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3)
2023(11781)
2022(10198)
2021(9305)
2020(7855)
2019(17907)
2018(17648)
2017(34350)
2016(18594)
2015(20842)
2014(20425)
2013(20287)
2012(18733)
2011(17044)
2010(17406)
2009(16257)
2008(15855)
2007(14414)
2006(12396)
2005(11142)
作者
(52107)
(43617)
(43586)
(41423)
(27462)
(20855)
(20011)
(16924)
(16220)
(15627)
(14616)
(14542)
(13683)
(13595)
(13588)
(13457)
(13326)
(12917)
(12711)
(12513)
(10855)
(10744)
(10662)
(9993)
(9877)
(9804)
(9796)
(9573)
(8769)
(8663)
学科
(79962)
经济(79897)
(47387)
管理(47106)
(36922)
企业(36922)
方法(32886)
数学(28167)
数学方法(27822)
(24039)
中国(20435)
(17865)
业经(17819)
地方(17642)
(16929)
贸易(16922)
(16335)
农业(16026)
(15098)
(14669)
(12433)
金融(12428)
理论(12325)
(11848)
(11790)
银行(11759)
产业(11741)
技术(11428)
(11244)
(10747)
机构
学院(261195)
大学(258327)
(109235)
经济(106945)
管理(97185)
研究(90141)
理学(83230)
理学院(82322)
管理学(80780)
管理学院(80301)
中国(66930)
(54240)
科学(53945)
(48778)
(45856)
(44785)
研究所(41492)
中心(41207)
(39873)
财经(38475)
业大(38332)
农业(35094)
(35048)
师范(34740)
(34717)
北京(34121)
经济学(33388)
(32412)
(32218)
经济学院(30275)
基金
项目(170388)
科学(133369)
研究(128153)
基金(120878)
(104555)
国家(103701)
科学基金(87946)
社会(80150)
社会科(75979)
社会科学(75954)
(68552)
基金项目(63476)
教育(59346)
(57126)
自然(54631)
编号(54150)
自然科(53323)
自然科学(53307)
自然科学基金(52303)
资助(49082)
成果(44515)
(39040)
重点(38932)
课题(37706)
(37359)
(35953)
创新(33495)
(32711)
国家社会(32649)
项目编号(32638)
期刊
(124353)
经济(124353)
研究(76059)
中国(51659)
(42493)
学报(39139)
(37482)
科学(36225)
管理(34409)
教育(30737)
大学(29593)
农业(28834)
学学(27661)
(23702)
金融(23702)
技术(23475)
业经(22192)
经济研究(20306)
财经(18359)
问题(16800)
(15971)
(15796)
(15443)
国际(14989)
技术经济(13075)
商业(13000)
(12738)
统计(12338)
世界(12219)
图书(12140)
共检索到392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立强  华晓红  杨立东  
两岸产业合作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两岸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ECFA的推动下,两岸产业合作越来越紧密。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来看,两岸产业合作实际上又是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两岸产业合作的形式、领域和发展走向都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有着密切关系。在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前景和途径如何就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问题。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曾小平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产业的国际大分工,以鼓励和吸引外国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加工贸易,凭借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在助推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与对外贸易规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中国海关信息网相关数据可知,自1982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中占比8.4%到1996年占比达50.6%,直至1998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课题组  孔德昌  张鹏  刘献良  
目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演变和要素成本上升,东部地区转移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比较优势,且随着"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硬件设施、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都不断优化,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应博  刘震涛  
两岸在签订ECFA后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双方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特点,探讨两岸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目前的合作情况,剖析其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技术创新与转移、产业共同治理以及资源共享机制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文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双方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构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郝莉  冯晓云  朱志武  张长玲  
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在更为尊重高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更强调高校质量建设主体责任与持续提升质量保障的能力。从质量保障能否提升质量、管理人员与教师对质量保障看法有何不同、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如何对接三个问题入手,指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出发点应为推动变革性学习,并进一步提出能够有效支持质量发展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总体框架,探讨了其基本准则与实施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于本瑞  张道政  洪椿裕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是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重要举措。经过30年的发展,昆山集聚了数千家台资企业和数万来自台湾的常驻人口,且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对台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昆山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将积极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两岸服务业和金融业合作,争取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亮点,构建新机制,并适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娟  
本文分析了新一轮欧洲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制造业仍是欧洲产业转移的重心,服务业转移呈持续增长趋势,化工、通讯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房地产、商贸、物流仓储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欧洲经济四大“发动机”是产业集中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康荣平  吴祖尧  
1989年下半年,世界钢铁业由繁荣走向不景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由此使得世界钢铁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严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新兴起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2)新兴材料的挑战,比如铝、塑料、陶瓷等在某些用途上,可取代钢材。(3)钢铁原料全球储量有限。(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美欧发达国家。(5)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钢铁企业的环保投资巨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传忠  金华旺  金文翰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具有显著的技术颠覆性、非连续性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等特征。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突破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后发经济体实现产业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内涵及特征进行理论溯源,提炼出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例,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对我国三次产业升级的影响;提出了加快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即强化基础性创新研究,加大对行业共性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以及金融的作用。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原磊  
产业政策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定产业、优化产业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产业政策存在多目标冲突、多主体博弈、影响市场秩序、缺乏政策评估等问题。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一场技术、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全面协同变革,将对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运行机制和手段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应从聚焦优化产业环境、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协调配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调政策评估与调整四个方面推动我国产业政策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傅强  魏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深化主导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根据产品价值增值特性组织全球生产,促使产业转移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应沿着全球价值链阶梯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和价值链治理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兴华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逐步形成。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并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重新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成为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趋势的研究,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伟萍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孕育着新的机遇,广东应以这次产业转移为契机,及时调整产业发展路向,并通过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创新利用引资渠道、发挥产业“簇群”效应、培育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粤港澳经贸合作平台等措施,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聂洪光  陈永庆  
基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应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对2001—2015年吉林省能源消费变化进行了分解分析。吉林省能源消费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效用是促使能源消费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用则是抑制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吉林省的产业结构效用表现为对能源消费的推动,这与发达国家和中国发达省份的情况相反,表明吉林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存在较大问题,不利于区域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进一步对2016—2025年不同产业结构情景下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情景分析,指出吉林省未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也考虑到吉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宁  夏友富  
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构建包括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等6项准则层指标及20项方案层子指标的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指标权重,最后从产业政策、军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