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91)
2023(17034)
2022(14252)
2021(13237)
2020(10769)
2019(24836)
2018(24599)
2017(46726)
2016(25357)
2015(28802)
2014(29017)
2013(28825)
2012(26544)
2011(24283)
2010(24397)
2009(22608)
2008(22081)
2007(19316)
2006(17604)
2005(16049)
作者
(74713)
(62089)
(61583)
(58954)
(39734)
(29578)
(27924)
(24340)
(23653)
(22186)
(21248)
(20990)
(19730)
(19725)
(19115)
(19056)
(18455)
(17799)
(17788)
(17598)
(15551)
(15212)
(14943)
(14177)
(13972)
(13846)
(13589)
(13404)
(12494)
(12223)
学科
(125372)
经济(125237)
管理(71801)
(66233)
(53152)
企业(53152)
方法(47392)
数学(41093)
数学方法(40674)
中国(35198)
(32708)
地方(28282)
业经(27285)
(25641)
(24714)
农业(21968)
(21028)
(20928)
贸易(20915)
(20224)
环境(17764)
(17260)
银行(17220)
理论(17127)
(17070)
(16845)
(16768)
金融(16767)
(16519)
地方经济(15707)
机构
大学(376489)
学院(372529)
(161712)
经济(158305)
管理(143912)
研究(134283)
理学(123504)
理学院(122040)
管理学(120034)
管理学院(119363)
中国(100858)
(81827)
科学(80085)
(71547)
(67665)
研究所(61225)
中心(58675)
(57366)
财经(57068)
(54154)
北京(52721)
(51883)
业大(51823)
(50929)
师范(50567)
经济学(50303)
(48445)
经济学院(44966)
农业(44246)
(43819)
基金
项目(247185)
科学(195254)
研究(182737)
基金(180923)
(156949)
国家(155657)
科学基金(133464)
社会(118475)
社会科(112166)
社会科学(112135)
基金项目(95482)
(93033)
自然(83932)
教育(82339)
自然科(81984)
自然科学(81967)
自然科学基金(80493)
(78766)
资助(74171)
编号(73120)
成果(60416)
(55241)
重点(55168)
(53839)
课题(50866)
(50171)
国家社会(49615)
教育部(47741)
创新(46867)
科研(46305)
期刊
(186828)
经济(186828)
研究(120056)
中国(71830)
学报(56341)
(54649)
管理(54321)
科学(54041)
(52650)
大学(43220)
学学(40444)
教育(39596)
农业(37633)
(33902)
金融(33902)
技术(31283)
经济研究(30294)
财经(29085)
业经(28168)
问题(25716)
(25106)
(19688)
技术经济(19348)
图书(18982)
(18856)
世界(18594)
理论(17632)
现代(17495)
国际(17390)
科技(16525)
共检索到566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吴楚材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协调城乡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差别扩大,城乡对立加剧。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矛盾的根本途径。加速城市化,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城市化发展现,不能因为就城市人口会增加财政负担、农民进城会带来社会冲突等问题,就不搞城市化。其次,不论大、中、小城市都应在吸收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途径应是不同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应因地制宜,多种模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俭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2年:城乡互助互惠;1953—1978年: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与固化;1979—2002年:城乡分割制度的解构与城乡关系的失衡;2003—2015年: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趋势。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过程主要是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农民负担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大量成本,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来自国家发展战略。从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经验显示:城乡关系的稳定首先要明确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关系,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民生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还需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德  戴朝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超  
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雯敏  樊仁敬  迟孟昕  
建国以来的城镇化演进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阶段有其不同特征。1949—1978年为城乡二元结构时期,以统购统销制和生产生活资料配给制为主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封闭和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建国三十年极其缓慢的城镇化进程。1979—1994年为工业城镇化时期,以发展工业为动力,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较快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1995—2013年为土地城镇化时期,以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为动力,形成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2014年以来为"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施建刚  王哲  
文章利用1970~2009年跨国面板数据,结合三次函数型和对数函数型拟合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970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基本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正常发展;但由于认识偏差导致制度障碍,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并未表现出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在逐步缩小,而是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状态,滞后值为12.31%。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推论:中国这种整体下移的发展路径导致经济发展的低效率,并降低城市化水平的饱和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红扬  
对中国城市化研究不能令人满意的进展进行了坦率的剖析,指出在认识论上,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城市化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所对应的科学知识的属性,这导致现状研究基于本质上错误的方法论。正确的基础方法论包含不可分割的三个要点:基于猜想建构直面解决的系统性、综合性知识;通过结构把握研究的复杂系统性、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构;基于对猜想的严格检验和结构引导下的累积性研究,实现可行的研究广度,深度的连续拓展和成果质量的连续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鹏  吴功亮  张晓君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分析框架,运用数学理论模型推导了技术进步、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关系,得出了三者之间内在作用机理。随后采用计量软件对中国23大城市群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实证部分中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东、中、西三个部分分别进行检验,来比较三者之间差异。实证检验的结果与理论模型推导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得出结论:就中国城市群而言,技术进步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技术进步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丕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人际关系调查量表》对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体的影响呈现一种倒U型的趋势,而大学阶段正处于顶点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时期是对个体进行人际关系引导与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安全度过了这个时期,个体才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而健康的人际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庄强  孙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国民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城乡关系发展也在不断更新,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反差,要素市场扭曲严重,劳动力、土地以及资本等配置不合理。基于上述问题,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显得非常必要。而在城市化进程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祖礼  陈杨林  邓朝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曲折,探讨城乡关系演变逻辑可为把握未来城乡关系取向提供线索和启示。1949~1952年,我国城乡关系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1953~1978年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农业农村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1985年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农业农村得到快速发展;1986~2005年随着"发展型政府"的兴起,城乡关系产生了分离;2006~2011年国家决心遏制和改变分离状态,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2012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调适,城乡关系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对城乡关系演化有重要影响,市场化在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双刃剑"角色,应在重构国家与农民政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新时代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