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92)
- 2023(9561)
- 2022(8066)
- 2021(7498)
- 2020(6169)
- 2019(14361)
- 2018(14027)
- 2017(26443)
- 2016(14342)
- 2015(15082)
- 2014(14682)
- 2013(14081)
- 2012(12815)
- 2011(11658)
- 2010(11818)
- 2009(11093)
- 2008(11012)
- 2007(9442)
- 2006(8858)
- 2005(7904)
- 学科
- 济(53235)
- 经济(53163)
- 管理(40322)
- 业(37524)
- 企(30236)
- 企业(30236)
- 方法(19835)
- 数学(17636)
- 数学方法(17367)
- 农(16665)
- 财(15848)
- 中国(15726)
- 制(14088)
- 业经(12671)
- 贸(12130)
- 贸易(12126)
- 易(11835)
- 农业(10631)
- 策(10517)
- 地方(10245)
- 学(10148)
- 体(9874)
- 银(9842)
- 银行(9809)
- 行(9423)
- 融(9127)
- 金融(9127)
- 税(8639)
- 税收(8355)
- 技术(8314)
- 机构
- 学院(192412)
- 大学(192107)
- 济(83553)
- 经济(81982)
- 管理(73041)
- 研究(71137)
- 理学(62809)
- 理学院(62133)
- 管理学(61055)
- 管理学院(60693)
- 中国(53681)
- 科学(42377)
- 财(40467)
- 京(40322)
- 农(37594)
- 所(36256)
- 研究所(32805)
- 中心(31518)
- 业大(30559)
- 财经(30473)
- 江(30033)
- 农业(29495)
- 经(27825)
- 院(25798)
- 北京(25560)
- 经济学(25250)
- 范(24951)
- 师范(24619)
- 州(22952)
- 经济学院(22705)
- 基金
- 项目(128329)
- 科学(101131)
- 基金(93696)
- 研究(91926)
- 家(83631)
- 国家(82906)
- 科学基金(70147)
- 社会(59742)
- 社会科(56700)
- 社会科学(56687)
- 省(49589)
- 基金项目(48695)
- 自然(45622)
- 自然科(44604)
- 自然科学(44588)
- 自然科学基金(43814)
- 划(42482)
- 教育(42364)
- 资助(37861)
- 编号(36045)
- 成果(29501)
- 重点(29328)
- 部(28451)
- 发(28113)
- 创(27094)
- 课题(25936)
- 创新(25307)
- 国家社会(25167)
- 科研(24467)
- 教育部(24312)
共检索到299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久琴
近来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以英国《经济学人》四月份刊登的保罗·麦基里的专题报告和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的一部《第三次工业革命》著作,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尽管两位学者认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角度、内容都有不同,都承认目前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定义、起止时间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关于现在是第几次工业革命也很难给出统一的结论。但有一个共识就是,在现在这个阶段,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芮明杰
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悄悄降临,这一次新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由于新技术发展导致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而是由于新的技术革命导致制造业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的所谓"再工业化"实质是要抓住新一轮制造业的大变革,占据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恢复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制造业产值虽然超过了美国,但就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来说,一是技术含量还不够高;二是处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初、中期的状态,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相去甚远。能不能抓住新的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赶超,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祺
近年来,有关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论述引发人们关注。新一轮工业革命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实现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将加速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
关键词:
新一轮工业革命 生产新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长缨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已储备累积了一大批新技术,它们正陆续进入大规模应用期,预计"十四五"时期将成为工业革命以来第六次技术长周期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将出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特征,而技术应用最明显地表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5G技术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新一轮科技革命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将在增长动能、产业结构、分配体系、全球分工、国际治理等方面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董小君
当前正在掀起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制造业革命,智能金融将形成第四次金融革命,新能源发展则成为突破成本制约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类别"变化,而不是"程度"的变化。针对此次变革,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2.0(AMP2.0),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差异在于:德国的优势在制造业中间环节,美国的优势在技术创新,我国的优势在市场创新。各国表达方式不同,其根本是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与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
新一轮工业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 生产方式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梁晓辉 许薛璐
新技术革命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技术相互融合的范围、深度进一步扩大;通过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高端产业;高端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以区域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了加快实现发展高端产业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优先发展的新兴技术和先进的制造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工业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源培养的政策。可以预见,工业再升级战略将从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两个方面大幅提高西方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新一轮的工业升级竞赛中,中国要积极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制定应对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当前,国际产业力量加速调整,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入了深水区和空前复杂期,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展开更为激烈的博弈与角力,主要体现在一些新产业和新科技领域,这对中国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亟待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
新产业 新科技 新挑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路红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以跨界融合、服务集成和消费体验为特征的新一轮零售业变革正在悄然兴起,"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等概念相继涌现,对零售业的地位、本质、产业形态和就业等带来深刻影响。文章指出,应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以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力,推动零售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形成零售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科技革命 零售业变革 新零售 零售业创新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原磊
产业政策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定产业、优化产业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产业政策存在多目标冲突、多主体博弈、影响市场秩序、缺乏政策评估等问题。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一场技术、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全面协同变革,将对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运行机制和手段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应从聚焦优化产业环境、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协调配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调政策评估与调整四个方面推动我国产业政策转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经南 马灿 周俊
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席卷全球。而新技术应用在影响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将对城市及空间造成一系列冲击。我国正处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未雨绸缪应对新技术冲击下的城市空间变化。首先回顾了历次技术革命与城市空间变化的关系,并从生产方式变革、交通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变化三个方面归纳了技术革命影响城市空间的一般路径;随后在总结第四次技术革命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空间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尺度将产生的一系列变革;最后分析了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的影响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了应对城市空间变革的城市规划策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传忠 杜新建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制造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促使全球价值链分解、融合和创新,使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发生变形,各环节附加值也相应发生变化。面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我国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打造以"本土企业"为链主的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快推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传忠 杜新建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制造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促使全球价值链分解、融合和创新,使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发生变形,各环节附加值也相应发生变化。面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我国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打造以"本土企业"为链主的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快推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易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质上是"创造性毁灭"。构筑刻画"创造性毁灭"机制的多部门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短期和中长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长期影响不显著,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影响。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但也会带来新的结构性矛盾。应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启的"机会窗口",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破除阻碍"创造性毁灭"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增加创新要素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前瞻布局信息基础设施等,提高科技创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关键词:
新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 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传忠 金华旺 金文翰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具有显著的技术颠覆性、非连续性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等特征。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突破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后发经济体实现产业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内涵及特征进行理论溯源,提炼出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例,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对我国三次产业升级的影响;提出了加快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即强化基础性创新研究,加大对行业共性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以及金融的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祥 张世凤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合是适应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效率,充分释放潜在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和趋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体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充分认识了现代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经济社会出现新特征,基于此,深入剖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发展对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最后,提出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