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9)
- 2023(9203)
- 2022(7931)
- 2021(7077)
- 2020(6273)
- 2019(14736)
- 2018(14248)
- 2017(28050)
- 2016(14960)
- 2015(16962)
- 2014(17127)
- 2013(17413)
- 2012(16473)
- 2011(14954)
- 2010(15042)
- 2009(14039)
- 2008(14253)
- 2007(12798)
- 2006(10880)
- 2005(9496)
- 学科
- 济(73093)
- 经济(73015)
- 管理(44045)
- 业(41614)
- 方法(38017)
- 数学(34887)
- 数学方法(34664)
- 企(32003)
- 企业(32003)
- 中国(19268)
- 财(18541)
- 农(18343)
- 地方(16159)
- 学(12964)
- 贸(12789)
- 贸易(12789)
- 农业(12555)
- 业经(12543)
- 易(12315)
- 务(11701)
- 财务(11681)
- 财务管理(11647)
- 环境(11560)
- 制(11132)
- 企业财务(11129)
- 融(9647)
- 金融(9645)
- 和(9581)
- 银(9276)
- 银行(9255)
- 机构
- 大学(228291)
- 学院(225366)
- 济(96943)
- 经济(94896)
- 管理(88497)
- 理学(76915)
- 理学院(76012)
- 管理学(74789)
- 管理学院(74354)
- 研究(73652)
- 中国(55253)
- 京(47760)
- 科学(44756)
- 财(44670)
- 农(37248)
- 财经(36519)
- 所(36346)
- 中心(35930)
- 业大(33614)
- 江(33351)
- 经(33322)
- 研究所(32949)
- 经济学(31688)
- 北京(29798)
- 农业(29427)
- 经济学院(29170)
- 范(29064)
- 师范(28678)
- 财经大学(27377)
- 院(26622)
- 基金
- 项目(154327)
- 科学(122115)
- 基金(114405)
- 研究(109517)
- 家(99315)
- 国家(98543)
- 科学基金(85522)
- 社会(71742)
- 社会科(68217)
- 社会科学(68195)
- 基金项目(61582)
- 省(58612)
- 自然(55959)
- 自然科(54562)
- 自然科学(54542)
- 自然科学基金(53597)
- 教育(51232)
- 划(50029)
- 资助(47101)
- 编号(42340)
- 部(35500)
- 重点(34602)
- 成果(33442)
- 发(32590)
- 创(31171)
- 教育部(30756)
- 国家社会(30344)
- 大学(29962)
- 科研(29932)
- 课题(29500)
共检索到320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锋 李博峰 卢洪友
当选"文明城市"能否为城市发展或居民福利带来实惠?基于此,将当选全国文明城市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DID方法和地级市数据,选取经济增长、就业和房价三个重要的民生指标,识别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民生改善效应。结果显示:"当选文明城市"对商品房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但对经济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创建"文明城市"虽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但"文明城市"并没有成为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吸引经济资源流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金字招牌"。未来应以改善政府治理、市场秩序、诚信制度、法治建设等"软件设施"为目标,完善"文明城市"评选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创城"为契机,增进居民福利水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欣 李福平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我国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高铁开通对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异质性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对自选问题进行缓解处理后仍然成立;高铁开通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三线城市较明显,而四线与五线城市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即使是四线城市与五线城市,高铁开通对两类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传导机制方面,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人口集聚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影响,技术创新在全样本与三线城市均存在传导效应,而人口集聚仅在三线城市存在传导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洞见。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超凡 王泽 关成华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和企业投资、推动金融发展以及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并带动所在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同时,试点政策对替代能源和节能发明专利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对于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城市、第二产业集聚度较低城市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大城市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更显著。从空间维度来看,试点政策和绿色创新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大呈现衰退趋势。为进一步激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创新实践,应从加快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策略、重视产出端的绿色创新激励、加强区域绿色创新合作等方面入手,更好实现城市"创新"与"绿色"的有效协调和深度融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柴国俊 张琨 崔学刚
本科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为全面提高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审核评估。如何评价教育部审核评估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保障程度与作用效果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教育部审核评估与其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样,其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着维度多元、因素众多、难以量化、取数困难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审核评估效果的及时反馈与总结以及相关政策的改进与制定。本文借助2016年教育部对H高校进行审核评估这一自然实验,用本科在校生成绩衡量教育质量,手工收集了评估前后的师生调查数据来检验教育部审核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审核评估总体提升了本科教育质量,在控制教师信息后提升幅度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得出,教育部审核评估是通过改善学生管理水平、教师教学质量等因素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本研究为科学评价教育部审核评估效果提供了稳健证据,有助于教育部增强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教育部审核评估 教育质量 自然实验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韩瑞栋
本文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实践出发,利用城市非平衡面板数据和小微企业数据,估计城商行设立对地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商行设立有助于促进地方就业规模扩张,对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影响存在差异;城商行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改善信贷资源配置状况以及服务于小微企业等渠道引致就业需求增加,并对第二产业内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结构产生异质性影响;此外,基于小微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商行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能力和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立勇 许明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个体水平数据为样本,从家庭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两个角度,借助DID方法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且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稳健性,本文将基准DID模型扩展到连续型DID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借助分位数DID方法揭示精准扶贫政策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居民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明显提高了家庭人均纯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且随着时间推移,扶贫效果具有持续性;从贫困发生率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贫困发生率地区均存在显著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是有效的,相比而言,贫困发生率越严重的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越大;从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精准扶贫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减贫效应呈倒U型变化,即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中的中间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最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逯进 赵亚楠 苏妍
"文明城市"评选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导向,以此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污染治理是其设立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2003-2016年全国22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全面考察了"文明城市"评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首先,"文明城市"评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在考虑了"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后,虽然"文明城市"评选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减污效果依然十分显著;其次,机制分析表明,"文明城市"评选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改善了环境污染;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文明城市"评选对环境污染的改善因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评选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实证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提供了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臧传琴 孙鹏
利用2007—2016年204个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方法对低碳城市试点的绿色发展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绿色发展,试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约1.9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地方绿色发展,但异质性较为明显:相对于非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有限;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效应较为理想,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并未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环境目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洪辉 平帆 章琳一
内部人寻租一直以来是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重点,如何有效抑制内部人寻租行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内部人交易度量内部人寻租,分析了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融券规模越大,内部人寻租越少。(2)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当中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将内部人交易分方向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卖出方向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路径,发现"竞争效应"和"信息效应"是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两条重要路径。本文考虑了竞争性解释——分析师关注的作用,发现分析师关注并不能影响本文结论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反面事实推断、倾向得分匹配、反向因果检验等方法,确保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内部人寻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内部人寻租行为的控制;扩充了有关融券制度的文献,为卖空制度的推行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乔长涛 赵颖
通过使用1999-2012年中国地级市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本文就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就业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以及潜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这种就业挤出效应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真实存在的,全国层面上静态挤出效应介于-0.03~-0.035之间,动态分析则显示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发展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连;(2)导致这种就业挤出效应的潜在机理,在于公共部门中劳动者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私营部门中的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劳动力供给变化时通常是就业弹性较低部门挤出就业弹性较高部门的就业;(3)挤出效应既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市场繁荣时市场发展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萧条时社会就业的稳定性,应结合两部门的不同属性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辩证看待。适度挤出效应的存在对完善市场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益处,我们既要积极加快公共部门就业改革,促进市场化程度深入发展,又要避免过犹不及所可能导致的经济波动使社会就业秩序出现紊乱。
关键词:
公共部门 私营部门 挤出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乔长涛 赵颖
通过使用1999-2012年中国地级市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本文就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就业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以及潜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这种就业挤出效应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真实存在的,全国层面上静态挤出效应介于-0.03-0.035之间,动态分析则显示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发展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连;(2)导致这种就业挤出效应的潜在机理,在于公共部门中劳动者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私营部门中的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劳动力供给变化时通常是就业弹性较低部门挤出就业弹性较高部门的
关键词:
公共部门 私营部门 挤出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卫劭华
城市竞争力是区域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聚焦城市竞争力评价,对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科学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捕捉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4个维度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体系内24项变量指标进行因子提取与旋转,并对相关公因子进行测算,最后对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湖北省内12个地级市各层指标之间呈现显著的城际差异,武汉、襄阳与宜昌等城市虹吸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的虹吸效应最为明显。生态环境层面与其余层面的测算结果排序呈倒置样态,在空间分布上,省内北部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普遍优于南部城市。在未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才是更为适宜的现代城市群治理模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兵 董安然 段玉婉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难题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的题中之义。对此,本文构建一个委托-代理框架,揭示碳达峰目标引领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2006~2019年低碳试点城市的五年规划等文件,手工搜集碳达峰目标设立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碳达峰目标对低碳转型的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达峰目标设立可以显著促进低碳转型。经过安慰剂、异质性处理偏误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碳达峰目标对低碳转型的促进效应因城市资源禀赋、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是否面临换届而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碳达峰目标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增加绿色环保投资进而推动城市低碳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以强时间约束形式设定碳达峰目标,采取弱时间约束形式的碳达峰目标更有利于发挥其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引领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何凌云 马青山 张元梦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智慧城市试点对引进FDI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促进了FDI的引进,且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智慧城市对吸引FDI的促进作用在试点设立1年后开始显现,并呈逐年提升的趋势;在大中城市和东中部地区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对FDI的引进具有促进效应,而在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该效应却不显著;智慧城市对FDI的影响不因城市等级而存在异质性;智慧城市试点主要通过营商环境改善机制和技术创新驱动机制促进城市FDI的引进。本研究从城市发展模式革新视角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毛文峰 陆军
利用2009—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蔓延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规模城市、人口收缩型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越明显。推进紧凑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秉承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未来提升城市创新质量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创新质量 空间形态 收缩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