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9)
- 2023(13868)
- 2022(11266)
- 2021(10213)
- 2020(8669)
- 2019(19589)
- 2018(19324)
- 2017(37037)
- 2016(19800)
- 2015(22125)
- 2014(21936)
- 2013(21654)
- 2012(19587)
- 2011(17528)
- 2010(17567)
- 2009(17081)
- 2008(17177)
- 2007(15584)
- 2006(14067)
- 2005(13483)
- 学科
- 济(90089)
- 经济(89950)
- 业(83514)
- 企(75617)
- 企业(75617)
- 管理(74378)
- 方法(35024)
- 财(30351)
- 业经(29895)
- 农(28316)
- 中国(27299)
- 数学(26599)
- 数学方法(26402)
- 制(22902)
- 务(20999)
- 财务(20968)
- 财务管理(20943)
- 企业财务(19848)
- 农业(19643)
- 技术(17641)
- 体(17363)
- 贸(17153)
- 贸易(17140)
- 易(16761)
- 策(16329)
- 划(16229)
- 和(15416)
- 银(14936)
- 银行(14925)
- 理论(14852)
- 机构
- 学院(285487)
- 大学(283899)
- 济(132094)
- 经济(129927)
- 管理(112156)
- 研究(97818)
- 理学(95215)
- 理学院(94306)
- 管理学(93182)
- 管理学院(92622)
- 中国(80339)
- 财(64279)
- 京(60404)
- 科学(52504)
- 财经(49864)
- 所(47963)
- 经(45417)
- 江(44013)
- 农(43559)
- 中心(43388)
- 研究所(42493)
- 经济学(41850)
- 北京(38612)
- 经济学院(37613)
- 财经大学(36800)
- 业大(36142)
- 院(35119)
- 州(33963)
- 农业(33691)
- 范(33579)
- 基金
- 项目(178797)
- 科学(144466)
- 研究(136039)
- 基金(133977)
- 家(114591)
- 国家(113595)
- 科学基金(99431)
- 社会(92051)
- 社会科(87373)
- 社会科学(87356)
- 基金项目(69589)
- 省(67196)
- 教育(61089)
- 自然(60341)
- 自然科(59011)
- 自然科学(58997)
- 自然科学基金(58032)
- 划(55720)
- 资助(53893)
- 编号(52890)
- 成果(43782)
- 部(41573)
- 重点(40067)
- 创(40047)
- 制(39777)
- 国家社会(39617)
- 发(39095)
- 业(38114)
- 课题(36757)
- 教育部(36685)
- 期刊
- 济(155041)
- 经济(155041)
- 研究(93443)
- 中国(61611)
- 财(53765)
- 管理(49344)
- 农(42695)
- 科学(38198)
- 学报(36401)
- 融(31002)
- 金融(31002)
- 大学(29892)
- 农业(29055)
- 学学(27998)
- 教育(26732)
- 财经(26371)
- 技术(25763)
- 经济研究(25651)
- 业经(25262)
- 经(22904)
- 问题(20341)
- 业(18187)
- 贸(18144)
- 世界(17335)
- 技术经济(16526)
- 国际(16112)
- 现代(14647)
- 财会(13431)
- 会计(13326)
- 商业(12976)
共检索到451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含桦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催生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构中,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
制造业 危机 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日明 张婷玉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提振经济,促进就业,美国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章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数据分析,并着重对该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随着该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中美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性将影响中国对美国传统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加剧中美未来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中的竞争,导致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重,并对中国制造业引资与投资产生双面影响。鉴于此,中国应在传统要素优势渐失的现状下,积极培育制造业出口产品新型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抢占新一轮经济...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制造业 政策建议 发展战略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梁晓辉 许薛璐
新技术革命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技术相互融合的范围、深度进一步扩大;通过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高端产业;高端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以区域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了加快实现发展高端产业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优先发展的新兴技术和先进的制造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工业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源培养的政策。可以预见,工业再升级战略将从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两个方面大幅提高西方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新一轮的工业升级竞赛中,中国要积极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制定应对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利霞 李郇 曾献铁 黄耿志 张虹鸥
运用GIS空间计量分析法、产业静态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以及半结构式企业访谈等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分析。Moran's I指数的分析表明,全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性呈现到"U"型分散化趋势,该趋势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扩散所造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表现为明显的集聚性。动态区位熵(D)也证明了珠三角转移扩散而非珠三角地区不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最后通过企业访谈重点考察了产业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广东省新一轮产业空间重组是在全球资本流动新特征、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空间重组 机制 广东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宁 夏友富
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构建包括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等6项准则层指标及20项方案层子指标的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指标权重,最后从产业政策、军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建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转变的后工业化阶段。按照金融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金融结构的变迁。在后工业化阶段,中国制造业呈现出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高端化的基本趋势,对应着产生了绿色金融、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需求。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升级,尤其是为快速涌现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要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转型。其中,科技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后工业化时代支持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转型方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汉林 朱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式开始施行。本文通过定性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研究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美国再工业战略的施行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不少挑战:它通过促进中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增加了中国招商引资的难度;通过强化本土制造业竞争力,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控制程度,加剧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紧迫性;通过巩固先进技术产业,拉大了和"中国制造"科研创新的差距。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转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郭进 杨建文
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占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由此拉开了大幕。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如果成功实施,将会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产业并制定出新的技术和环保标准,这将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因而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应对。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由来实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韩永彩
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任务化纵向深入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后的政策效果和影响解释力不足。再工业化促使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保持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的新应用。基于波特钻石模型,采用中国制造业产业层面数据,结合基于附加值的RCA指标,将外资和中美进出口作为外在机遇,以跨时面板数据检验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实施前后中国不同层级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结果显示,美国再工业化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外在冲击的影响呈明显的产业特征。政府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FDI质量,扩大从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都是减少美国再工业化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章昌裕
"再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重构实体经济。金融危机过后,为振兴经济,美国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因此树立以"资本换技术"的理念,抓住"再工业化"契机,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为龙头,大力扩展海外技术并购,应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不二选择。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制造业 海外并购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继彤 陈煜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研究美国再工业化措施对制造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并测算2000-2015年美国制造业各行业产出效率。结果表明:(1)再工业化对美国制造业产出效率提升的成效欠佳,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制造业产出效率提升,但其重点推行的减税、扩大出口以及促进资本回流的措施并不利于制造业产出效率提升;(2)美国制造业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产出效率损失,先进制造业产出效率低于最优水平约5%,传统制造业低于最优水平约25%-35%,二者存在较大差异;(3)再工业化的实施并未能提升美国制造业产出效率,也未能缩小传统制造业同先进制造业的产出效率差距。
关键词:
再工业化 产出效率 随机前沿模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祥 张世凤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合是适应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效率,充分释放潜在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和趋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体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充分认识了现代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经济社会出现新特征,基于此,深入剖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发展对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最后,提出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融合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薛菁
基于433家中小制造业企业调研资料,本文探究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2019年以来减税降费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普惠性质的减税降费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重创新、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节能耗具有正向影响,特别对非高新类制造业企业发展质量影响更大;减税的激励作用比降费更显著。减税降费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对制造业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发挥作用;减税降费对缓解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困境、帮助企业实现产融结合效果不太显著。提升减税降费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要处理好政策供给普惠性与精准性、适度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关键词:
减税降费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促进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袁境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直接体现了该国或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工业文明以来看,世界历史无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强盛。所以制造业一直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孕育了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变革,发达国家开启了"再工业化"战略~①与重振制造业计划,以提升其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印度也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印两国新一轮竞争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提升自身实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制造业发展之路,值得探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丹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度水平的多个层级的协同发展。基于制造业的多层级分布格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呈现明显的层级性特点。再工业化战略对其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中端和低端各个层级出台了不同但又互相协调的政策措施。因而,再工业化战略是美国对其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全面调整以及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构。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上下夹击态势,对我国各层级的制造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应结合再工业化战略的层级性特点,针对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每一层级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制造业 多层级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