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80)
2023(6724)
2022(5571)
2021(5643)
2020(4554)
2019(10608)
2018(10414)
2017(19307)
2016(10328)
2015(11940)
2014(11593)
2013(11941)
2012(11428)
2011(10800)
2010(10689)
2009(10001)
2008(9819)
2007(8471)
2006(7687)
2005(6996)
作者
(28093)
(24627)
(23777)
(22904)
(15034)
(11662)
(10565)
(9518)
(9214)
(8426)
(8275)
(7972)
(7739)
(7511)
(7489)
(7207)
(6956)
(6884)
(6755)
(6588)
(6198)
(5941)
(5904)
(5683)
(5567)
(5484)
(5229)
(5152)
(4935)
(4912)
学科
(51725)
经济(51681)
(44946)
(32188)
农业(29649)
管理(18335)
中国(18031)
方法(17971)
数学(16958)
数学方法(16898)
业经(13613)
(11967)
贸易(11961)
(11824)
(11006)
(10506)
企业(10506)
(10397)
农业经济(9861)
(8961)
农村(8948)
地方(8846)
发展(8728)
(8723)
(8519)
(8374)
及其(8056)
(8023)
银行(8020)
(7931)
机构
学院(149649)
大学(148516)
(78505)
经济(77497)
研究(61158)
管理(55374)
中国(50006)
理学(47751)
理学院(47230)
管理学(46733)
管理学院(46458)
(45118)
农业(34157)
科学(32946)
(31764)
(30874)
(30440)
研究所(27965)
中心(27819)
业大(26565)
经济学(24823)
财经(23990)
经济学院(22410)
(22326)
(20723)
科学院(20576)
农业大学(20434)
北京(20420)
(20189)
(19736)
基金
项目(98305)
科学(78659)
研究(75801)
基金(74530)
(65041)
国家(64430)
科学基金(54097)
社会(52155)
社会科(49026)
社会科学(49017)
基金项目(38988)
(35087)
教育(32432)
自然(31112)
自然科(30365)
自然科学(30358)
编号(30324)
(29891)
自然科学基金(29852)
资助(29640)
(27581)
(24722)
成果(24568)
国家社会(23367)
(23285)
中国(23054)
重点(22146)
教育部(20952)
(20128)
(20116)
期刊
(91576)
经济(91576)
(51437)
研究(49321)
中国(35310)
农业(35241)
科学(23437)
学报(22909)
(20225)
业经(19156)
大学(18821)
(18707)
金融(18707)
学学(17802)
(16806)
管理(15936)
世界(13989)
问题(13688)
经济研究(13516)
农业经济(13383)
农村(13265)
(13265)
教育(12545)
财经(12213)
(11010)
技术(10783)
(10687)
国际(9994)
经济问题(9863)
农村经济(8921)
共检索到240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新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两个较短的时间段外,农民生活方式变迁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建国后的头30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应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短距离、波浪式逐级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生活方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新光  
文章从国家政治统合与乡土文化改造、经济体制转轨与现代社会转型两大矛盾运动中分析了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认为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沿着政治化、革命化、集体化、城镇化的路径演进,呈现出不同步、不协调、不平衡的明显特征。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步,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国家在汲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把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晓霞  
劳动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劳动生活方式演进经历了起步、改革成长、稳步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为主、职业分化加速、劳动组织形式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劳动观念现代性意识增强的特征,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国家政策引导、尊重农民的主体创造性、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农业科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顾总结其演进历程,对新时代激发农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樊梦瑶  张亮  
回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解决好农民问题始终是改革工作的核心。农民培育历经萌芽—生成—发展—繁荣四个发展阶段,跨越了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嵌入在土地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固化与解冻、市场经济、农业转型升级的体制变迁中。农民培育制度经历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渐进式变迁历程,改革主体由农民自发探索到政府政策设计,参与主体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制度结构逐步完善。展望未来,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全面促使农民回归到职业属性,未来的农民培育将向着规范化、组织化、市场化、与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双向耦合趋势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唐镖  王欣  
本文基于对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在10年间的4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研究发现,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状况,在10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农民对不同机构的政治信任度却有所区别;其政治信任因子出现多元化趋势;在5个调查地区,农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通平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与环境意识的提高同步,因传统生活方式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文章针对农民生活方式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珍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市化是同时进行的。但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才是城市化的目标。一方面,城市化是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演进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演进,从而保证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龚娜  
建国60年来,贵州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贵州城乡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一次是改革开放,实现了辉煌的跨越。但是,与兄弟省区比较,贵州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用发展的成果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超  吴宇恒  覃飙  
本文基于2003~2013年间开展的62项关于我国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考察了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纵向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整体水平在这11年间呈下降趋势,但与之相关的薪资满意度却没有明显变化,而工作条件满意度甚至表现为随时间显著上升特征。就工作区域而言,在内陆省份工作的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在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工作的农民工满意度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代际差异是影响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其工作满意度下降趋势更加显著,需予以足够重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皇凤  
构建适应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任何国家实现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当下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文章以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对象,认为执政党主导和组织化调控是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依然延续了执政党主导的组织化调控模式,并进一步使之精致化。对社会综合治理体系运作的内在困境而言,构建网络治理模式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彭泽平  靳玉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认识日益深化。在民族教育价值论方面,党和政府不仅重视民族教育对于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将其视为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民族教育方法论方面,强调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事求是,从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因民族、因地区制宜;在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思路方面,强调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实施"低重心"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培育合格民族师资、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组织领导。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教育观念的创新与更新,为新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基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通  
从1949年到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曲折,经历各种风险考验,创造了国人称颂、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中国财政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小亚  刘金海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李进霞  
关于近代农民生活水平的一般看法是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化的,过去的研究往往是从片面的角度(如消费支出)来说明这一问题,本文拟在综合相关的近代农业史资料及经济史资料的基础上,从近代中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对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给以评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钟朋荣  
农村收割豆类,先是从地里收回豆禾,再将枝叶与豆角分开,最后使豆类与豆分离,获得精豆。做研究工作也有类似的程序,其收获物多以最终成果——文章的形式出现。但是出于不同的需要,人们对于已有结果的形式有了不满足感,他们希望尝到地头燃禾熟豆的古朴,水煮青豆角的清新。于是一些研究者也就做起了如同直接将豆禾搬到市场上的工作,他们的作品并不刻意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而将此更多地留给了读者。《鲤港村经济》可以归于这一类。它是作者在调查和搜集了湖北省通城县关刀镇鲤港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后撰写的,有代表性地、综合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