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9)
2023(5733)
2022(4874)
2021(4800)
2020(4075)
2019(9309)
2018(9049)
2017(16769)
2016(9288)
2015(10604)
2014(10257)
2013(10261)
2012(9826)
2011(8878)
2010(8939)
2009(8485)
2008(8732)
2007(7743)
2006(6885)
2005(6634)
作者
(24115)
(19879)
(19837)
(19300)
(12880)
(9467)
(9102)
(7757)
(7695)
(7211)
(7050)
(6719)
(6606)
(6604)
(6292)
(6237)
(5978)
(5824)
(5758)
(5426)
(5248)
(4793)
(4727)
(4612)
(4528)
(4466)
(4380)
(4277)
(4004)
(3972)
学科
(38840)
经济(38786)
管理(31382)
(25476)
(21225)
企业(21225)
(19269)
方法(16462)
中国(15160)
数学(15043)
数学方法(14955)
(11471)
财务(11461)
财务管理(11424)
企业财务(10986)
(9724)
贸易(9715)
(9616)
(9599)
(9352)
(8085)
(7932)
银行(7932)
国家(7710)
(7552)
(7452)
(6854)
金融(6854)
业经(6737)
财政(6730)
机构
大学(130083)
学院(126236)
(63405)
经济(62455)
研究(48749)
管理(46434)
中国(41751)
理学(38753)
理学院(38344)
管理学(38040)
管理学院(37774)
(34646)
(28328)
财经(25684)
科学(24287)
(23916)
(23556)
中心(22313)
经济学(21748)
研究所(21041)
经济学院(19578)
财经大学(19135)
北京(19003)
(18979)
(17155)
(15713)
(15634)
师范(15623)
(14712)
科学院(14010)
基金
项目(76192)
科学(61130)
研究(58844)
基金(58797)
(50506)
国家(50148)
科学基金(42737)
社会(40800)
社会科(38924)
社会科学(38917)
基金项目(29437)
教育(26698)
资助(25325)
(24740)
自然(24496)
自然科(23962)
自然科学(23956)
自然科学基金(23585)
(22040)
编号(21861)
成果(20193)
(19579)
中国(19207)
国家社会(18684)
教育部(17490)
重点(17282)
(16677)
人文(16161)
(16046)
社科(15713)
期刊
(70367)
经济(70367)
研究(47638)
(30904)
中国(29078)
管理(17848)
(16685)
金融(16685)
学报(15916)
科学(15903)
(14197)
财经(14000)
大学(12965)
经济研究(12793)
教育(12783)
(12104)
学学(11810)
(10541)
国际(9606)
问题(9542)
世界(9529)
农业(9428)
技术(8706)
会计(8647)
业经(7560)
财会(7277)
图书(6338)
(6186)
技术经济(6174)
(5902)
共检索到211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宏安  
一、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国实行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的高度统一,地方政府主要负债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方借款。第二种是在1954~1958年,出于扩大建设资金角度考虑,部分地区由地方政府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一)地方借款。中共中央批转财政部的《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管理的报告》(1961年)规定:国家财政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上下一本账,坚持"全国一盘棋",不准打赤字预算。在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计划财政体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昊  
对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为债务治理提供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预算制度,地方政府虽不是独立的财政主体,但为筹集建设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在中央政府的批准下发行了两次公债并按计划及时偿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较快增长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急剧膨胀阶段。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通过制度完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重点控制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等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经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玉清  毛捷  
本文试图对新中国70年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进行全景式回顾,进而基于转型期债务演进特征的理论审视,展望新时代债务治理的战略前景。本文认为,新中国70年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经历了计划调节、探索扩张、宽幅起落、试点扩容、全面转型五个层次分野的演进阶段,是在"激励"与"控制"目标的审慎权衡中,应对地方政府融资策略博弈,推进债务治理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形成历史性转变,债务治理模式亟须从传统"以GDP为纲"的"数量型治理",转向惠及长远的"绩效型治理",着力增进债务融资的质量和效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新时代债务治理可从制度、结构、模式、技术等层面继续释放改革红利,有序推进战略调整,为保障财政常态运行安全、维系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持续奠定基础。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苏忠林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自主权力的扩大,以及我国以GDP为主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导向,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财政收入的束缚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形成原因和管理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舒其勇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尽管这个规模尚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决不能忽视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累积,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警示在于:由于债务是延迟的税收,政府必须不断地在短期与长期内努力平衡其收益与支出。因此,必须积极寻找相应对策,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玉明  周春雨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履行职能需要,通过借款、转贷国债资金、担保、延期支付等方式产生的各种债务。本报告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新思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志华  周娅  尹李峰  吕伟  刘谊  闫晓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志华  周娅  尹李峰  刘谊  闫晓茗  陈志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周娅  张志华  尹李峰  
新西兰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有着发达的经济和以英国国会制度为基础的政府结构。长期以来,新西兰地方政府坚持"非负债经营"的理财理念,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负债率低、地方财政运行情况良好。从目前到2012—2013财年,地方政府债务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201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认真落实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精神,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既发挥了政府规范举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框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增磊  
随着新《预算法》的正式施行,地方政府债务"大开前门,严堵后门"的政策指向愈加明晰,原有隐性债务融资渠道被逐一封堵,大量隐性债务开始置换为债券形式,地方债已成为地方政府核心的且唯一合法的融资渠道。而随着地方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对相应的潜在债务风险也应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总的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运行情况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从总体性、结构性和管理性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文章基于2015年地方政府相继实施的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具有时序错列特征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正向收入效应,且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剧市场竞争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是诠释该效应的核心作用机制。横截面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收入效应在融资依赖度较高、融资缺口较大、财政压力较小以及债务期限结构较长的样本中尤为显著。特别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过度负债、抑制税收规避、提高企业的相对雇佣密度和风险承担能力,而且对于企业所在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积极带动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不仅能够抑制经济金融风险的演化,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以促进共同富裕,这对于实现“防风险”和“稳增长”双重目标并助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增福   徐晓珠   甘月  
文章以2015年逐步推向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就业效应。双重差分估计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规模,起到了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够通过融资缓释机制、资产组合配置优化机制和公共服务提升机制,增加企业对劳动要素的投入,进而吸纳更多就业。随后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融资需求较大的企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地区中的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的企业,上述效应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促进企业对生产、技术和财务岗位员工以及本科、高中和其他学历员工的雇佣。文章证实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层面的就业有着积极作用,为深入挖掘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成效、解决就业难问题和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曾忠生  
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债务风险?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国的地方政府目前尚无权发行地方债券,但实际上存在多种其他形式的融资行为,承担了一定数量的直接债务、间接债务和转移债务。既然有债务存在,必然有债务风险相存。事实上,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的个案已出现,局部地区潜在的债务风险相当严重。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必须引起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