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08)
2023(3344)
2022(2899)
2021(2659)
2020(2412)
2019(5274)
2018(5289)
2017(9847)
2016(5580)
2015(6265)
2014(6259)
2013(6232)
2012(5593)
2011(5154)
2010(5050)
2009(4506)
2008(4499)
2007(3903)
2006(3423)
2005(2839)
作者
(19020)
(16235)
(16037)
(15036)
(10110)
(7761)
(7253)
(6455)
(6088)
(5783)
(5444)
(5430)
(5312)
(5296)
(5123)
(5024)
(4758)
(4745)
(4586)
(4535)
(4175)
(4030)
(3948)
(3710)
(3604)
(3532)
(3489)
(3460)
(3431)
(3382)
学科
(23170)
经济(23151)
管理(15278)
(15085)
方法(12887)
(12127)
企业(12127)
数学(11553)
数学方法(11476)
(7157)
(6293)
中国(4870)
业经(4815)
(4559)
(4479)
贸易(4478)
(4287)
农业(4208)
地方(3988)
环境(3736)
技术(3730)
理论(3414)
(3308)
(3113)
(3025)
(2760)
财务(2757)
财务管理(2749)
关系(2717)
(2659)
机构
大学(84152)
学院(83209)
管理(30750)
(30484)
经济(29864)
研究(29598)
理学(27689)
理学院(27262)
管理学(26578)
管理学院(26457)
(23647)
科学(22152)
中国(20225)
农业(19206)
业大(19043)
(17608)
(16791)
研究所(15776)
农业大学(13188)
中心(12774)
(12374)
(12169)
(10547)
(10494)
北京(10493)
(10439)
(10248)
师范(10235)
财经(10196)
技术(9994)
基金
项目(61957)
科学(48195)
基金(45553)
(42176)
国家(41833)
研究(38145)
科学基金(35072)
自然(25399)
(25177)
基金项目(24981)
自然科(24847)
自然科学(24836)
自然科学基金(24466)
社会(24411)
社会科(23129)
社会科学(23122)
(21463)
资助(18453)
教育(18277)
重点(14316)
计划(13882)
编号(13439)
(13228)
(13078)
(12841)
科技(12631)
科研(12560)
创新(12158)
(11856)
大学(10882)
期刊
(30405)
经济(30405)
学报(22142)
(20569)
研究(19191)
科学(17742)
中国(16123)
大学(15783)
学学(15298)
农业(14017)
管理(10362)
(8564)
(7403)
业大(7288)
教育(7028)
农业大学(6166)
技术(6159)
(5692)
业经(5339)
科技(5151)
经济研究(5012)
财经(4950)
林业(4545)
(4273)
(4272)
金融(4272)
商业(4217)
中国农业(4139)
问题(4057)
技术经济(4009)
共检索到113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中一  孙文博  张雅林  
【目的】研究25种斑蝥素类化合物对小菜蛾胃毒活性的构效关系,为开发高效、易得的斑蝥素类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以斑蝥素(Ⅰ)为原料合成了斑蝥酸(Ⅱ),以去甲斑蝥素(Ⅲ)为原料合成了去甲斑蝥酸(Ⅳ)、去甲斑蝥酰亚胺(Ⅴ)、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亚胺类化合物(Ⅵ)和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胺酸类化合物(Ⅶ),其结构通过1 H NMR(核磁共振氢谱)和HRMS(高分辨质谱)表征;分别测定上述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25种化合物中,Ⅰ、Ⅱ的杀虫活性最高,LC50分别为12.37和13.77mg/L;化合物Ⅲ、Ⅳ的LC50分别为140.47和129.35mg/L;Ⅴ在设定的最高质量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志军  张雅林  黄敏  
【目的】明确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选用不同剂量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和不同施药时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观察该药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24h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85.10mg/L。在田间施用剂量为111.11~138.89g/hm2时,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药后7d的防效可达90%以上;进一步用111.11g/hm2 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在小菜蛾不同龄期施药,结果表明,在1龄幼虫盛发期施药药效最好,7d后对小菜蛾的防效可达90.96%。【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钟国华  胡美英  林进添  刘红梅  谢建军  刘金香  
从高效杀虫植物闹羊花 (RhododendronmolleGDon)中分离获得 13个木藜芦烷类化合物 ,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化合物 1(RhodojaponinIII)和 6 (RhodomolleinI)对萝卜蚜无翅成蚜具有较高的忌避活性 ,以 2 0mg/L处理后 2 4h ,忌避率分别为 76 .6 4 %和 6 5 .0 6 % ,化合物 1、4 (RhodomolleinXVI)、6以 5mg/L处理后 ,与CK相比 ,试虫实验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仅为 0 .2 1、0 .31和 0 .2 7;化合物 1、4、8(RhodomolinC)和 10 (RhodomoleinXVIII)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瑞瑞  马燕  马志卿  张雅林  
【目的】明确天然产物斑蝥素的杀虫谱和作用方式。【方法】采用不同生测方法,测定斑蝥素及1.0%斑蝥素乳油对11种害虫的室内毒力,观察了家蝇成虫的中毒症状。【结果】斑蝥素对家蝇成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其48,72h的胃毒LC50分别为781.90,397.23mg/L,无触杀、熏蒸作用,其中胃毒作用较缓慢,处理约18h后才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对玉米象成虫的48h胃毒LC50和触杀LD50分别为373.17mg/L和0.36μg/虫,无熏蒸活性;对大叶黄杨斑蛾4龄幼虫的24,48h触杀LD50分别为0.084,0.049μg/虫;1.0%斑蝥素乳油对烟蚜、菊姬长管蚜、桃粉蚜、萝卜蚜和月季长管蚜5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军良  逯保德  徐鸿林  朱祯  赵美华  梁爱华  
以大白菜纯合系河头早B为试验材料,用携带质粒pBinΩSCK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LBA4404转化其无菌苗子叶,比较了8种酚类化合物对大白菜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丁香酮和邻苯二酚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影响最大;阿魏酸和ρ-羟基苯甲酸的作用次之;芥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香草醛和丁香酸没有明显的作用。复合酚类化合物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一酚类化合物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贝塔  赵巍  刘邻渭  
花青素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水溶性色素,存在于大部分植物的花和果实中。因种类繁多、资源丰富、颜色鲜艳、安全无毒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花青素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明确花青素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功能,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技术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技术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花青素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方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群利  崔琳琳  郭靖  关凤英  王恩思  
海因类化合物是指含有各种取代基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其衍生物可作为合成医药产品、杀虫剂、杀菌消毒剂及感光材料的重要中间体,开发海因类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以3-溴苯乙酸为原料,7-溴-2-四氢萘酮为中间体,采用Ullman反应,Suzuki反应,Bucherer-Begs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海因类化合物,关键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得到确认。将目标化合物灌胃给药后,采用氨水引咳法以超声雾化器喷雾氨水刺激小鼠呼吸道,记录致咳潜伏期和2 min内咳嗽次数,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能减少雾化氨水致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延长咳嗽的潜伏期,对小鼠氨水引发的咳嗽有显著的镇咳作用,为海因类化合物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文博  刘中一  张雅林  
【目的】寻找新的具有高杀虫活性的斑蝥素类化合物,为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去甲斑蝥素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六元环与氧桥部分,用脂肪胺或芳香胺通过酰化反应取代其结构中的酸酐部分,设计合成了20种去甲斑蝥素酰胺类衍生物,采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测定,并采用浸叶法初步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合成的20种化合物中,NC-1、NC-3、NC-4、NC-9、NC-10、NC-13、NC-16、NC-17、NC-18、NC-19、NC-20等11种化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在500mg/L质量浓度下,除NC-3、NC-11、NC-...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瑞红  闫海燕  马志卿  李广泽  张兴  
为了从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果实中获得新的具有杀虫活性的鬼臼毒素类化合物。采用活性示踪法,从砂地柏中分离并鉴定出6种此类化合物: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苦鬼臼毒素、乙酰苦鬼臼毒素、乙酰表鬼臼毒素和脱氧苦鬼臼毒素。分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和浸叶法测定了6种化合物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的拒食活性以及对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 Linnaeus幼虫和3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这6种化合物对3种试虫均有一定的拒食或毒杀活性,其中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的杀虫活性相对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英  韩鲁佳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以及解热和保肝作用外 ,近年来对其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 1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为深化对黄芩既往功效的认识 ,发现新的药理作用 ,综述了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抗病毒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 ,指出以往的研究多针对黄芩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 ,且多为正品黄芩 ,对黄芩的进一步研究应注意到黄芩中含量相对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 ,其潜在的药理作用有待于研究和开发 ,同时还应注重研究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化学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黄芩配合物生物活性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在黄芩黄酮类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房建军  阙国宁  
本文以银杏幼苗茎段为外植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测定了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量,并初步探索了愈伤组织生长与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关系和影响积累的有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幼苗茎段愈伤组织产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2.5mg/LNAA+1mg/LKT+200mg/LLH+30g/L蔗糖;愈伤组织生长周期约30d;为使愈伤组织维持较长时间的生长,要在其生长25~30d时用中等盐分浓度的基本培养基继代培养;光下诱导的愈伤组织中有黄酮类化合物产生;总量最高为1.0mg/gDW;其中槲皮素甙元为17.5μg/gDW,0.5mg/L2,4-D+1mg/LKT,0.5mg/LGA3+1mg/LKT有利于黄酮类化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尽花  高海丽  吴宇雄  叶翠层  孙汉洲  
研究了用渗滤法提取柚籽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结果表明:丙酮为提取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适宜溶剂;脱脂柚籽和未脱脂柚籽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1.51%和1.98%。对原料柚籽脱脂处理可以提高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率、降低浸提溶剂的使用量并提高浸取速率,但将造成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损失,使其得率降低。Lagergren准二级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从脱脂或未脱脂柚籽中浸取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动力学行为。以丙酮为提取溶剂,当流出体积为25BV时,渗滤法从脱脂柚籽和未脱脂柚籽中提取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分别为56.88%(流速4.5BV.h-1)和50.01%(流速3.3BV.h-1),相应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在留  李凤兰  郑永唐  邹坤  张兴杰  汪植  
利用多种分离技术对文冠果种皮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得到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Ⅰ(臭矢菜素B)、Ⅱ(秦皮素)、Ⅲ(秦皮苷),其中化合物Ⅰ为首次从无患子科中分离得到,Ⅱ、Ⅲ为首次从文冠果种皮中分离得到.通过对HIV-1IIIB诱导感染C8166细胞致细胞病变的抑制试验及对HIV-1IIIB感染MT4细胞的保护试验进行抗HIV-1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具有较强的体外抗HIV-1活性,CC50>200μg/mL,EC50为8.61~12.76μg/mL,选择指数(SI)>15.67~23.23;对HIV-1IIIB感染的MT4细胞具有一定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娟英  高峰  陈洁  华寅  彭自然  王静  
研究了5种酚类化合物对发光细菌毒性和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对502海水发光细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2,4-二氯苯酚>对硝基苯酚>邻甲基苯酚>苯酚>对氨基苯酚,对应的EC50值分别为4.95、23.90、42.43、83.65和178.75 mg/L。而对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抑制的大小顺序同发光细菌毒性测定结果不太一致,毒性大小顺序为2,4-二氯苯酚>邻甲基苯酚>对氨基苯酚>苯酚>对硝基苯酚,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37、398、575、794和1 333 mg/L。两种毒性测定方法的EC50结果差异比较大,可能和测定方法的特点有关。但仅仅根据单一的、高灵敏度的发光细菌毒性测...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毕丽君  
为确定香椿嫩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用乙醇溶液浸提 ,结合超声波辅助方法 ,萃取香椿嫩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探讨了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 ,最后用正交法确定了较好的提取工艺 ,并用方差分析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 :在 1 0 0g样品中 ,加 50mL体积分数为 50 %的乙醇水溶液提取剂 ,浸泡 2 4h后 ,超声波辅助萃取 45min ,连续萃取 2次 ,总浸出率可达 96 47%。香椿嫩叶中的叶片黄酮提取率为 7 45% ,叶柄为 5 40 %。乙醇体积分数为显著因素 ,超声波辅助萃取时间对提取率有一定的影响 ,溶剂用量看不出有影响。图 3表 2参 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