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12)
- 2023(13101)
- 2022(10863)
- 2021(10166)
- 2020(8089)
- 2019(18338)
- 2018(17995)
- 2017(33842)
- 2016(17993)
- 2015(20030)
- 2014(19573)
- 2013(19757)
- 2012(18548)
- 2011(17297)
- 2010(17723)
- 2009(16611)
- 2008(16283)
- 2007(14528)
- 2006(13587)
- 2005(12396)
- 学科
- 济(104592)
- 经济(104510)
- 业(55945)
- 农(50382)
- 管理(46727)
- 企(34399)
- 企业(34399)
- 农业(33447)
- 方法(31378)
- 数学(28166)
- 中国(28112)
- 数学方法(28028)
- 业经(25226)
- 地方(24477)
- 制(21015)
- 财(18272)
- 学(18047)
- 贸(16264)
- 贸易(16253)
- 体(16134)
- 发(16068)
- 易(15822)
- 银(15665)
- 银行(15649)
- 技术(15600)
- 行(15245)
- 融(14945)
- 金融(14945)
- 地方经济(13780)
- 环境(13082)
- 机构
- 学院(267165)
- 大学(264839)
- 济(134491)
- 经济(132415)
- 研究(102739)
- 管理(99714)
- 理学(84778)
- 理学院(83813)
- 管理学(82810)
- 管理学院(82283)
- 中国(82031)
- 农(58179)
- 财(57579)
- 京(56139)
- 科学(56127)
- 所(51507)
- 研究所(46231)
- 中心(45448)
- 财经(44683)
- 农业(43942)
- 经济学(43215)
- 江(40929)
- 经(40780)
- 业大(40154)
- 经济学院(38710)
- 北京(36028)
- 院(35846)
- 范(34516)
- 师范(34282)
- 财经大学(32607)
- 基金
- 项目(169530)
- 科学(135744)
- 研究(128784)
- 基金(125930)
- 家(109362)
- 国家(108370)
- 科学基金(92432)
- 社会(88614)
- 社会科(83904)
- 社会科学(83883)
- 基金项目(65725)
- 省(64076)
- 教育(55977)
- 自然(53855)
- 划(52960)
- 自然科(52566)
- 自然科学(52551)
- 自然科学基金(51656)
- 编号(49789)
- 资助(49755)
- 成果(40391)
- 发(40050)
- 部(39833)
- 国家社会(38927)
- 重点(38287)
- 创(37101)
- 创新(35130)
- 课题(34981)
- 教育部(34218)
- 中国(34077)
- 期刊
- 济(164451)
- 经济(164451)
- 研究(90549)
- 中国(62738)
- 农(62372)
- 农业(42014)
- 财(41540)
- 科学(39259)
- 学报(37520)
- 管理(36895)
- 融(31990)
- 金融(31990)
- 大学(30398)
- 业经(29041)
- 学学(28920)
- 经济研究(25913)
- 财经(23742)
- 教育(23662)
- 问题(22501)
- 技术(22208)
- 经(20798)
- 业(20533)
- 世界(19176)
- 贸(16706)
- 技术经济(16112)
- 农村(15930)
- 村(15930)
- 农业经济(15383)
- 经济问题(15259)
- 国际(14971)
共检索到431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新中国的新富农,是在土地改革后农村居民占有生产资料大体均等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最高的生产率,积极从事运输业、商业,是农村中最具活力的阶层。他们的出现,是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走向规模经营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起步。中国政府对新富农的政策最初是允许其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以达消除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顾虑、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之目的。但这个政策很快发生了变化,把新富农的生产看作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发展的集中体现,转而限制直至消灭新富农。
关键词:
农民分层、分化 新富农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增延
50年代中国农村的富农经济赵增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过去长期实行的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并且还向世人庄重宣告:这“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①这一承诺,又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史蕾
新区土改的"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土地斗争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晶,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农村经济政策方面的具体化。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讨论"保存富农经济"具体政策的过程中,未能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任务为基础,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对富农内部的阶层进行科学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贯彻"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而是转向为了尽量满足平均分配的需要,如何对待富农的出租土地。讨论的导向决定了土地改革法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偏差,其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
关键词:
保存富农经济 新区土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增福 周明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最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就是分散化的经营。20多年来,这种土地经营方式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没有发生向集中化的演进,这是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分散化的经营方式在现阶段具有分散风险和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这是其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农村土地使用 分散化 风险 交易成本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季耘刚
新型富农经济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主要靠辛勤劳动和善于经营而发展起来的革命的富农经济。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虽请有一些雇工,但已不同于普通富农,更有别于旧式富农。它在经济上“是努力劳动和发展生产的模范”,政治上“是拥护革命和公私兼顾的模范”,是农业战线上新兴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在落后的农业和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发展这种新型富农经济是十分有益的,完全必要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简新华 聂长飞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持久脱贫、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而农业现代化要求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又必须实行农地流转。新中国70年农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集体经济大体上经过了四个时期的演进和发展。新时代农地应该主要向集体流转,农业主要应该实行集体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久脱贫并且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晓玲
文章计算了土改后农村地权分配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土改后农村土地分配基本高度均等;地权分配基尼系数有增大趋势,但增幅有限,地权变动微弱,其导致农村两极分化的说法不能够成立;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的加快与地权分配变动关系不大。
关键词:
基尼系数 地权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东勃
对小农经济有效性表示质疑的理论传统并非马克思主义所独有,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也长期存在。改造小农经济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是二者的共识。总体而言,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政策都或强或弱地体现了这一点。始于1978年的改革,似乎使中国农业一夜之间从"一大二公"的状态又回到了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状态,30年粮食产量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小农的奇迹"。然而要确保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则改造小农经济的目标和任务依然存在。在人地矛盾现状未发生根本变化和农业发展受市场风险冲击渐强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对小农自愿、适度的联合保持开放和支持的姿态,使小农经济首先走向小而有效、小而不散,进而走出小农经济的陷阱。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农村改革 农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锦
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体制的日渐完善,这一制度无法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限制了土地无法与高效农业相关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急需变革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农民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它有力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有效增强了农业区域竞争力,大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并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农村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录
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而这些矛盾已经影响到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分析当前土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认为只有"股田制"才是改革的出路,并充分发挥"村土地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土地改革 股田制 股份合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淋议 罗箭飞 洪甘霖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琢 许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苏少之
新富农是指20世纪50年代前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在人民政府发展生产的政策鼓励下农村中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新中国政府对新富农的政策最初是允许其生产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政策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并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剥夺了新富农多余的财产。本文回顾了这一历史过程,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新富农 农村政策 效率与公平 土地改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玉祥 许珍珍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完善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善治等功能。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沿着经营方式视角,构建“经营方式-经营条件”理论框架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并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方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外部输血、资产资源租赁、协助型资产资源收购、协助型服务业、银行存款放贷、入股分红等经营方式。这些经营方式都属于各地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这些经营方式也需要分别匹配不同的经营条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区域有别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东部沿海农村及城郊村、中西部普通农村、东部沿海及城郊地区的村集体经济强村、城郊地区且具有文旅资源禀赋的村集体经济强村须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主次有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资产资源租赁、协助型资产资源收购、协助型服务业、银行存款放贷等经营方式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外部输血、入股分红、农旅融合等经营方式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次要经营方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金富 胡泊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实现从小农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历史性飞跃应当采取如下对策。第一,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变革小农经营方式,应当"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以自然村(原生产队)为单位,按照实现共同占有与共同经营的原则,组建农民合作社,从其物质形态上把土地从各个农户的分散占有变为合作社的共同占有,进而把农户的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社的共同经营。合作制既是劳动者互利互助的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