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1)
- 2023(12013)
- 2022(9887)
- 2021(8597)
- 2020(6664)
- 2019(15087)
- 2018(14498)
- 2017(26962)
- 2016(14949)
- 2015(15925)
- 2014(15741)
- 2013(15600)
- 2012(14647)
- 2011(13374)
- 2010(13389)
- 2009(11858)
- 2008(11462)
- 2007(10039)
- 2006(9062)
- 2005(8220)
- 学科
- 济(67722)
- 经济(67657)
- 管理(43156)
- 业(38312)
- 企(27583)
- 企业(27583)
- 中国(24316)
- 地方(21998)
- 方法(21432)
- 农(19506)
- 数学(18834)
- 数学方法(18700)
- 环境(18368)
- 业经(15355)
- 学(14484)
- 农业(13893)
- 财(13214)
- 贸(12831)
- 贸易(12820)
- 发(12717)
- 易(12350)
- 地方经济(11656)
- 融(10834)
- 金融(10834)
- 银(10775)
- 银行(10732)
- 技术(10606)
- 划(10431)
- 行(10406)
- 制(10222)
- 机构
- 学院(211694)
- 大学(209092)
- 济(88773)
- 经济(86948)
- 研究(80028)
- 管理(78550)
- 理学(67510)
- 理学院(66632)
- 管理学(65562)
- 管理学院(65187)
- 中国(58347)
- 科学(51031)
- 京(45769)
- 农(44223)
- 所(41054)
- 研究所(37542)
- 财(37265)
- 业大(36361)
- 中心(35627)
- 农业(34883)
- 江(32338)
- 财经(29585)
- 院(29507)
- 范(28904)
- 北京(28796)
- 师范(28492)
- 经(26881)
- 经济学(26783)
- 州(25942)
- 省(25776)
- 基金
- 项目(147599)
- 科学(116371)
- 基金(106823)
- 研究(102352)
- 家(96065)
- 国家(95252)
- 科学基金(80900)
- 社会(67532)
- 社会科(64246)
- 社会科学(64231)
- 省(59452)
- 基金项目(57434)
- 自然(53034)
- 自然科(51816)
- 自然科学(51803)
- 自然科学基金(50821)
- 划(50307)
- 教育(45007)
- 资助(41516)
- 编号(38568)
- 发(38273)
- 重点(33995)
- 创(30925)
- 部(30924)
- 发展(29989)
- 展(29510)
- 创新(29071)
- 成果(28986)
- 计划(28844)
- 国家社会(28444)
共检索到320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帅龙 孙培蕾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25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纳入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因素后,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文明城市评选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达到减污降碳的效果。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蔡海静 王雪青 谢乔昕
本文利用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考察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显著促进获评城市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该影响作用主要体现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中,在绿色发明专利方面则不明显;与其他企业相比,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重污染行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地处普通城市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这一结论有助于从城市文明视角拓展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动因,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视角为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经济后果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绿色创新 文明城市评选 环境规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庆
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综合影响、作用机制与结构性差异。研究表明,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生产力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的传导作用来实现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能、东部农民工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从长期来看,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眉
伴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时代的来临,以“搭建绿色可持续性产业体系”为目标,低碳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共同促进产业革命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担负起加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担,而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终将引起工业应用的颠覆性转变。现如今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明确,处在高碳发展水准的资源型城市和相关企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低碳的巨大压力。因此,在“双碳”目标管束下,探寻搭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易成栋 张申鑫 陈敬安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品质和文明水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我国248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分析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房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对城市房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在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后会拥有更高的房价。机制分析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通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集聚以及提高土地价格,进而正向影响城市房价。异质性分析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对房价的影响具有区域、人口规模以及城市等级等方面的异质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对房价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以及高发展等级城市中更为明显。
关键词:
全国文明城市 房价 多时点双重差分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赵军 李艳姗 朱为利
本文基于我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二者关联效应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以数字金融为门槛搭建面板门槛模型,探究绿色创新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二者及关联效应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影响及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交乘项在样本期内均显著促进了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第二,不同数字金融水平下绿色创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起到正向非线性促进作用;第三,长期内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二者关联效应均会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推动效应逐渐放缓;第四,异质性分析下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相融合,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赋予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第二,要推动绿色创新政策体制建设,优化绿色创新引领机制,促进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效应释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培蕾
选取2007—2020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同时剔除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和低碳城市等政策因素后,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驱动效应在低经济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和非城市群中的城市更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培蕾
选取2007—2020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同时剔除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和低碳城市等政策因素后,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驱动效应在低经济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和非城市群中的城市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小婷 李敏
文章选取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赋能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继而促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在中部地区和绿色金融发达地区更为明显。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伴随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跨过不同门槛值,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炳军 曹斌 周方
构建创新生态共生系统对转型背景下实现“双碳”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框架,测度了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以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产生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呈现“显著抑制—显著促进”的演变过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及污染程度低的地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研究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化趋势、地区差异及来源,使用变异系数法等方法检验其σ收敛与β收敛特征。研究显示,2010—2020年我国整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四个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呈现显著非均衡特征和渐进式演化形态,空间集聚性显著;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地区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偏离平均水平幅度并未随时间推移有所降低;在控制其他因素前提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收敛为同等水平;在考虑多因素差异化条件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地区增速明显超过较高地区。鉴于此,我国应激活各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优化相关政策体系,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行全面集约战略,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期为制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转型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来红
<正>核心提示本文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浙江省嘉善片区为例,从总体思路、实施路径两个层面,探索“三生”统筹与“四位一体”的新型生态绿色低碳国土空间格局,推动江南水乡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全国县域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生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庄贵阳
不同的文明范式特征借由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理念、科技功能、价值观念、运行方式等表现出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提出,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发展转型。本文比较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两种发展范式特征的不同,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学内涵,论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以城市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作用,推动全社会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化转型。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发展范式 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成刚
本文选取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区)的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省(市、区)的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持续增大,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绿色金融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在产业结构升级约束下,存在单门槛非线性影响;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中国应该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加绿色工艺生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