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78)
- 2023(4882)
- 2022(3955)
- 2021(3993)
- 2020(3289)
- 2019(7869)
- 2018(7595)
- 2017(14552)
- 2016(7575)
- 2015(8378)
- 2014(8087)
- 2013(8146)
- 2012(7700)
- 2011(7328)
- 2010(6983)
- 2009(6523)
- 2008(6243)
- 2007(5347)
- 2006(4649)
- 2005(4365)
- 学科
- 济(37649)
- 经济(37620)
- 方法(18548)
- 数学(17632)
- 数学方法(17529)
- 管理(17305)
- 业(15758)
- 中国(13281)
- 企(11122)
- 企业(11122)
- 贸(9570)
- 贸易(9565)
- 易(9463)
- 农(8401)
- 财(7154)
- 制(6551)
- 银(5888)
- 银行(5878)
- 行(5768)
- 学(5652)
- 融(5642)
- 金融(5642)
- 出(5627)
- 关系(5493)
- 业经(5275)
- 环境(5212)
- 农业(5209)
- 发(4995)
- 体(4713)
- 口(4481)
- 机构
- 大学(111081)
- 学院(106581)
- 济(58392)
- 经济(57750)
- 研究(44952)
- 管理(39035)
- 中国(35919)
- 理学(33803)
- 理学院(33433)
- 管理学(32927)
- 管理学院(32728)
- 京(24346)
- 科学(24003)
- 财(24001)
- 所(22402)
- 经济学(20831)
- 研究所(20629)
- 财经(19846)
- 中心(19086)
- 经济学院(18890)
- 经(18495)
- 农(16409)
- 北京(16262)
- 院(16172)
- 财经大学(15154)
- 科学院(14077)
- 业大(13427)
- 研究中心(13120)
- 农业(13016)
- 范(12792)
- 基金
- 项目(72752)
- 科学(58722)
- 基金(57461)
- 研究(52344)
- 家(51338)
- 国家(51047)
- 科学基金(42925)
- 社会(36964)
- 社会科(35289)
- 社会科学(35286)
- 基金项目(28480)
- 自然(26146)
- 自然科(25617)
- 自然科学(25610)
- 资助(25284)
- 自然科学基金(25216)
- 教育(23149)
- 省(22870)
- 划(21396)
- 中国(18861)
- 部(18602)
- 编号(17924)
- 国家社会(17710)
- 重点(16817)
- 教育部(16129)
- 发(15769)
- 成果(14833)
- 创(14561)
- 人文(14394)
- 重大(14165)
共检索到161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高
本文运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识别条件,在一个二元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将影响中国真实GDP和通货膨胀的冲击分解成了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利用分解的结果,我们估计了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为负(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负相关),而短期总需求曲线斜率为正(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正相关),这与现有的宏观理论完全不符。我们将这一结果称为"斜率之谜"。这一现象的真实性还需要更多经验研究的验证。如果这一现象的可靠性能够得到确认,那么对其原因的分析将是下一步理论研究的重点。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高士成
本文运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识别条件,通过引入贸易依存度等外生变量,采用SVAR方法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冲击进行分解,并讨论了中国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需求冲击,同时,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也与理论基本相符,不存在"斜率之谜"。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波动 需求 供给 SVAR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万光彩 刘莉
本文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通过引入可变的技术进步变量,修正了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指出除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变量;同时将总需求曲线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从而推导出了"通货膨胀率—产出增长率"系统下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作为对扩展后模型的检验,本文利用该模型阐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现象。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皓 石柱鲜
本文应用时变经济"自然率"条件下的新凯恩斯模型对我国总供给曲线进行估计,并且对其动态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供给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变动关系与我国宏观经济态势的发展相吻合;产出缺口是通货膨胀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并且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具有时变性和非对称性特征;总供给曲线作用下的月度环比和同比通货膨胀率适度水平分别近似为0.35%和4.28%。
关键词:
总供给曲线 经济“自然率” 新凯恩斯模型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施亚明 谈正达
同时考虑利率的随机波动、长期均值变化和跳跃行为,本文构建了一个一般化短期利率的三因子跳跃扩散模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7天回购利率的周度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有效矩估计方法,对三因子跳跃扩散模型的四种不同形式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实证结果表明随机波动和跳跃行为是短期利率变化的重要特征,长期均值变化对描述利率动态过程无明显改进。同时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的跳跃行为较之美国过于频繁,这说明了中国利率市场的不成熟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超愚
本文总合总供给函数的通用形式和货币主义性质的总需求函数,建立面向中国经济的非正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依次考察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货币经济周期和动态均衡性质,进而相位图描述其反应货币供应冲击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定位正向的总需求及潜在总供给效应,本文揭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态的逆周期波动性质。
关键词:
AD-AS模型 货币经济周期 动态调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雪莹 陆红 汪冰
本文运用VAR模型考察了以央票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与10年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与CPI及市场资金面因素对长期利率的影响程度相比,短期央票利率对长期国债利率缺乏有效的影响。这意味着要建立以利率为核心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以增强长期利率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反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管怀鎏
本文通过实际统计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至今未曾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一个趋势性动向———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正在逐渐增大,即物价上涨压力加大,而后分析了其现实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这一新挑战的若干政策思路。
关键词:
总供给曲线 宏观调控 供给管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焱林 陈普 熊义明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实践要求中国宏观时间序列的建模能够允许参数平滑变化,而传统的VAR模型对此无能为力。本文详细阐述了在贝叶斯估计框架下,如何利用MCMC算法,建立时变参数VAR模型的过程,并利用该模型对徐高(2008)的数据重新进行了拟合,发现其文中提出的"斜率之谜"现象不复存在,因此时变参数VAR模型在拟合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方面更为精准。
关键词:
贝叶斯 时变参数 VAR “斜率之谜”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浩庆
利用最新的数据和更先进的计量方法,对中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了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大致符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大致为9.4%,在此基础上,通胀率与经济增长率有同向变动的关系。计量结果证实,上一年较高的通胀率会降低本年度的经济增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浩庆
利用最新的数据和计量方法,对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大致符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大致为9%,在此基础上,通胀率与经济增长率有同向变动的关系。计量结果证实,上一年较高的通胀率会降低本年度的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玉春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1.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需求、总供给范畴的解释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解释,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花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它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生产能力和充分就业所可能实现的最终产品和最终劳务量的总和。这不同于某些文章中表述的:“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资本家的才能)供给的总和,即各个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源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但是,这种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却难以付诸实践。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多年出现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趋势难以得到遏止,稍有气候就会越演越烈。可见,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针对当前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意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树清
1985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就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作为一家之言,本文从最基本的概念界定开始,在澄清一般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对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下的特殊总量关系有所说明。总量永久平衡: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是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占有和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左大培
根据对我国的宏观总需求和总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函数进行检验,可以回归出说明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行为的经验方程。这里依据这些回归方程来解释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总水平变动率。 我们回归出的经验方程有4个,其中有两个是说明总需求如何决定“总需求函数”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