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2)
- 2023(13658)
- 2022(11727)
- 2021(11372)
- 2020(9198)
- 2019(21940)
- 2018(21710)
- 2017(40555)
- 2016(22326)
- 2015(25290)
- 2014(25074)
- 2013(24849)
- 2012(23004)
- 2011(20929)
- 2010(20706)
- 2009(18818)
- 2008(18448)
- 2007(15306)
- 2006(13480)
- 2005(12155)
- 学科
- 济(90086)
- 经济(89978)
- 管理(59779)
- 业(54778)
- 企(45490)
- 企业(45490)
- 方法(42104)
- 数学(36332)
- 数学方法(35947)
- 中国(26820)
- 农(22589)
- 财(20944)
- 学(19602)
- 业经(19039)
- 贸(17947)
- 贸易(17936)
- 易(17494)
- 地方(16318)
- 理论(16169)
- 制(15443)
- 农业(14931)
- 和(14766)
- 环境(13756)
- 银(13449)
- 银行(13416)
- 融(13329)
- 金融(13328)
- 行(12873)
- 教育(12870)
- 技术(12773)
- 机构
- 大学(312702)
- 学院(306935)
- 济(127621)
- 经济(124997)
- 管理(120948)
- 研究(109003)
- 理学(104840)
- 理学院(103613)
- 管理学(101936)
- 管理学院(101373)
- 中国(81967)
- 京(68250)
- 科学(65568)
- 财(56254)
- 所(53991)
- 研究所(49365)
- 中心(48684)
- 农(45975)
- 财经(45390)
- 北京(44104)
- 业大(43598)
- 江(42404)
- 范(42244)
- 师范(41909)
- 经(41594)
- 院(39992)
- 经济学(39042)
- 农业(35916)
- 经济学院(35086)
- 州(34932)
- 基金
- 项目(211777)
- 科学(166385)
- 研究(157118)
- 基金(154362)
- 家(134466)
- 国家(133385)
- 科学基金(114023)
- 社会(98899)
- 社会科(93639)
- 社会科学(93617)
- 基金项目(81445)
- 省(79077)
- 自然(72947)
- 教育(72706)
- 自然科(71207)
- 自然科学(71189)
- 自然科学基金(69915)
- 划(68244)
- 资助(64203)
- 编号(63574)
- 成果(52505)
- 部(48091)
- 重点(47398)
- 发(44524)
- 课题(44135)
- 创(43680)
- 教育部(41564)
- 国家社会(41206)
- 创新(40750)
- 大学(40537)
- 期刊
- 济(135509)
- 经济(135509)
- 研究(95930)
- 中国(60800)
- 学报(47921)
- 科学(45029)
- 管理(44917)
- 财(41255)
- 农(41229)
- 教育(39366)
- 大学(36695)
- 学学(33803)
- 农业(29651)
- 技术(27267)
- 融(24685)
- 金融(24685)
- 经济研究(22700)
- 财经(22129)
- 业经(19329)
- 经(18966)
- 图书(18798)
- 问题(17699)
- 业(16524)
- 理论(15871)
- 贸(15603)
- 世界(14747)
- 技术经济(14464)
- 实践(14377)
- 践(14377)
- 科技(14348)
共检索到457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牛玉峰 刘晓伟
"五年规划(计划)"是我国最重要的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近30年来,学术界对"五年规划"的基础性、专题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且对"五年规划"的指导方针、编制与决策模式、作用与功能、历史经验与教训等方面作了重点研究。但是,研究中还存在视角不够宽泛、理论深度不够等不足,对于"五年规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评价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应注重从多学科、多角度拓展研究,加强对"五年规划"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整体、宏观研究,深化"五年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体制改革以及"五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绩效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已经全面铺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治理体制"类"科层化、治理过程规范化、治理方式技术化的逻辑;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领导能力精英化、服务能力社区化、公共管理能力专业化的逻辑。但我国存在东中西区域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两个层面的限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匹配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会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基于这一客观现实,需要对当前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进行反思,并重视简约治理传统。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有必要从改革乡村关系、推动自治下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国家政权建设与简约治理传统的协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问题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题,这主要是由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二元论思维所致。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后现代主义思维范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理论不具有惟一性,教育实践不具有自在的客观性,教育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后现代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为二者更为紧密的多重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磊 沈建法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对调节中国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化改革和权力下放,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重要变化,客观需要五年计划/规划体系中的规划内容做出相应调整。本文分析了空间规划元素在中国五年规划体系中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完善的演变特点及其机制,同时指出了五年规划对空间发展作用的变迁:①初期,并无空间规划,空间发展只是部门工业项目布局的结果;②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期,空间规划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划定特殊的政策区域和空间分类引导;③"十一五"规划以来,空间规划则以空间分类引导与约束并举的形式出现。通过构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空间发展状态所引起的规划反馈3个维度的分析框架,着重探讨了五年规划体系中空间规划元素的变迁机制。"十一五"以来重点加强和改善了空间规划内容,其目的是使经济规划与空间规划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克服中国当前空间管治的各种困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 郑霖豪 罗洁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年规划管理是一个囊括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高质量的规划管理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数字技术与五年规划管理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从规划的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五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提出数字技术应用于五年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如何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开忠
新中国70年来城市规划实践丰富多样,但基于中国实践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却严重缺失。本文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变化,试图围绕着"为谁做规划、做怎样的规划、如何做规划"透视实践背后的逻辑,总结和概括新中国演化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论。首先,提出和阐述了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计划驱动型"、市场化转型时期"增长竞争驱动型"以及新时代"美好生活驱动型"城市规划理论模式;其次,揭示出新中国城市规划方法论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从单一物质环境到物质环境、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综合,从全能指令型到有限管理型,从静态到动态规划的转变。
关键词:
新中国 城市规划 理论模式 方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晓华
"配第—克拉克定理"得到罗斯托、库兹涅茨、卡尔多、钱纳里和泰勒等人的进一步拓展,形成了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分析思路,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拓展理论所阐述的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国家,这是因为该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选择发展中大国之一的印度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该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及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结果表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仅仅是在不完善的三次产业划分基础上,对封闭经济条件下初级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演化的一个描述,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谓"后工业化"理论提出的服务业占比高就代表高级的产业结构的观点站不住脚,并且是诱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实际上,驱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仍然是第二产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小洲 柯靖宇 杨涛 刘超平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机动化水平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公交都市”战略应运而生。国内前后3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积累了大量优秀经验,也反映出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公交都市的建设应抛弃“就公交论公交”短期行为的传统思路,按照中长期发展策略与近期行动并重的新思路,以都市为本、公交为核、保障为基,注重“都市”与“公交”的协同发展,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充分供给土地、路权、资金等公共资源,同时注重公交行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平衡,并通过法制化手段保障公交都市战略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
佛山市 公交都市 建设规划 实践方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云峰 周聪惠
近年来绿道规划设计在我国开始兴起,本文首先以研究范围和关注点为两条脉络,回顾了绿道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关注点的演变。接下来阐述了我国当前绿道规划的总体背景和发展现状,并选取了最为典型的广东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规划和市区层面的佛山市绿道网规划为例来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理论在我国应用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当中的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特性差异性对于绿道发展的挑战,如何将绿道规划良好地整合到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以及绿道当中的用地来源、组成与控制、绿道平衡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经验,来探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真亮
近年来,部分区域从协同立法、联动执法、司法协作等方面积极推进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尝试破解属地管理模式的弊端。这体现了环境合作治理的空间转向,为环境法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理论发展机遇。在行政边界区域环境的空间特殊性、主体多元性、利益多层性、诉求多样性等特征的分析基础上,对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法治"理论的运用场域以及区域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协作实践进行了阐释、反思。从环境治理转型和治理现代化来看,行政边界区域的环境共治内在的要求加强区域环境之间的合作共治,应推动从个体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从城乡正义到区域空间正义、从地方法制到区域法治等方面的治理转型和制度体系的完善要求,从而促进基于环境改善的利益增进与共享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权利的实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黄群慧
本文简要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3个"五年规划"的历史脉络,提出了我国"五年规划"的五方面历史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努力认清历史方位和把握发展大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和确定重大任务;坚持规划制定的社会广泛参与以及程序规范,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借鉴这五方面的历史经验,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时期的国家历史方位和节点、时代发展大势、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关键问题等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本文认为,相对于"十三五"时期而言,"十四五"时期坚持新发展理念需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内涵,尤其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沈费伟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治理框架进行理论建构,并结合广州市、武汉市、重庆市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进行案例检视,进而提出大数据时代提升"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绩效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顶层设计完善是推进"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有力支撑,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绩效的重要前提,数据与规划深度融合是促进"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决策的技术保障,培育规划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是推进"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实施的人才需求,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实现"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健康发展的实践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鞍钢 鄢一龙 吕捷
1953年以来,中国五年计划经历了大推动计划期、半统制计划期、混合计划期、指导规划期、战略规划期五个阶段,从经济指令计划转型为发展战略规划,由经济计划转向全面发展规划,由微观转向宏观领域,由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五年计划转型之路表明计划和市场两者各有优劣,需要两种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关键词:
五年计划 计划失灵 市场失灵 中国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