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0)
2023(10368)
2022(8686)
2021(7927)
2020(6454)
2019(15163)
2018(14661)
2017(27856)
2016(14504)
2015(16492)
2014(16097)
2013(16379)
2012(15933)
2011(14858)
2010(15027)
2009(13813)
2008(13537)
2007(11908)
2006(10966)
2005(10442)
作者
(41631)
(34776)
(34651)
(32809)
(22200)
(16546)
(15725)
(13428)
(13360)
(12522)
(11965)
(11546)
(11336)
(11160)
(10885)
(10807)
(10365)
(10037)
(9973)
(9576)
(9097)
(8431)
(8376)
(8135)
(7893)
(7752)
(7594)
(7563)
(7071)
(6965)
学科
(77779)
经济(77711)
(34898)
管理(33311)
中国(26699)
方法(25045)
(24461)
企业(24461)
地方(22208)
数学(21496)
数学方法(21344)
(21136)
(17598)
贸易(17582)
(17080)
业经(17034)
农业(14476)
(14231)
金融(14229)
(13272)
银行(13255)
地方经济(13081)
(13061)
(13056)
(12863)
(12610)
产业(12318)
(11918)
环境(11358)
技术(10737)
机构
大学(212739)
学院(211574)
(104139)
经济(102505)
研究(86213)
管理(76409)
中国(67351)
理学(64028)
理学院(63241)
管理学(62453)
管理学院(62037)
(47660)
科学(46774)
(44953)
(43543)
研究所(39143)
中心(37118)
财经(34722)
经济学(33912)
(32829)
北京(31775)
(31737)
(31552)
(30664)
经济学院(30423)
(29568)
师范(29343)
科学院(26076)
业大(26052)
财经大学(25695)
基金
项目(133296)
科学(106593)
研究(102059)
基金(97753)
(84654)
国家(83992)
科学基金(71110)
社会(68323)
社会科(65133)
社会科学(65122)
基金项目(50082)
(49405)
教育(44954)
(42236)
自然(41107)
资助(40415)
自然科(40181)
自然科学(40173)
编号(39518)
自然科学基金(39479)
(36197)
成果(33431)
(30772)
重点(30724)
发展(30445)
(29946)
国家社会(29826)
课题(28881)
中国(28359)
(27938)
期刊
(123093)
经济(123093)
研究(75202)
中国(50635)
(32297)
管理(31546)
(30944)
科学(29466)
学报(28325)
(25331)
金融(25331)
教育(24719)
农业(22606)
大学(22533)
经济研究(21659)
学学(20739)
业经(19238)
技术(18431)
财经(17690)
(17384)
国际(17237)
问题(16802)
(15659)
世界(15126)
(13142)
技术经济(11387)
经济问题(10384)
(10194)
论坛(10194)
商业(9970)
共检索到351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兴华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逐步形成。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并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重新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成为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趋势的研究,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伟萍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孕育着新的机遇,广东应以这次产业转移为契机,及时调整产业发展路向,并通过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创新利用引资渠道、发挥产业“簇群”效应、培育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粤港澳经贸合作平台等措施,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阳明明  陈功玉  
文章通过大量数据论述了在珠三角产业向西、北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广州港口本身的地理优势,从港口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5个条件出发,综合近几年广州港口经济发展的数据,认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珠三角产业转移给广州的港口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契机,但是由于周边港口激烈竞争以及可能形成的"锁定效应",广州港口经济已经失去了自然成长的环境,因此文章建议广州市政府适时抓住珠三角产业向西北转移的时机,确立港口经济的战略地位,发挥广州港的地理优势及集疏运优势,发展并壮大港口经济。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维富  
一、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五”计划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即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配置构成及由此所决定的各产业之间的产出比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机制来改变现有的经济资源及新增的经济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傅强  魏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深化主导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根据产品价值增值特性组织全球生产,促使产业转移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应沿着全球价值链阶梯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和价值链治理模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课题组  孔德昌  张鹏  刘献良  
目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演变和要素成本上升,东部地区转移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比较优势,且随着"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硬件设施、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都不断优化,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娟  
本文分析了新一轮欧洲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制造业仍是欧洲产业转移的重心,服务业转移呈持续增长趋势,化工、通讯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房地产、商贸、物流仓储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欧洲经济四大“发动机”是产业集中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左学金  雷新军  
本文主要从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产业政策 导向,建议对目前以选择和扶持优先发展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加以重新思考和调 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建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图书馆事业能量得到大释放。从初期的粗放型发展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图书馆保持了与社会发展同步。今天,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对图书馆来说,转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使得每一个图书馆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本文提出与时代要求同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与用户期待同步,提升优质服务;与全球发展同步,扩大国际视野。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借船出海,乘势而上,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立强  华晓红  杨立东  
两岸产业合作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两岸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ECFA的推动下,两岸产业合作越来越紧密。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来看,两岸产业合作实际上又是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两岸产业合作的形式、领域和发展走向都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有着密切关系。在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前景和途径如何就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肖小爱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广东省东莞市原有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东莞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东莞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向内部转移产业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莉  金哲松  韦苏倢  
国际产业转移历来都具有机遇与挑战的两重性,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规划,为中国西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中国西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和进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拓宽渠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西部承接产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春瑛  
本文在总结浙江软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浙江软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所面临的机遇,提出要从做优做强特色软件、培育新业态、加强交流合作、区域差异化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六方面着手推动浙江省软件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