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67)
- 2023(15362)
- 2022(13008)
- 2021(12017)
- 2020(10304)
- 2019(23357)
- 2018(23010)
- 2017(45505)
- 2016(23888)
- 2015(26867)
- 2014(26548)
- 2013(26385)
- 2012(24357)
- 2011(22016)
- 2010(22329)
- 2009(20964)
- 2008(20665)
- 2007(18284)
- 2006(16241)
- 2005(14580)
- 学科
- 济(121263)
- 经济(121158)
- 管理(77129)
- 业(75574)
- 企(62587)
- 企业(62587)
- 方法(53774)
- 数学(48586)
- 数学方法(48122)
- 财(31243)
- 中国(30878)
- 农(25737)
- 制(23633)
- 业经(22893)
- 地方(22837)
- 银(20879)
- 银行(20861)
- 务(20451)
- 财务(20403)
- 财务管理(20356)
- 融(20125)
- 金融(20124)
- 贸(19945)
- 贸易(19927)
- 行(19887)
- 企业财务(19422)
- 易(19307)
- 技术(18480)
- 学(18309)
- 农业(16809)
- 机构
- 大学(349980)
- 学院(348562)
- 济(163174)
- 经济(160347)
- 管理(141496)
- 理学(121605)
- 理学院(120471)
- 管理学(118684)
- 管理学院(118007)
- 研究(111757)
- 中国(92495)
- 财(78179)
- 京(71038)
- 财经(62503)
- 科学(59992)
- 经(56913)
- 所(53619)
- 经济学(52660)
- 中心(52364)
- 江(50322)
- 研究所(47625)
- 经济学院(47506)
- 财经大学(46834)
- 农(45262)
- 北京(44838)
- 业大(43579)
- 院(40119)
- 范(39880)
- 州(39738)
- 商学(39655)
- 基金
- 项目(224134)
- 科学(179868)
- 基金(168446)
- 研究(165093)
- 家(143849)
- 国家(142744)
- 科学基金(125644)
- 社会(111077)
- 社会科(105677)
- 社会科学(105653)
- 基金项目(88109)
- 省(84229)
- 自然(79173)
- 自然科(77424)
- 自然科学(77404)
- 自然科学基金(76070)
- 教育(75652)
- 划(70377)
- 资助(70133)
- 编号(64340)
- 部(51947)
- 成果(51459)
- 重点(49353)
- 创(48160)
- 发(47473)
- 国家社会(47323)
- 教育部(46087)
- 创新(45368)
- 人文(44905)
- 课题(43218)
- 期刊
- 济(177698)
- 经济(177698)
- 研究(109111)
- 中国(61707)
- 财(61591)
- 管理(55207)
- 学报(43551)
- 科学(43239)
- 融(42925)
- 金融(42925)
- 农(39203)
- 大学(35332)
- 学学(33725)
- 财经(32638)
- 技术(31087)
- 经济研究(30597)
- 经(27971)
- 农业(26166)
- 业经(26039)
- 教育(24982)
- 问题(23170)
- 贸(20308)
- 技术经济(19944)
- 统计(19895)
- 理论(18314)
- 策(18187)
- 国际(17818)
- 商业(17201)
- 决策(16147)
- 世界(16084)
共检索到524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魏锋 薛飞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新《保险法》公布事件对我国保险类上市公司股价的冲击效应,为研究相关法律环境的制度变迁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法与金融理论在我国保险市场的适用情况提供了经验证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新《保险法》公布事件对保险类上市公司有显著的市场冲击效应,即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市场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新《保险法》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改善保险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为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机制保障;第三,法与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结论对研究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保险法 法与金融 事件研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涛 邓秀媛 陈碧琴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有效性,为优化增值税改革路径和完善实施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主要结论和启示是:改革对上市公司有显著的冲击效应和明显的市场反应;改革有利于消除企业流转税重复征税,加快服务经济转型;在改革中需要谨慎选择增值税扩围后适用税率;改革需要考虑行业投入特征及行业减税公平,以优化整体结构性减税效果。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袁卫秋
本文以2000年12月31日前在沪深两地上市的90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债务期限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债务期限结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就意味着,对管理层来说,当前应积极发展长期资金市场,努力降低上市公司进行长期融资的成本,从而使上市公司有更多的长期资金来进行更长远的规划,避免公司投资的短视行为或过度行为,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
债务期限结构 经济后果 主成分分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飞 程明
现有的众多经验研究证明,组织中的预算松弛是十分普遍的,而代理理论与权变理论是有效解释预算松弛的重要理论。文章选择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预算数据,研究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股权性质、股权结构和企业规模是解释预算松弛的重要变量;2.一个严紧的预算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ROA和ROE,但并未提高企业的主业盈利能力。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许荣 徐一泽 刘怡君 戴稳胜
企业环境治理正在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课题。作为公司治理重要机制的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有效监督企业环境治理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回答。本文以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购买董责险对污染排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购买董责险后,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表明董责险能够发挥积极环境治理作用,促进企业污染减排,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PSM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董责险通过强化外部监督提升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激励企业采取积极的环境治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较为完善时,董责险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企业面临较高的业绩压力时,董责险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环境污染治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斌 王杏芬 何莉 李嘉明
除了进行强制性的中报审计外,近年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还自愿进行了中报审计。通过对深沪两市2002-2006年A股上市公司自愿中报审计的需求动机、会计信息质量及经济后果的实证检验后发现:债务代理成本越高、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越愿意自愿进行中报审计;由于审计合谋的存在,自愿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于未审计公司;由于无法识别自愿审计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司管理层传递的信号做出积极的市场反应。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自愿中报审计行为的规范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从而真正保障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应有权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邹越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该政策颁布时期,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此期间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显著增加,同时没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比有政治关联的公司表现更好。说明投资者认为该政策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且政治关联有助于民营企业进入垄断管制行业,但其价值在市场管制放松后降低。
关键词:
放松管制 民营企业 政治关联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陈冬华 梁上坤
实证检验了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消费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对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越为明显;上市公司股权越为制衡,高级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越高。同时发现股权制衡度高的上市公司,其在职消费的激励效率较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任春艳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投资效率的角度检验了中国现实制度背景下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未来投资效率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其未来投资效率越低。文章由此得出结论:盈余管理不仅可能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也对企业的内部决策产生了不利影响,损害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盈余管理 经济后果 投资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翟胜宝 张胜 谢露 郑洁
本文以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银行关联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关联企业的风险显著高于非银行关联企业;区分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后发现,上述关系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中。我们进一步将银行关联区分为高管关联和持股关联两种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关联形式的企业风险均显著高于非银行关联企业。此外,我们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结果保持不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关联会加大企业风险。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银行关联的经济后果及企业风险领域的文献,同时对企业及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银行关联 关联方式 企业风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田冠军 杨兴龙 李志强
文章检验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定价是否充分考虑了公司外部治理特征及其风险,并探讨了外部治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机理。研究发现,外部治理尽管在审计定价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治理效应不太明显,部分重要的外部治理风险因素并没有在审计定价中得到反映。
关键词:
外部治理 风险导向 审计定价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昊旻 杨兴全 魏卉
国外诸多研究将近几十年来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特质性风险或其回报波动的显著增加,以及公司产品市场竞争业绩与其股票市场绩效的关联性下滑,直接归咎于经济领域内日趋激烈的竞争。本文首次关注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上述现象: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特质性风险的显著增加(若有)是否应该归咎于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集中的行业结构和显著的市场势力是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上市公司的特质性风险或其回报波动?本文基于"竞争结构—风险预期—回报波动"关联视角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特质性风险——至少近十年来——亦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特质性风险与其市场风险水平的明显"背离"虽国内外皆然,但其背离的"性质"却显...
关键词:
行业结构 产品市场竞争 股票特质性风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曾庆生
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延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披露延迟对内部人交易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内部人交易存在披露延迟;交易披露延迟时间的长短与交易方向、交易是否处于信息敏感期、公司流通股比例、交易规模有关;在信息披露延迟严重的买入样本组,内部人职务对披露延迟产生了影响。市场给予内部人卖出股票负面评价而对买入股票的反应不显著;内部人交易的市场反应不受信息披露延迟影响。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兴强 冯文滔 裴红梅
本文手工搜集了2006-2010年期间中国资本市场IPO公司董事会秘书非正常离职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董秘非正常离职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市场业绩和违规概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董秘非正常离职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市场业绩更低,违规概率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董秘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具有会计或投行背景,非正常离职的概率更高,而董秘持有公司股份越多,或董秘同时兼任公司高管,则非正常离职概率更低。
关键词:
董秘 非正常离职 经济后果 影响因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启国 高挺
以我国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用,并对其治理效用的作用期限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董责险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支持了董责险的机会主义假说;董责险对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效应存在一定时滞性,在上市公司认购董责险3年后开始显现出来。研究董责险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董责险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 机会主义 监督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支持的动机与后果———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内在机制与作用后果——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效应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经验证据
我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IPO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
交叉上市、信息环境与经济后果——来自A股、H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强制性与自愿性审计师变更下的经济后果比较——来自1997-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农林企业资产专用性经济后果研究——来自沪、深农林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市场化指数与费用粘性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消费税与绿色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