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7)
- 2023(6982)
- 2022(6179)
- 2021(5648)
- 2020(5171)
- 2019(12121)
- 2018(11927)
- 2017(23750)
- 2016(13232)
- 2015(14787)
- 2014(15164)
- 2013(15224)
- 2012(14400)
- 2011(13177)
- 2010(13268)
- 2009(12271)
- 2008(12536)
- 2007(11635)
- 2006(9699)
- 2005(8838)
- 学科
- 济(53991)
- 经济(53937)
- 业(34847)
- 管理(34045)
- 方法(28857)
- 企(27555)
- 企业(27555)
- 数学(25875)
- 数学方法(25572)
- 农(14680)
- 学(14666)
- 财(14539)
- 中国(12429)
- 贸(11207)
- 贸易(11207)
- 易(10919)
- 制(10130)
- 业经(9817)
- 农业(9592)
- 地方(9498)
- 务(9433)
- 财务(9413)
- 财务管理(9387)
- 企业财务(8903)
- 银(8530)
- 银行(8493)
- 和(8266)
- 融(8189)
- 金融(8186)
- 理论(8048)
- 机构
- 大学(198449)
- 学院(195803)
- 济(77961)
- 经济(76254)
- 管理(70874)
- 研究(69601)
- 理学(61459)
- 理学院(60694)
- 管理学(59273)
- 管理学院(58904)
- 中国(50917)
- 科学(46460)
- 农(42031)
- 京(42000)
- 所(38127)
- 财(35825)
- 研究所(35097)
- 业大(34371)
- 农业(33679)
- 中心(31605)
- 江(29869)
- 财经(28973)
- 经(26282)
- 北京(26260)
- 范(25354)
- 师范(25013)
- 院(24699)
- 经济学(24592)
- 州(23509)
- 经济学院(22398)
- 基金
- 项目(131470)
- 科学(101226)
- 基金(94859)
- 研究(89651)
- 家(85233)
- 国家(84582)
- 科学基金(70108)
- 社会(54919)
- 社会科(52030)
- 社会科学(52011)
- 省(51601)
- 基金项目(50146)
- 自然(47721)
- 自然科(46619)
- 自然科学(46598)
- 自然科学基金(45784)
- 划(44127)
- 教育(41936)
- 资助(40286)
- 编号(35230)
- 重点(30467)
- 部(29295)
- 成果(29174)
- 发(27723)
- 创(26600)
- 科研(26458)
- 计划(26333)
- 创新(24993)
- 课题(24869)
- 教育部(24242)
共检索到281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杨平 姚国兴 陈爱华 张志伟
为探讨日本文蛤与中国文蛤属2种贝类的形态差异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结合传统分类方法,获得日本文蛤和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8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1)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在8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5~8个显著差异(P<0.05);(2)聚类分析表明,6个文蛤地理种群距离相近,且呈现南北分别聚为一类,而日本文蛤与长乐丽文蛤相近;(3)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8%、18.61%、16.89%,累积贡献率为70.38%,三维主成分散布图进一步表明日本...
关键词:
文蛤 丽文蛤 多变量形态度量 物种有效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志东 陈爱华 吴杨平 张雨 陈素华 曹奕 曹广勇 田镇
为揭示文蛤属贝类线粒体基因组CDS序列密码子偏好性,采用CodonW、Excel 2007、SPSS 16.0和MEGA 5.0等软件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斧文蛤(M.lamarckii)、丽文蛤(M.lusoria)、短文蛤(M.petechialis)以及皱肋文蛤(M.lyrata)5种文蛤属贝类,并以青蛤(Cyclina sinensis)为参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蛤属贝类线粒体基因组偏爱使用U结尾的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的是UCU,其次是ACU,而对C结尾的密码子使用频率最低。5种文蛤属贝类密码子的偏好性反映出了彼此的亲缘关系,即文蛤与短文蛤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丽文蛤,与皱肋文蛤和斧文蛤的关系较远,与青蛤关系最远。
关键词:
文蛤属 线粒体CDS序列 密码子 偏好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爱华 吴杨平 姚国兴 张志伟 吴建平
对丽文蛤和文蛤的可量性状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形态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在10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7~8个显著差异(P<0.05)。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9.51%~98.75%,P2为76.67%~...
关键词:
丽文蛤 文蛤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杨平 陈爱华 姚国兴 沈和定
随机抽取中国沿海文蛤292个,分别测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韧带长(X4)、楯面长(X5)、楯面宽(X6)、小月面长(X7)、前端到腹缘(X8)、后端到腹缘(X9)及活体重(Y)等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贝壳各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壳长、壳宽、壳高、韧带长、楯面长、楯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后端到腹缘与活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小月面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迎辉 姚定余 林志华 姚韩韩 陆荣茂
以文蛤如东群体(RD)和北海群体(BH)为对照群,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苍南文蛤(CN)和北海白壳文蛤(BW)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苍南文蛤和斧文蛤的碱基组成非常相似,通过文蛤属贝类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和分子系统聚类分析发现,苍南文蛤CN1、CN2与斧文蛤的同源性分别达到100.0%、99.2%,在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2个苍南文蛤也与斧文蛤单独聚为一支,据此将苍南文蛤确定为斧文蛤,此结果将斧文蛤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沿海,修正了现有文献中记载的仅在我国南海诸省分布的说法;而白壳文蛤与其它6种文蛤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都不高(79.6%~85.3%),在系统进化树上单...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嘉丽 王庆恒 邓岳文 杜晓东
从湛江东海岛斧文蛤野生群体随机取200个2龄个体,测量壳长(SL)、壳宽(SW)、壳高(SH)、韧带长(Li L)、小月面长(Lu L)和体质量(W)6个性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壳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依变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壳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壳长、壳宽、壳高、韧带长与体质量极显著相关(P0.05)。壳长、壳宽、壳高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壳长对体质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最重要因素。采用逐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饶涛 张勇 杜霞 张洋 贾睿 陶妍 何培民
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acid,OA)和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的检测方法。样品经80%甲醇提取后,经正己烷脱脂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分离,以50%(体积分数)乙腈水(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电喷雾电离,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OA和DTX1在25~4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OA和DTX1最低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5μg/k...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汉良 彭永兴 王芳 孟学平 阎斌伦 董志国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以期获得这一序列的基本特征,评估其种间变异程度,探讨这一序列在种类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等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江户布目蛤、薄片镜蛤、紫石房蛤和菲律宾蛤仔18S rRNA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9...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郑培 陈爱华 沈和定 张志伟 姚国兴 吴杨平 张雨 王成暖 周娜
利用9对SSR引物和6条ISSR引物对江苏省文蛤良种场保存的红、黄两种壳色文蛤选育亲本(分别以PR和PY表示)及其子一代(红壳色文蛤亲本的后代产生壳色分离分别为红壳色子一代RF1R、黄壳色子一代RF1Y,黄壳色文蛤亲本的后代全部为黄壳色YF1)进行遗传多样性监测。9对微卫星引物在文蛤5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643 0~0.704 9之间,表观杂合度(Na)在0.745 5~0.794 6之间,期望杂合度(Ne)为0.717 5~0.752 0。6条ISSR引物在5个文蛤群体中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1%~97.37%,Shannon多样性指数(I)PR最高为0.503 3,RF1...
关键词:
文蛤 选育 SSR ISSR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齐晓艳 董迎辉 姚韩韩 周小龙 林志华
为开展文蛤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及其在斧文蛤和帘文蛤中的通用性研究,实验从磁珠富集法构建的基因组文库和EST文库中开发了30个文蛤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包括8个G-SSR和22个EST-SSR多态性位点。共获得14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67;多态性信息含量、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72~0.744、0.040~0.720、0.187~0.793;G-SSRs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都较EST-SSRs高;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发现,24个位点偏离了平衡状态;利用BLASTx对含多态性SSR位点的EST进行功能注释,11个位点...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赫崇波 丛林林 葛陇利 刘卫东 周遵春 高祥刚
应用AFLP标记技术对辽宁和山东沿海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7对AFLP引物组合对5个群体(3个野生群体,2个养殖群体)15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得到364个的位点。5个群体内的多态位点比例为84.3945%~87.6465%,总多态位点比例为99.6300%。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01~0.2634;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617~0.4248,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394~0.1609,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2592~0.5360。辽宁大洼野生群体和山东河口野生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Sh...
关键词:
文蛤 AFLP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柏育材 黄士林 陈玉生 赵永超 许呈林 唐峰华 王云龙 沈新强 蒋玫
底质是底栖贝类完成生活史的主要生境,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双壳贝类,为了进一步了解文蛤的生态行为学,揭示文蛤对不同类型底质的选择及其潜沙能力,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大[(4.90±0.18)cm]、中[(2.72±0.12)cm]、小[(1.13±0.13)cm]3种规格的文蛤对4种底质类型(纯沙质底、3/4沙+1/4泥、1/2沙+1/2泥、1/4沙+3/4泥)的选择性并量化了其潜沙能力。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文蛤死亡,说明3种规格的文蛤在各个底质组合
关键词:
文蛤 底质选择 潜沙能力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超 陈爱华 曹奕 吴杨平 张雨 姚国兴 蔡永祥
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三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雨 陈爱华 姚国兴 吴杨平 曹奕
2014年7月分别以江苏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原种、子一代中的红壳色文蛤和普通壳色文蛤为亲本建立子一代红壳色文蛤群繁选育系RF1、子二代红壳色群繁选育系RRF2和对照组CG(control group)。对各群繁选育系的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及壳长生长进行测定,并对各群繁选育系壳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群繁选育系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日生长率RRF2>RF1>CG,RRF2、RF1壳长显著大于CG(PRF1>CG,壳长RRF2>RF1>CG(P<0.0...
关键词:
文蛤 早期生长 红壳色 纯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彪 赵庆 刘寒苗 刘志鸿 孙秀俊 孙超 周丽青 杨爱国
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ank数据库随机下载的帘蛤目COI、16S r RNA、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序列,通过传统距离法和单系聚类法结合分析,比较了上述DNA条形码基因在鉴定物种及系统发育进化中的鉴定效率,并以本实验室已获得的部分贝类DNA序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10倍法则"和"2%"阈值标准,本研究中COI能够鉴定57.1%物种,16S r RNA能够鉴定60.9%,18S r RNA鉴定16.7%,而28S r RNA无法有效鉴定;多数种COI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而18S r RNA和28S r RNA序列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距离存在显著重叠,没有明显"条形码间隙";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I基因序列,87.9%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以16S r RNA序列,65.6%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未聚成单系的个体则形成姐妹系,未出现不同种聚为单系现象,能够呈现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的系统发生关系;但18S r RNA和28S r RNA呈现的聚类关系相对混乱。相对而言,在鉴定帘蛤目物种时,COI和16S r RNA都能够作为条形码基因,且COI有效性更高,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由于种内变异较大,不适于作为条码基因。研究结果为科学选用DNA条形码基因进行帘蛤目贝类的鉴定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帘蛤目 比较分析 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