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22)
2023(12515)
2022(10589)
2021(10144)
2020(8618)
2019(20156)
2018(20327)
2017(38832)
2016(21045)
2015(23568)
2014(23722)
2013(23302)
2012(21166)
2011(19053)
2010(19070)
2009(17744)
2008(17653)
2007(15727)
2006(13681)
2005(11917)
作者
(58384)
(49445)
(49128)
(47076)
(30721)
(23612)
(22427)
(19367)
(18658)
(17331)
(16619)
(16545)
(15314)
(15297)
(15225)
(15215)
(15136)
(14397)
(14110)
(13906)
(12177)
(12006)
(11975)
(11421)
(11169)
(11116)
(10863)
(10780)
(10039)
(9918)
学科
(90442)
经济(90338)
(61727)
管理(53896)
(50751)
(40872)
企业(40872)
方法(39932)
数学(36123)
数学方法(35657)
农业(33543)
业经(24204)
(22648)
中国(21986)
(19892)
地方(18144)
(15891)
(15198)
贸易(15196)
(14816)
(14428)
(13483)
(13083)
银行(13059)
农业经济(12489)
(12455)
(12406)
财务(12363)
财务管理(12323)
(12253)
机构
学院(294580)
大学(290912)
(123099)
经济(120648)
管理(115831)
理学(100378)
理学院(99346)
管理学(97604)
管理学院(97030)
研究(96463)
中国(73975)
(65789)
(59471)
科学(58656)
(55981)
农业(50445)
业大(48931)
(48141)
中心(46851)
(44495)
财经(43729)
研究所(43576)
(39824)
(38417)
师范(38055)
经济学(37112)
北京(36624)
(34808)
(33701)
经济学院(33639)
基金
项目(198868)
科学(156601)
研究(147303)
基金(144199)
(124858)
国家(123728)
科学基金(106531)
社会(93996)
社会科(88705)
社会科学(88679)
(79329)
基金项目(76914)
自然(67847)
教育(67372)
自然科(66250)
自然科学(66231)
(65320)
自然科学基金(65044)
编号(61628)
资助(57898)
成果(49256)
(44576)
重点(44351)
(43547)
(41333)
课题(40976)
国家社会(38905)
创新(38634)
科研(38377)
教育部(38078)
期刊
(137780)
经济(137780)
研究(82364)
(68507)
中国(57073)
农业(46406)
学报(45442)
(43872)
科学(42231)
管理(37195)
大学(35665)
学学(33857)
教育(29365)
业经(29041)
(28336)
金融(28336)
技术(26300)
(21984)
财经(21132)
问题(19717)
经济研究(19677)
(18140)
(16652)
农村(15358)
(15358)
农业经济(15144)
技术经济(14611)
统计(14523)
世界(14443)
图书(14022)
共检索到431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农村的离婚现象愈益普遍。通过考察东北农村的离婚现象,发现东北农村较高的离婚率与当地泛滥的婚外情现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不可分割,公私之间相互融通,要将离婚现象置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流中加以考察。以村庄公共性为基本分析框架,认为弱家庭伦理、弱村庄公共性以及开放的日常生活是东北农村离婚现象产生的根源。在私人生活的流动与变革中,需要改造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心",还要重塑家庭和熟人社会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重新恢复中国家庭的神圣性是重建村庄公共性的基础,也是重塑私人生活秩序的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莉  
1949年以来,在国家革命与市场经济的双重运动下,无论是择偶过程、婚姻相处模式、离婚问题等,中国农村的婚姻关系都发生了实质性变革。中国农村婚姻关系依次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传统时期生育优先婚姻的社群模式;社会主义集体化年代恋爱与婚姻的泛政治化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催发的婚姻革命与核心家庭本位;以及当前日益迈向个体主义的婚姻文化。以发展的眼光,中国农村婚姻关系将会日益从集体主义的婚姻土壤迈向现代个人主义的个体化体验。这其中,延续与变革是不可分割的,结构的变动与观念的变迁也是互构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秋菊  靳小怡  
在普婚文化盛行的中国农村,持续的婚姻挤压不仅改变了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而且改变了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途径。本文利用2008年安徽省乙县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分析了婚姻挤压及代际支持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姻挤压中的儿子失婚、因儿子失婚而遭受的负面社会舆论成为削弱农村地区父母生活满意度的新途径;传统代际支持中的经济、家务和情感支持也对父母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但其影响远不及儿子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削弱来得直接与强烈;对于相对贫困的有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父母对经济支持的迫切需求显著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崔明堂  王广金  
本文从促使婚姻成立的消费、婚姻合法性的消费、攀比排场性消费三个方面,对宁夏盐池县佟记圈村的农村婚姻消费个案进行调研,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该村婚姻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佟记圈村的农村婚姻消费在农牧交错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对认识该地区农村婚姻消费特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历史变迁有借鉴参考价值。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疏仁华  
本人通过对铜陵市383例农村青年婚姻消费的调查与分析,认为当今青年在婚姻消费上具有消费能力的超前性、消费方式的奢侈性、消费结构的失衡性、消费水平的低质量性及消费观念的滞后性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是农村陈旧婚姻观念的产物,是消费示范效应异化的结果,是农村青年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艳梅  
2001年《婚姻法》体现了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受到侵害的弱者的保护和对过错方的惩罚,但举证难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关制度的有效实现。婚姻案件举证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婚姻案件的隐秘性、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立法和司法的不足、社会的漠视等。针对婚姻案件的隐秘性和举证难,应允许受害者或无过错方委托“私人侦探”以秘密手段取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采用“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特定情形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增强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责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陆益龙  
文章通过对夫妇个人及双方父亲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匹配结构与初婚离婚概率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的婚姻匹配模式具有同类联姻特征,同类匹配或"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一定更稳定,夫妇社会特征的相当对离婚风险有不同方向的作用,家庭经济条件相当对离婚风险无显著影响,个人的教育、宗教信仰和初婚年代可能影响人们的婚姻价值观从而对离婚风险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本文着重对20世纪40~90年代所有制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背景下农民的婚姻家庭变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照本研究,土改以后婚姻年龄由民间确立变为政府硬性约束,在集体组织网络之中,早婚行为被有效地抑制;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使传统家长权力失去发挥的基础,核心家庭由私有制时代的简单多数变为绝对多数;集体经济尽管没有消除贫困,但却将饥荒降低到历史上的最低程度,农民家庭人口的生存能力得以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长与这种制度环境有密切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婷  
本地女性资源的向外流动,引发了本地婚姻市场向全国婚姻市场的转型。基于鲁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分化形成了婚姻市场的高地与洼地,这与女性资源流动形成的区域间婚姻市场发生叠加效应,造成了农民在婚姻缔结中的多重挤压。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婚姻市场洼地,农民的婚姻缔结往往陷入婚姻挤压的中下层空间;而婚姻综合竞争能力的差异使得农民家庭形成了"关系化"和"市场化"两种不同趋向的婚姻策略来突破婚姻挤压,前者利用嵌入关系网寻找本地媳妇,后者通过市场化中介缔结跨国婚姻;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婚姻与家庭面貌。相较于本地女性婚后身份的成功转型与婚姻稳定,外国媳妇的角色转型与社会融入往往较为困难;跨国婚姻作为一项家庭应对策略,表面上解决了农民的婚姻难题,却存在着促使农民家庭边缘化进一步加深的潜在风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婷  
本地女性资源的向外流动,引发了本地婚姻市场向全国婚姻市场的转型。基于鲁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分化形成了婚姻市场的高地与洼地,这与女性资源流动形成的区域间婚姻市场发生叠加效应,造成了农民在婚姻缔结中的多重挤压。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婚姻市场洼地,农民的婚姻缔结往往陷入婚姻挤压的中下层空间;而婚姻综合竞争能力的差异使得农民家庭形成了"关系化"和"市场化"两种不同趋向的婚姻策略来突破婚姻挤压,前者利用嵌入关系网寻找本地媳妇,后者通过市场化中介缔结跨国婚姻;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婚姻与家庭面貌。相较于本地女性婚后身份的成功转型与婚姻稳定,外国媳妇的角色转型与社会融入往往较为困难;跨国婚姻作为一项家庭应对策略,表面上解决了农民的婚姻难题,却存在着促使农民家庭边缘化进一步加深的潜在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娅婷  靳小怡  杜海峰  
中国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之一,给包括不同婚姻状态下男女两性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的安全感均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影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从个人微观层次分析婚姻挤压下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现状及婚姻挤压对不同年龄和地区的农村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安全感最低,婚姻状况对个人的安全感具有显著影响,婚姻挤压对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代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提高中国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需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各群体的生存状况,统筹解决性别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从国家政策与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代博  程令伟  鄢盛明  
近年来农村高彩礼婚姻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L塬和G塬两个地域3个高彩礼婚姻典型个案的资金转移途径分析,认为当前该地区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且名义转移路径向实际转移路径演变,"合情理"的创造资金转移路径3个特征。基于婚姻市场要价理论对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途径的3个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路径的特征是男方家庭为提高婚姻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利益相关方兼职媒人的推动下,不断被动迎合女方家庭要价需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代博  程令伟  鄢盛明  
近年来农村高彩礼婚姻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L塬和G塬两个地域3个高彩礼婚姻典型个案的资金转移途径分析,认为当前该地区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且名义转移路径向实际转移路径演变,"合情理"的创造资金转移路径3个特征。基于婚姻市场要价理论对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途径的3个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路径的特征是男方家庭为提高婚姻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利益相关方兼职媒人的推动下,不断被动迎合女方家庭要价需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