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3)
- 2023(5037)
- 2022(4208)
- 2021(3755)
- 2020(2840)
- 2019(6291)
- 2018(5880)
- 2017(11100)
- 2016(5710)
- 2015(5841)
- 2014(5821)
- 2013(5729)
- 2012(5274)
- 2011(5129)
- 2010(5353)
- 2009(5211)
- 2008(4884)
- 2007(4540)
- 2006(4349)
- 2005(3445)
- 学科
- 济(26213)
- 经济(26199)
- 农(20909)
- 业(15136)
- 农业(14231)
- 管理(13371)
- 环境(10186)
- 业经(9089)
- 方法(8414)
- 地方(8023)
- 发(7354)
- 企(6857)
- 企业(6857)
- 农业经济(6634)
- 中国(6274)
- 数学(6206)
- 数学方法(6149)
- 学(5964)
- 发展(5706)
- 展(5703)
- 划(5513)
- 土地(4890)
- 资源(4691)
- 规划(4681)
- 制(4601)
- 环境规划(4528)
- 村(4520)
- 农村(4498)
- 建设(4291)
- 工作(3935)
- 机构
- 学院(89946)
- 大学(85450)
- 管理(32914)
- 济(32191)
- 经济(31216)
- 研究(30777)
- 理学(28343)
- 理学院(27900)
- 管理学(27381)
- 管理学院(27221)
- 中国(22901)
- 科学(20874)
- 农(20423)
- 京(18687)
- 范(15926)
- 师范(15831)
- 所(14828)
- 中心(14757)
- 农业(14751)
- 业大(14721)
- 江(13783)
- 研究所(13672)
- 财(13556)
- 师范大学(12782)
- 州(11688)
- 北京(11314)
- 院(11185)
- 财经(11105)
- 游(10650)
- 省(10588)
- 基金
- 项目(63378)
- 科学(50783)
- 基金(46784)
- 研究(45547)
- 家(41058)
- 国家(40683)
- 科学基金(35404)
- 社会(31559)
- 社会科(29774)
- 社会科学(29765)
- 基金项目(26338)
- 省(26323)
- 自然(22278)
- 自然科(21681)
- 自然科学(21676)
- 自然科学基金(21237)
- 划(21059)
- 教育(18545)
- 编号(18175)
- 资助(17591)
- 发(15366)
- 重点(13855)
- 国家社会(13486)
- 成果(13247)
- 部(12702)
- 创(12522)
- 农(12387)
- 发展(12363)
- 课题(12288)
- 展(12190)
共检索到127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降向端 吴珊珊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季文瑞 段德罡
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遗产和现实人居环境双重属性,以价值保护为导向的村落发展,往往忽视多元的现代化发展诉求,使村落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难以权衡。为进一步提高村落更新的科学性和有序性,立足有机更新的科学内涵并延伸其理论脉络,提出以空间更新敏感度作为表征空间发生更新活动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值,构建包含保护价值度、更新需求度、更新困难度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敏感度评价体系,凝练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线性加权法等方法开展评价的思路步骤和技术框架,并结合典型村落展开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相对科学地量化评估各类空间的更新可能性,具有可操作性、广泛适用性和支撑“更新前决策部署”“决策后有序实施”的合理性,为传统村落合理的更新安排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宾津佑
传统村落是体现农耕文明、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总体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在空间上呈倒"T"型多核心凝聚式分布,即形成了以梅州―潮汕揭地区、广佛地区、清远瑶族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湛江雷州地区为主的四大核心集聚区域;2)从四大地理区域看,广东省传统村落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粤北山区>珠三角>东翼>西翼地区;3)从市域层面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梅州市、清远市、佛山市三市,约占总数的50%;4)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是自然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等多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山水格局奠定了传统村落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延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政策因素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存续起着重要的外在调控和导向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亮 孟晓丽
中国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建筑、民俗民风和较原始的民居空间形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尤为重要,除了微观层面的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格网是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百度影像地图提取村落坐标,并截取遥感影像作为村落点数据的判断补充,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格网的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555个)数据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落在一级格网Ⅰ18、Ⅰ19就分别有586、781个村落,占三批传统村落总数的96.6%。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格网的村落分布离散性进行分析,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构更加系统和清晰有序,为合理构建其数据库提供了框架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周珺 熊杰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2)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3)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5)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6)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遗产保护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畅 李立敏 田起军
[目的]以484个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识别,以期对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振兴传统村落起到重要作用。[方法]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SPSS,分析其空间密度、空间关联性、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影响因素与其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异质性。[结果]研究得出:(1)陕西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18.582,不平衡指数S为0.688,表明传统村落在107个市(区)县中分布较集中,但具有不均衡性;(2)具体表现为“东部聚集,向中、西部圈层扩散”,主要集中在汉滨、绥德、米脂、合阳、旬阳等区县;(3)陕北东部无定河流域、关中东部渭河流域、陕南中部汉江流域为高密度的三大核心区,泾河、嘉陵江为两个次级分布核心区;(4)传统村落的莫兰指数为0.63,Z值为5.2,空间正相关性显著;(5)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分布具有低海拔、小坡度、近河流、欠发达、远交通、低人密的空间指向性。[结论]自然环境因素(高程、坡度、河流)是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成的源动力,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人口)是陕西省传统村落构成和演变的制约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银春 谢静 梁越
研究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政策制定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片区作为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传统村落保存面积较大、保护完整,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以武陵山片区的73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为凝聚型;空间分布呈"核心多、边缘少"的格局。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极具不均衡性。3)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山地、近河流地区,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受经济、交通与民族文化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区域传统村落合理开发的建议,以期为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武陵山片区 分布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卉洁 苗红 李爽 王云
以西北地区31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值、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最邻近指数R=0.364,符合凝聚分布模式。(2)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全局莫兰指数为0.878,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在冷点区和次冷点区。(3)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三个分布区:青海省与甘肃省的交界处,陕西省北部,陕西省东部。(4)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形成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最后,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静芬 胡娟 唐荣 崔家兴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使用实地调研数据和空间坐标数据度量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提出传统村落簇团(若干簇团的聚集成为簇群)的概念及识别方法.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地脉、人脉、文脉社会关联,集聚分布在孝感、武汉、黄冈的北部以及咸宁东部、黄石南部;2)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研究识别出7个簇团、2个簇群;3)根据网络密度,研究将传统村落簇团分为高协同性、中协同性、低协同性三类,并提出分类发展的建议.研究对于识别传统村落簇团与簇群、划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社会关联 簇团 簇群 连片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余雯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关键词:
区域视角 传统村落 风貌组群 空间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若凡 钱云
随着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千村一面"的问题日益严重,以游客需求为主导的建设使得村民和游客有关空间利用的冲突加剧。本文基于集体记忆理论和城市意象理论,对比分析北京市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四个传统村落中村民和游客的空间集体记忆,探讨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村民与游客的矛盾空间,认为旅游经营的相关因素如经营年限、经营模式、旅游核心区面积等是村民与游客矛盾空间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试提出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 传统村落 集体记忆 村民 游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