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63)
- 2023(16432)
- 2022(13631)
- 2021(12624)
- 2020(10731)
- 2019(24122)
- 2018(23745)
- 2017(45389)
- 2016(24684)
- 2015(27345)
- 2014(26845)
- 2013(27088)
- 2012(24906)
- 2011(22575)
- 2010(22704)
- 2009(21862)
- 2008(22058)
- 2007(19899)
- 2006(17796)
- 2005(16100)
- 学科
- 济(113557)
- 经济(113395)
- 业(101723)
- 管理(85914)
- 企(83384)
- 企业(83384)
- 方法(50832)
- 农(47986)
- 数学(42272)
- 数学方法(42023)
- 财(36496)
- 业经(33310)
- 农业(31632)
- 中国(29613)
- 制(26619)
- 务(24736)
- 财务(24714)
- 财务管理(24678)
- 企业财务(23532)
- 贸(22317)
- 贸易(22306)
- 易(21798)
- 技术(19756)
- 体(19617)
- 策(18481)
- 银(17679)
- 划(17661)
- 银行(17642)
- 融(17168)
- 金融(17166)
- 机构
- 学院(364919)
- 大学(362111)
- 济(164638)
- 经济(161911)
- 管理(145212)
- 理学(125387)
- 理学院(124181)
- 管理学(122616)
- 管理学院(121950)
- 研究(120761)
- 中国(97941)
- 财(77918)
- 京(74382)
- 农(73708)
- 科学(69182)
- 财经(61811)
- 所(60434)
- 农业(57030)
- 业大(56594)
- 经(56398)
- 中心(55494)
- 江(54538)
- 研究所(54238)
- 经济学(51327)
- 经济学院(46497)
- 北京(46473)
- 财经大学(45644)
- 院(42306)
- 州(42158)
- 商学(41052)
- 基金
- 项目(238443)
- 科学(189968)
- 基金(178693)
- 研究(172195)
- 家(155886)
- 国家(154481)
- 科学基金(133422)
- 社会(116011)
- 社会科(110000)
- 社会科学(109972)
- 基金项目(94422)
- 省(90886)
- 自然(84998)
- 自然科(83103)
- 自然科学(83076)
- 自然科学基金(81716)
- 教育(76837)
- 划(75875)
- 资助(72600)
- 编号(66408)
- 部(54906)
- 重点(53017)
- 成果(53012)
- 创(51771)
- 发(50579)
- 国家社会(49510)
- 业(48962)
- 制(48921)
- 创新(47849)
- 教育部(47486)
- 期刊
- 济(186305)
- 经济(186305)
- 研究(107250)
- 农(73278)
- 中国(70031)
- 财(62884)
- 学报(56835)
- 管理(55474)
- 科学(54091)
- 农业(49072)
- 大学(44403)
- 学学(42694)
- 融(39868)
- 金融(39868)
- 业经(34214)
- 财经(32031)
- 经济研究(29457)
- 技术(29116)
- 经(27499)
- 业(26082)
- 问题(25408)
- 教育(24366)
- 贸(20949)
- 世界(20350)
- 技术经济(20235)
- 版(18478)
- 国际(18400)
- 商业(17224)
- 统计(16970)
- 现代(16830)
共检索到549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公茂刚 辛青华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发现,明确和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提高了投资主体获得稳定投资收益的预期,进而增加了农业资金投入的需求和供给。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一次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都显著地促进了农业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农业投资增长的影响更大。因此,我国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制度保护农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公茂刚 辛青华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确立农地的集体所有权,后一阶段是在巩固农民集体所有权基础上放活农地的经营权。整个历程是一个先将产权集中然后又进行分解的过程,并遵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进行的。产权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以进行集中也可以进行分解。"三权分置"改革就是对产权中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解,是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需要和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要求的改革。我国"三权分置"改革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流程不够规范,土地流转不够普遍,土地转出意愿比转入意愿更加强烈,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难度较大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应继续不断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文 许月明 刘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几个历史时期,每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始终围绕所有权及其派生的经营权、收益权的归属问题展开;从产权角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可以分为"产权各项权能统一"时期、"两权分离"时期和"两权分离基础上权利进一步分解"时期。不同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权利重新界定和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结构及绩效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新的结构演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农地产权 家庭承包责任制 土地流转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传林 冯振东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农地制度与改革开放以来共有私用型农地制度。文章认为,大政治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偏好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具有决定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正式制度创新在边际上的不断积累终会使正式制度偏离其锁定路径;公社型的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不高,但在某些方面却比家庭联产经营制具有优势;农地制度变迁的绩效只在短期内存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成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地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有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的成功探索理论化、制度化而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未来的农地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三权分置"后的"三权"的权利界限和权利关系,强化所有权主体,平等保护"三权",不断加强土地经营权流出(流转)之后的土地用途管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业明
本文论证了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均衡性,给出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几种目标制度安排,并强调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交易费用 产权制度变迁 土地承包权股份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世联
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沿革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当前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新情况,就当前农村产权土地制度做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土地制度 产权 创新策略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盛济川
本文对传统的新兴古典模型进行了动态化处理,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引入制度试验的概念,讨论知识在制度试验中的作用,将时间维度和知识问题引入模型,求解瓦尔拉斯序贯均衡及其超边际比较动态分析,从试验费用的农地产权制度对社会搜索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制度的影响角度,揭示制度变迁的机理,认为实现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前提,是建立自由定价制度和农地市场体系。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制度试验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温锐 陈胜祥 杨丽琼
本文就"十五"以来学术界对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史的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在诸如农地所有权的历史演变、产权制度与规模经营的关系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歧义与盲点,尚需要学界做深入艰苦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名勇
马克思是较早将国家整合到制度变迁中去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蕴藏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挖掘,发现马克思不仅有自己的制度变迁模型,而且还将这一模型应用到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马克思模型重视非正式制度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强调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模型对于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变迁无疑是最具有解释能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关键词:
农地产权 结构细分 分析框架 三权分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郜亮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农地 产权制度 狭义所有权 产权分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威漩
从制度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看,产权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曾取得过较好的历史绩效,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制度均衡;但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日益暴露出诸多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规模碎化、农地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农地产权的凝固性说明这一制度安排的非均衡的出现并日益加剧,同时也昭示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的路径:构建边界清晰的、流转规范的农地产权制度。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綦好东
本文以产权的功能为视角,对新中国成立至土地家庭承包制普遍化的80年代初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个体农户制、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土地承包制四种产权组织形式的土地产权结构构造特征及功能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农地产权结构,产权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