制分权降低了就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奇迹"。使用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省级层面静态面板、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均证实,测量教育体制分权的普通学校专任教师数是推动在校学生数量增长的核心因素,学校数量增长许多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指标噪音较大。最后,本文还利用研究结论反思了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晓亮  
对四十年经济学史的新考察———评《中国理论经济学史》晓亮早就知道于光远同志要主编一本中国经济学史,并且在开初我也承担了部分写作任务。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给我的任务,实际是没有参加。因而我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当《中国理论经济学史》...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旭光  
新中国经济统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之初,服务于计划经济的苏联经济统计体系被引入中国。此后,中国经济统计实践在探索中发展,其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挑战,也曾有长期的停顿与争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统计逐渐回归到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这一历程,有很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