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69)
- 2023(16781)
- 2022(14446)
- 2021(13502)
- 2020(11218)
- 2019(26082)
- 2018(25739)
- 2017(49397)
- 2016(26735)
- 2015(30193)
- 2014(29933)
- 2013(30150)
- 2012(28062)
- 2011(25515)
- 2010(25428)
- 2009(23369)
- 2008(22373)
- 2007(19481)
- 2006(17404)
- 2005(15651)
- 学科
- 济(126813)
- 经济(126689)
- 管理(69810)
- 业(65732)
- 企(50417)
- 企业(50417)
- 方法(49888)
- 数学(43880)
- 数学方法(43475)
- 中国(34231)
- 农(32387)
- 地方(30043)
- 学(27065)
- 业经(24889)
- 财(24392)
- 农业(22482)
- 贸(21272)
- 贸易(21259)
- 易(20508)
- 制(19375)
- 环境(18751)
- 和(17529)
- 理论(16880)
- 地方经济(16722)
- 融(16010)
- 金融(16006)
- 银(15862)
- 银行(15808)
- 行(15212)
- 发(15073)
- 机构
- 大学(386802)
- 学院(382244)
- 济(164482)
- 经济(161162)
- 管理(147106)
- 研究(139957)
- 理学(126961)
- 理学院(125376)
- 管理学(123326)
- 管理学院(122617)
- 中国(103826)
- 科学(85732)
- 京(84492)
- 所(70849)
- 财(70558)
- 研究所(64862)
- 农(63313)
- 中心(61852)
- 财经(57016)
- 业大(56850)
- 江(55357)
- 北京(54068)
- 范(52453)
- 师范(52008)
- 经(51949)
- 经济学(50864)
- 院(50731)
- 农业(49379)
- 经济学院(45640)
- 州(44680)
- 基金
- 项目(261860)
- 科学(205906)
- 基金(191268)
- 研究(190044)
- 家(167821)
- 国家(166486)
- 科学基金(141812)
- 社会(121538)
- 社会科(115109)
- 社会科学(115078)
- 基金项目(102010)
- 省(98688)
- 自然(91562)
- 自然科(89384)
- 自然科学(89361)
- 自然科学基金(87757)
- 教育(85626)
- 划(84663)
- 资助(78421)
- 编号(75927)
- 成果(61749)
- 重点(59085)
- 部(58291)
- 发(57405)
- 创(53206)
- 课题(52500)
- 国家社会(50783)
- 创新(49822)
- 教育部(49759)
- 科研(49651)
- 期刊
- 济(184042)
- 经济(184042)
- 研究(119669)
- 中国(73514)
- 学报(61393)
- 科学(58145)
- 农(57301)
- 管理(53026)
- 财(51227)
- 大学(46263)
- 学学(43397)
- 农业(39780)
- 教育(39026)
- 技术(31951)
- 融(31352)
- 金融(31352)
- 经济研究(29994)
- 财经(28104)
- 业经(26701)
- 问题(25342)
- 经(24280)
- 业(21122)
- 图书(20014)
- 技术经济(19507)
- 资源(19432)
- 贸(19143)
- 世界(18539)
- 科技(17593)
- 理论(17530)
- 现代(17445)
共检索到574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永龙 陈忠暖 刘文卿 马雅倩 刘松 张兴菊
区位理论指向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沿海优于内陆地区的空间格局.西部大开发以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促进格局内部区域间差异收敛.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丰富经济增长的空间区位理论.因此,选择贵阳市作为研究个案解析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具体是,以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为基准,筛选出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旅游总收入、外贸出口等10项指标,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年~2017年不同层级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权重值,分析贵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有强有弱,具体是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次要动力.出口(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微弱,与沿海地区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影响强趋异;2)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细分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有强有弱且呈现阶段性特征.投资类指标中,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项目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总收入是消费类指标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不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趋异的原因是投资倾向所致.第二、三产业是产业投资的重要方向且第三产业投资额度占比最大;4)快速的经济增长增加了经济总量,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了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带动了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助推旅游成为消费类指标中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促进社会零售总量不断增长且成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李子奈
本文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技术,从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生产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区域间的后向关联系数的测度表明,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的外溢效应只有10.9%,而且主要集中在对中部地区的外溢效应上,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外溢效应则十分有限。从三大增长极最终产品生产的实际影响力看,也呈现同样的特征。就三大增长极对内陆地区外溢效应的比较来看,长三角最大,其次分别是珠三角与环渤海;对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影响,环渤海最大,而珠三角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居三者之首。产业层面的分析揭示出对中国内陆外溢性影响排在前5位的产业在三大增长极中表现出较高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柳 江静
中国FDI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占大多数,内陆地区占很少部分。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沿海FDI跨区域的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继续深化和加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是促进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子浩 古恒宇 沈体雁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单位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从沿海-内陆城市的分析维度,探讨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迁入人口受到迁入地区就业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薪资所得、产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将吸引越多的人口迁入。这些迁入人口虽可能给予沿海地区强大的经济动力,但同时也使地方公共品出现拥挤效应,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迁入人口 沿海城市 就业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祥建 李永盛 赵晓雷
贸易的发展需要通道,通道的建设也会带动贸易增长,中欧班列是新时代联通亚欧大陆的实体纽带,为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大贸易进出口和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机遇。文章采用PSMDID方法,以2008-2017年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地区贸易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中欧班列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贸易增长,对开通地区的贸易增长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增长效应呈现出先高后低再高的阶段性动态特征。(2)中欧班列的开通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外资和内资吸引力,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中西部地区的贸易进出口增长提供内生动力。(3)进一步对区位异质性分析后发现,内陆自由贸易区、货源地节点和运输通道的贸易水平受中欧班列的影响更大,中欧班列强化了内陆自由贸易区的资源要素汇聚功能,放大了货源地节点的"虹吸效应"和运输通道的"辐射效应"。因此,在把握中欧班列开通带来的贸易便利化同时,应优化中欧班列的运输线路布局,建立地区货源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对外开放枢纽作用和中欧班列的辐射带动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荔珠 郑艳婷 薛凤旋 李贵才
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其焦点也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群。许多研究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中国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然而,随着中国"发展内需"策略的提出,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和积极推动下,中国内陆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它们的发展特征和机制是否与沿海地区的城市群一致呢?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考察了内陆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该区域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变和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反映出"自上而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通过固定效...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长株潭 内需 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建琦 李勤
我国各地乡镇企业由于产生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内陆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张建琦、李勤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内陆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同时,他们清醒地认为,内陆地区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应注意制度创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乡镇企业虽起步晚,但也许能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少走甚至不走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所走过的“弯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谷复钧 任淑荣
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大都因为发展极势态不强,或没有形成多层次的发展极,以此来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全面增长。因此,在内陆地区培育经济发展极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决策者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
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廷珺
无水港的发展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产物,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无水港内设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可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可在无水港内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收货、还箱、签发以当地为启运港的多式联运提单,而内陆进出口商则可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公司。在北方地区大通关协作机制下,依托天津港的整体功能和政策支持,建立兰州无水港,对加快内地区域市场化进程,凝聚产业要素,实现区域开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科学推进无水港建设,在模式上要注意特色建设,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秋志 马少华 邓启辉 马经纬
山地城市快速扩张致使其建设用地爬坡现象日趋普遍,深入认识该现象将有助提高山区国土空间管控科学性。以中国西南典型山地城市贵阳为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2000—2020年五期建设用地数据,构建建设用地密度、建设用地爬坡热度等指标,基于网格单元和坡度区段单元开展统计分析,探究该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坡度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总体伴随着建设用地平均坡度的趋陡,各相邻时段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但新增建设用地平均坡度却一直在变陡;(2)各时期建设用地的现状密度和新增密度均随坡度上升而减小,在坡度梯度上体现出强烈的“择平而建”效应;(3)建设用地密度对建设用地爬坡热度有显著线性影响,且该影响随着背景地面平均坡度上升而增强。研究认为,建设用地爬坡现象通常更多出现在建设用地加密时期,这有利于促进山地城市实现更为集约紧凑的空间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莉
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差距尤其突出。苏州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德阳地处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起点上。论文以苏州和德阳为例,研究了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在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动力机制、发展速度、空间形式及存在问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政策。
关键词:
沿海与内陆 苏州 德阳 城镇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枭吟
目前,郑州、西安等拥有国家层面临空经济区的内陆节点城市都已经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城市面临着如何实现临空经济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共同促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新挑战。"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正在发展成为我国内陆自贸区联外带内、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实践中的难点。通过梳理临空经济理论及自贸区实践模式,文章总结了临空经济的内涵、形成演化机理、临空产业集聚机制及其对内陆地区的经济升级带动作用,评析了我国自贸区现状、功能及实践发展模式。结论认为,临空经济与自贸区共同具有开放型经济和枢纽型经济的特征,构成了两者联动发展的基础。自贸区与临空经济相结合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形成一个价值巨大的世界联结点,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内陆地区新兴经济形态发展。
关键词:
自贸区 临空经济 内陆地区 自由贸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伟 李琳
以要素禀赋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转移作用于我国内陆城市的城市化进程的钻石模型框架,建立了区域产业转移中影响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各要素(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技术、知识和资本等)流动与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各要素流动与演化的不同路径对我国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强度。研究表明: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各要素流动与演化对我国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强度呈明显差异,具有不同的经济政策含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英东 邢樱子 邱浩敏
分析我国内陆地区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基本态势,指出部分内陆地区大城市正在面临发展科创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初步具备孕育科创产业的科技资源与经济基础,但也普遍存在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投入不足、缺少科创企业和创新配套服务机构等问题。提出构建内陆科创中心城市的机制与路径,即要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形成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创新动力源,以科创企业为龙头,以一流的法律、会计、审计、信息服务、融资机构为中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并与发达国家及沿海地区紧密互动以获得创新溢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在构建内陆科创中心城市时,应注意避免过度投资、重复投资、经济金融化等现象,实现包容性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国中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内陆地区要从开拓思想、创新思维、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实施有效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内陆地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关键词:
内陆地区 经济发展 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