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5)
- 2023(6535)
- 2022(5249)
- 2021(5180)
- 2020(4178)
- 2019(10134)
- 2018(9963)
- 2017(18066)
- 2016(9555)
- 2015(10891)
- 2014(10729)
- 2013(10564)
- 2012(10035)
- 2011(9212)
- 2010(8998)
- 2009(8503)
- 2008(8339)
- 2007(6856)
- 2006(6387)
- 2005(6120)
- 学科
- 济(47648)
- 经济(47601)
- 管理(20494)
- 方法(19149)
- 业(18919)
- 数学(18029)
- 数学方法(17954)
- 中国(17342)
- 企(13515)
- 企业(13515)
- 贸(11592)
- 贸易(11585)
- 易(11424)
- 农(11199)
- 制(10847)
- 财(10439)
- 融(8650)
- 金融(8650)
- 银(8469)
- 银行(8463)
- 行(8283)
- 业经(8260)
- 地方(8198)
- 体(8154)
- 农业(7251)
- 出(7207)
- 学(7131)
- 体制(6961)
- 关系(6944)
- 税(6776)
- 机构
- 大学(134817)
- 学院(129144)
- 济(71226)
- 经济(70417)
- 研究(57105)
- 中国(45696)
- 管理(45600)
- 理学(38264)
- 理学院(37791)
- 管理学(37447)
- 管理学院(37172)
- 财(32441)
- 京(29884)
- 科学(28640)
- 所(28261)
- 研究所(25446)
- 财经(24705)
- 经济学(24688)
- 中心(24272)
- 经(22983)
- 经济学院(22208)
- 院(20345)
- 北京(20187)
- 财经大学(18566)
- 农(18472)
- 江(17623)
- 范(17564)
- 师范(17449)
- 科学院(16931)
- 研究中心(16005)
- 基金
- 项目(82212)
- 科学(66073)
- 基金(63265)
- 研究(62909)
- 家(55615)
- 国家(55247)
- 科学基金(46291)
- 社会(43899)
- 社会科(41826)
- 社会科学(41821)
- 基金项目(31737)
- 教育(28659)
- 省(26465)
- 自然(26255)
- 资助(26214)
- 自然科(25643)
- 自然科学(25638)
- 自然科学基金(25252)
- 划(24125)
- 编号(22902)
- 中国(21248)
- 部(21020)
- 国家社会(20755)
- 成果(20136)
- 重点(19365)
- 教育部(18660)
- 发(18632)
- 人文(16794)
- 创(16753)
- 性(16690)
共检索到221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江小涓
本文描述新中国7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效。首先回顾前30年的大规模引进与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特别指出"闭关锁国"并不是当时主流的理念和实践。接下来分析近40年的全方位开放与全面发展,包括开放的成效和开放对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为什么要采取渐进式开放模式,关键因素是不同阶段的要素禀赋、改革进程与开放政策对开放格局的影响。第四部分讨论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的质疑与争论,包括加工费为主的出口收益是否合理、我国在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收益如何、是否有"强迫技术转移"政策、外资企业是否挤垮内资企业等。第五部分讨论开放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包括开放创造体制需求、体制供给和推动法律建设等。最后部分展望未来开放的可能趋势,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出发,我国的开放特征将转向水平分工、中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康杰 景普秋
中国城乡互动关系随对外开放战略转变而向城乡一体化迈进。新中国成立之初,"四面八方"政策带来要素、产品城乡互动,城乡关系呈互助互惠特征;但国际封锁禁运下新中国走上重工业优先发展道路,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隔离制度等使得要素、产品按计划配置,形成城市优先、城乡隔离下发展缓慢的城乡关系。改革开放虽发轫于农业改革与乡镇企业,但在国外需求拉动下,要素单向城市集聚促进城市发展而拉大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二元结构"。21世纪扩大内需背景下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实施,"一号文件"等引导要素、产品、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城乡双向互动显现,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最大值之后呈缩小态势。新时代全方位开放、乡村振兴助力化解城乡不平衡矛盾,城乡关系步入互动融合发展新阶段,需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建立统一公共产品保障体系,东、中、西、东北地区要依托开放形成特色城乡互动空间格局。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城乡互动 城乡一体化 中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何元庆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先测算出1986—2003年各省域经济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然后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国际进出口及FDI对三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出口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进口负向影响技术效率,FDI的影响不显著。出口对技术进步和TFP增长有轻微的负向影响,进口对二者具有小幅度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FDI对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的正向影响要大于进口。综合来看,对外开放能够促进TFP的增长,但是其影响只有人力资本正向效果的十分之一。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路强 刘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开放都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本文围绕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问题展开,构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并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对外开放 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晓亮
当前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并不一致。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及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长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但对短期经济波动则没有显著影响;尽管在初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但是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贸易;总的来看,对外开放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利用对外开放来维持其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笋雨
直到现在 ,理论模型还无法把对外开放与更快的均衡增长联系起来 ,而且 ,实证文献有严重的数据方面的问题。因此 ,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但是 ,最近的内生增长理论已经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指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对中国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以 1 0 0 0×外国直接投资 /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的对外开放的扩大挤出中国企业投资 ,但对 2年后中国经济增长 (实际GDP的增长 )起积极作用。由此 ,可以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比中国企业投资更有效率。而且对外开放度指数和GDP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 ,以 1 0 0 0× (出口 +进口 ) ...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帮喜 赵奕菡 冯志轩
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出发,利用剩余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结构两个范畴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理解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框架,并从经验层面讨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性特征。本文分别测算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两种潜在增长率和大道路径,刻画了中国经济剩余的生产分配以及最优增长结构。通过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由于持续的资本使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中国存在着一般利润率和潜在增长率的长期下降趋势;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显著降低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中国面临着低生产资料投资—低消费的困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解决,并代之以高生产资料投资—低消费的模式。结合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我们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阶段性及周期性特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杰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战略:一个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阶段;一个是整合国际资源而开发国内市场的阶段。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晓梧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启了经济高速发展新的黄金十年;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参与全球治理迈入新阶段。这些里程碑式
关键词:
双轮驱动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英 刘思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冉
对外开放度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基于1992—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对中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度进行度量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和协整理论工具对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与GDP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该地区GDP的增长没有显著地提升对外开放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全毅
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愚昧落后的重要根源,邓小平在总结中国数百年闭关锁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开放思想体系,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经过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小宇 刘永富 周锦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准确识别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1952~2018年的年度样本数据,并通过构建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和具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SVTVP-VAR)模型测度进口、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非线性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联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长期均衡视角下,出口、进口贸易和产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协整关系,其中出口、进口贸易增加对产出的拉动作用小于其下降带来的抑制作用,并且出口贸易对产出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贸易。第二,在短期动态视角下,出口贸易上涨冲击在整个样本区间内对产出具有逐渐衰减的正向拉动效应,而进口贸易上涨冲击对产出起初具有正向促进效应,随后快速转为负向抑制效应,最后渐进地转为正向拉动效应。第三,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和2008年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等重要时间点上,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表现出逐渐减弱的拉动效应,而进口贸易表现出稳步增加的促进效应。因此,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中国应继续实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同时也应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以创新驱动代替过去的要素驱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逐步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被改写新纪录的奇迹。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历程都是在一个"次优的体制安排"下取得的,边增长边调整的体制安排,使中国经济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了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准现代化的经济增长结构中。
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 结构变革 回顾与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