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56)
- 2023(3416)
- 2022(2858)
- 2021(2665)
- 2020(2238)
- 2019(4789)
- 2018(4655)
- 2017(9004)
- 2016(5108)
- 2015(5357)
- 2014(5389)
- 2013(5262)
- 2012(5007)
- 2011(4488)
- 2010(4454)
- 2009(4015)
- 2008(3954)
- 2007(3495)
- 2006(2888)
- 2005(2720)
- 学科
- 济(17057)
- 经济(17032)
- 管理(13554)
- 业(12949)
- 企(10495)
- 企业(10495)
- 方法(8575)
- 数学(7451)
- 数学方法(7331)
- 学(6779)
- 财(5590)
- 中国(4518)
- 制(4271)
- 农(4218)
- 务(3832)
- 财务(3820)
- 财务管理(3812)
- 企业财务(3720)
- 银(3621)
- 银行(3605)
- 环境(3533)
- 融(3485)
- 金融(3485)
- 及其(3463)
- 行(3442)
- 业经(3363)
- 技术(3165)
- 体(3062)
- 划(2987)
- 理论(2955)
- 机构
- 大学(72853)
- 学院(71390)
- 研究(28311)
- 济(26487)
- 经济(25830)
- 管理(23959)
- 理学(20963)
- 理学院(20565)
- 管理学(20022)
- 科学(20003)
- 管理学院(19866)
- 中国(19714)
- 农(18051)
- 所(15888)
- 京(15355)
- 研究所(14795)
- 农业(14549)
- 业大(13648)
- 财(13283)
- 中心(12461)
- 江(11109)
- 财经(10733)
- 院(10501)
- 省(10174)
- 经(9872)
- 室(9360)
- 农业大学(9151)
- 北京(9118)
- 范(8924)
- 州(8721)
- 基金
- 项目(52458)
- 科学(40685)
- 基金(39378)
- 家(36845)
- 国家(36593)
- 研究(32930)
- 科学基金(30243)
- 自然(21534)
- 自然科(21095)
- 自然科学(21084)
- 社会(21004)
- 自然科学基金(20709)
- 省(20444)
- 基金项目(20437)
- 社会科(19977)
- 社会科学(19970)
- 划(17718)
- 资助(16574)
- 教育(14976)
- 重点(12334)
- 计划(11650)
- 部(11439)
- 编号(11039)
- 发(10842)
- 科研(10830)
- 创(10781)
- 科技(10413)
- 性(10245)
- 创新(10218)
- 业(9615)
共检索到103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陈德芳 黄小丽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晓华 张海强 安伟
为查明上海市奉贤区某对虾养殖场疑似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FHBX-1,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鉴定,并检测其毒力基因。同时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显示:菌株FHBX-1经生理生化特征测定、16S rRNA和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序列分析,综合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且携带了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相关的毒力基因pirA~(VP)、pirB~(VP),未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主要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rh基因。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菌液浓度为1.0×10~6 CFU/mL浸泡感染试验组,7 d内累计死亡率为80%,患病凡纳滨对虾具有肝胰腺颜色变白、萎缩变小,胃肠变空等症状,从病虾再次分离的优势细菌与原攻毒菌FHBX-1特性相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严重脱落,肝小管崩塌,呈典型的AHPND病理特征。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HBX-1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11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新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5种抗菌药物耐药。本研究可为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药物防控提供基础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苏应兵 邹桂伟 袁科平 郑蓓蓓 艾晓辉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凯彬 石存斌 李新辉 黄志斌 余德光
1999年 8~ 10月广东沿海网箱养殖的眼斑拟石首鱼 (Sciaenopocellatus)流行一种暴发性传染病 ,经抗菌药或杀虫剂处理均无效。为查明病因 ,取病鱼镜检 ,未发现寄生虫 ,也分离不到细菌。电镜观察 ,可见病鱼的脾脏细胞内有截面为六边形、直径约 15 0nm的病毒颗粒 ,且脾、肝、肾都有一定程度的病变 ;用 2对日本所报道的虹彩病毒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在病鱼的脾脏样品中扩增出 2条大小与所报道的虹彩病毒扩增产物吻合的特征带 ,故初步认定虹彩病毒是眼斑拟石首鱼暴发性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韬 魏文燕 刘家星 杨马 杨倩 何晟毓 何琦瑶 谢恒 汪开毓
近期,四川省成都彭州市某虹鳟养殖场暴发流行疾病,导致养殖虹鳟死亡率高达90%。现场采样观察发现患病鱼主要症状为背部发黑,鳔壁、腹膜严重出血,心包积液,空肠、空胃和显著肠炎。同时对病鱼进行细菌学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细菌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病理学观察发现脾脏有典型凝固性坏死,肝脏组织广泛变性、坏死,肠道黏膜下层水肿,肠上皮充血及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脑膜和心外膜水肿。将病鱼的脾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60尾健康虹鳟,注射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计死亡率达85%),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而对照组无异常。取病鱼的脾脏组织研磨过滤后接种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FHM),细胞感染3 d后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针对编码IHNV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显示,患病鱼、人工感染病鱼和病变细胞均为IHNV阳性,扩增序列与IHNV糖蛋白基因同源性为98.2%。对该病毒分离株的G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亚洲分离株聚为一簇,属于JRt基因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淑勤 李新辉 潘厚军 黄志斌
经分级离心提取,电泳分析,发现患暴发性传染病的鳜内脏组织内存在一种分子量约为1.45×107道尔顿的外源性核酸。病原类型及其相关的病症分析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核酸与鱼发病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到病鳜脾脏细胞内有大量截面呈六角形,直径约150nm的球状病毒颗粒,认为这种外源核酸源自病毒,由此确认病毒是鳜暴发性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
关键词:
鳜 暴发性传染病 病原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贺路 左文功 蔡传奇 艾晓辉 何介华
1991年6—9月,从湖北省沙市市及江陵县患暴发性传染病的鲢鱼、鳙鱼、团头鲂、白鲫和鲤鱼体内分离到10多株病原菌;这类细菌能够使多种淡水鱼致病,20℃—28℃时,LD_(50)为10~(4.2)—10~(5.0),能够产生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经鉴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亦是沙市地区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之一。
关键词:
暴发性传染病 嗜水气单胞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利新 卢江文 唐圣成 汪勇 彭涛
为了解鼠药毒鼠灵的主要成分和更好地在临床上诊断、治疗毒鼠灵中毒 ,采用饲喂方法诱发猪毒鼠灵中毒 ,并进行了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结果表明 ,中毒猪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全身阵发性痉挛、震颤和胃肠运动增强 ,血凝时间延长 ,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容量、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均有降低 ,白细胞总数、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血糖均有上升
关键词:
猪 中毒 生理生化指标 病理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晟毓 魏文燕 刘韬 杨倩 谢恒 何琦瑶 汪开毓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崇明 刘英杰 王秀华 李赟
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肾、消化腺和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上述各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上皮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肿大、固缩、破裂,核染色质边缘化或空泡化,受感染细胞崩解、脱落,留下大片均质无结构的空白区域,形成凝固性坏死,结缔组织细胞质中有嗜碱性包涵体样颗粒存在。电镜观察显示,在病灶出现的组织细胞内,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凝集和边缘化、核膜周隙扩张或溶解。细胞器病理变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堂水 汪成竹 陈昌福
报道从湖北省宜都市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清江河内养殖网箱中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和体表分离致病菌的初步鉴定结果。从患病斑点叉尾鮰上共分离19个菌株,经分别采用注射和浸泡法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11个菌株能导致试验鱼80%~100%的死亡。根据对菌株的形态和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11个菌株中的BH-001、BH-005、BH-009和BH-011等4个菌株属于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而BH-002、BH-015、BH-017和BH-019等4个菌株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而BH-004、BH-013和BH-016等3个菌株尚未能...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致病菌 分离 鉴定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晓牧 陶敏慧 韩阳 徐婷婷 樊慧敏 唐庆权 彭开松 刘天龙 田纪景 佘锐萍 朱若林 鲍传和
为探明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_(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江为民 康惠 严朝晖 李国柱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若建
非典型肺炎(SARS)给人口学带来新课题。SARS这类爆发性传染病的扩散速度相当惊人,并且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在疾病爆发过程中如何正确估计与该疾病有关的死亡概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疾病的爆发时期如果能够相对准确的估计出染病者的死亡风险,对政府和民众正确认识疾病的危险程度有积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