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5)
2023(6580)
2022(5555)
2021(5434)
2020(4308)
2019(10077)
2018(9758)
2017(18625)
2016(9863)
2015(11449)
2014(11130)
2013(11338)
2012(10777)
2011(10037)
2010(10030)
2009(9353)
2008(9258)
2007(8121)
2006(7307)
2005(6531)
作者
(27405)
(22707)
(22698)
(21799)
(14899)
(10775)
(10440)
(8972)
(8937)
(7997)
(7787)
(7615)
(7286)
(7225)
(7044)
(7013)
(6763)
(6673)
(6516)
(6235)
(5695)
(5437)
(5376)
(5282)
(5104)
(5065)
(4945)
(4821)
(4617)
(4589)
学科
(48115)
经济(47945)
管理(24654)
(20999)
方法(20092)
中国(19338)
(17130)
企业(17130)
数学(15963)
数学方法(15880)
(11717)
业经(10145)
(9853)
贸易(9840)
(9641)
(8966)
(8622)
(8609)
(8600)
地方(8408)
理论(7744)
农业(7133)
环境(7100)
(7097)
银行(7085)
(7071)
(6926)
(6721)
金融(6719)
关系(6526)
机构
大学(150901)
学院(144578)
(69850)
经济(68601)
研究(58121)
管理(54371)
理学(46650)
理学院(46023)
管理学(45519)
中国(45366)
管理学院(45216)
(33403)
科学(31474)
(30406)
(28201)
研究所(25642)
中心(25207)
财经(24596)
经济学(23470)
(22751)
北京(21778)
(21279)
师范(21152)
经济学院(21016)
(20693)
(19574)
(19355)
财经大学(18545)
师范大学(17943)
科学院(17207)
基金
项目(96066)
科学(78335)
基金(74597)
研究(71729)
(64839)
国家(64369)
科学基金(55264)
社会(51815)
社会科(48081)
社会科学(48062)
基金项目(38899)
自然(33061)
教育(32465)
自然科(32388)
自然科学(32381)
自然科学基金(31837)
(31434)
资助(30018)
(28968)
编号(26444)
(24029)
成果(23014)
国家社会(22792)
中国(22230)
重点(21604)
教育部(21277)
(20530)
人文(19606)
(19191)
大学(18734)
期刊
(76193)
经济(76193)
研究(50587)
中国(30596)
(21453)
科学(21353)
管理(20616)
学报(19649)
(18536)
大学(15916)
教育(15120)
学学(14656)
(13734)
金融(13734)
财经(13038)
经济研究(12944)
农业(12725)
问题(12162)
(11463)
世界(10854)
(10619)
技术(9553)
国际(9427)
业经(9070)
(7562)
(7538)
现代(7295)
城市(7255)
资源(6851)
技术经济(6597)
共检索到224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中伟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构,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城市各类基层社会组织重构进程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强势政权的建立、政权组织的下移与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强化是当时成功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组织重构的基础与前提;城市基层社会的全面组织化是当时实现城市社会整合的强大组织保证;社会团体的官方化与半官方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实现与维护城市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成为当时国家意识形态控制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平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巧玲  杨剑刚  侯晓东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据此推动并形成了党的经济安全思想。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对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的总结既是对建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把握。通过梳理建党以来经济安全思想的演变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了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确保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捐社  孟晓婷  杨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整顿党内主观、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组织体系,取得了瞩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离不开调查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活动为党的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远的现实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捐社  孟晓婷  杨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整顿党内主观、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组织体系,取得了瞩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离不开调查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活动为党的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远的现实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领域组织和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培育发展农村党员的实践基地。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致经历了:革命年代深入群众、发动和领导农民的创立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阶段、曲折前进阶段、逐步规范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经过了100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突显出六大鲜明特色:重视政治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掌好舵,从根本上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重视思想建设,提升基层党员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重视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基层领导全覆盖,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活力;重视作风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根基,增强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在引领、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核心作用;重视纪律建设,锻造自律自觉的基层队伍,不断拓展纪律建设的时代内涵;重视制度建设,保障基层党建科学规范,确保基层党组织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全面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构建"嵌入式"发展模式,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党的组织力;强化队伍建设,着力夯实党的战斗堡垒,使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新时代更加健康地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立政   陆红红  
所有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秉持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思想并且实现了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的演变进行历史考察,总结其中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及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的演变历程和基本规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在指引中国革命道路、引领社会主义革命政策、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引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应该主要聚焦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所有制思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各类所有制主体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好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最优所有制结构为牵引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田志杰  王晓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韩保江  许诗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财政始终是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推进民族复兴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本文通过梳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财政思想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得出五条历史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财政政策顺畅实施的根本路径;坚持立足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根本灵魂;坚持持续发展理念是财政思想不断创新的理论先导;始终坚持战略与规划引领是不断推动财政思想完善的重要方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玲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均分土地、逐渐集体化、家庭承包制、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政策,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日臻完善。共产党百年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为了农民;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要坚持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坚持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雒亚男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反贫困斗争,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赢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党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贫困治理机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工作方针和治理机制。总结弘扬百年反贫困取得的宝贵经验、精神财富和思想成果,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党的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具有深远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才云  肖莲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作出了许多伟大的尝试,为后期中国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农村土地改革、保护工商业、扩充财政收入来源、稳定金融秩序等经济政策的历史经验,梳理这些政策在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中的相关启示,无疑对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海涛  马金华  林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因应时局进行财税治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红色型"财税,支援了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构建国家型财税,推进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酝酿调控型财税,驱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筑现代型财税,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认为,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一元领导的统筹之向、良法之下的规范善治和以民为本的价值核心,是党百年财税治理的基本经验。正是如此,党才得以披荆斩棘,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以史为鉴,当前我国财税治理需要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旨归,实现质量化发展、适度化举债、一体化运行,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性,化解财税风险,发挥央地两个积极性,构建有活力、有动力、有合力的财税治理新格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宏毅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经过八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农民主体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主客体之争——重农抑或轻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农业始终在中国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