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17)
- 2023(19692)
- 2022(16541)
- 2021(15003)
- 2020(12474)
- 2019(27865)
- 2018(27475)
- 2017(51514)
- 2016(28084)
- 2015(31334)
- 2014(30959)
- 2013(30075)
- 2012(27719)
- 2011(25162)
- 2010(25533)
- 2009(23839)
- 2008(22556)
- 2007(20372)
- 2006(18371)
- 2005(16745)
- 学科
- 济(114106)
- 经济(113962)
- 管理(75815)
- 业(72648)
- 企(57193)
- 企业(57193)
- 方法(39936)
- 中国(38953)
- 农(36086)
- 数学(33523)
- 地方(33183)
- 数学方法(33149)
- 财(29709)
- 融(29184)
- 金融(29176)
- 业经(28946)
- 银(28143)
- 银行(28099)
- 制(27481)
- 行(27214)
- 农业(24044)
- 贸(23833)
- 贸易(23814)
- 易(23094)
- 学(22371)
- 环境(19014)
- 体(18880)
- 理论(18812)
- 发(17809)
- 技术(17361)
- 机构
- 学院(387658)
- 大学(381910)
- 济(157050)
- 经济(153468)
- 管理(139908)
- 研究(136955)
- 理学(118400)
- 理学院(116944)
- 管理学(114821)
- 管理学院(114106)
- 中国(108178)
- 科学(83243)
- 京(82436)
- 财(75927)
- 所(69222)
- 农(67844)
- 中心(63840)
- 研究所(62337)
- 江(62261)
- 财经(58315)
- 业大(56606)
- 范(54506)
- 师范(53922)
- 农业(52590)
- 经(52551)
- 北京(52013)
- 州(51006)
- 院(50238)
- 经济学(48765)
- 省(44583)
- 基金
- 项目(256814)
- 科学(201733)
- 研究(190772)
- 基金(183171)
- 家(159561)
- 国家(158163)
- 科学基金(135118)
- 社会(121678)
- 社会科(115373)
- 社会科学(115346)
- 省(103935)
- 基金项目(97006)
- 教育(87074)
- 划(85883)
- 自然(84242)
- 自然科(82241)
- 自然科学(82219)
- 自然科学基金(80726)
- 编号(78095)
- 资助(73718)
- 成果(63455)
- 发(60456)
- 重点(58557)
- 课题(56016)
- 部(55165)
- 创(53972)
- 国家社会(50597)
- 创新(50423)
- 制(49545)
- 发展(48627)
共检索到610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丽梅 张俊丽 周韬
城市及其周边乡镇是城乡体育旅游耦合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和城乡融合区域在空间上相近、产业上关联、要素上互补。城乡融合区域是城乡“要素—产业”耦合发展的关键区域。兰州市河口古镇是典型的城乡融合区域,在城乡体育旅游耦合发展中产生了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生态价值增值效应和共同富裕效应。基于此,建议在城市外围及城乡结合部打造特色小镇,使其发挥产业综合体作用,搭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中枢,推动城乡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赋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城乡融合 空间效应 河口古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丽梅
乡村振兴与现代城市发展是新时代的两大主题,体育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且独特作用。体育元素主要体现在体育设施、器具和符号及其集合,其本身具有商业价值。在消费升级、需求层次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体育元素、体育产业和体育空间在城乡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日益凸显。城乡禀赋差异在体育元素微观层面、体育产业中观层面和体育空间宏观层面进行多层交互整合形成城乡交融区域。体育元素的城乡流动和价值重组,形成城乡体育"元素—产业—空间"耦合发展的新型空间格局。洛阳市城乡互动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体育元素布局应以空间为载体,以产业为主导,以价值链为核心,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紧凑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助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西君 吴殿廷
以"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足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机理模型,并确立了"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和空间互动两种基本模式。结果表明,"微度假"旅游以自然文化资源嬗变、休闲度假价值创造、线上线下技术结合、组团社群结构演变、品牌管理制度变迁等五大功能联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进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营造低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互动。
关键词:
“微度假”旅游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鑫龙 张学斌 陈贤斐 李巍
受到建设同质化、旅游投资中断、人口外流等冲击,部分传统村落变成了景观模式化和景观破碎共存的空间。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河口古镇作为案例地,将DFRI碱基理论与景观基因诱变模型作为研究基础,从景观基因测序入手进行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探索自2014年古镇项目建设以来当地景观基因变异的诱发机制。研究显示:(1)资本投入、精英群体行为和观念变化均能激活景观基因中的响应碱基,促使碱基序列发生改变;(2)资本投入是诱发景观基因变异的物理性机制和外在驱动力,投入古镇项目资本的空间异质性、不持续性和目的性会影响景观基因变异的结果;(3)带动村民实践的精英群体是诱发景观基因变异的化学性机制和实践主体,政府、村委会及旅游公司主导的乡村治理、旅游开发和非遗传承能诱导文化景观建设、村民素质提升以及生计模式改变;(4)城市化与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变化是诱发景观基因变异的生物性机制和潜在因素,城市文化、产业转型及文化转型会插入隐性景观基因片段中,进而影响景观基因变异的结果。在诱发机制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针对于景观模式化与景观破碎现象的基因优化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秀平 张大成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坚
产业融合发展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将逐步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定量评估了2013-2020我国各省份旅游业和流通业耦合发展水平,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与经济效应。研究发现,旅游业和流通业的耦合发展能够提升产业发展绩效,而我国旅游业与流通业耦合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第三产业发展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被证实能够加速旅游业与流通业的融合程度。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产业融合,基于信息技术探索并建立健全融合型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关键词:
产业融合 旅游业 流通业 耦合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提出的绿色交通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我国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问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据河谷型城市交通现状特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解析绿色交通系统各内涵要素,选取西部地区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构建绿色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兰州市2011—2017年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绿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发展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为河谷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
绿色交通 河谷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 兰州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蕾 段龙龙 王冲
目前关于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多从融合基础、路径、模式等定性研究为主,鲜有对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以及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构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为例,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动态地分析2004-2014年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并提出二者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促进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燊成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则是文化建设层面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政策耦合性分析视角,研究发现,尽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文旅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结构耦合性,但是考虑到资源整合与共享性、产业链的融合度、标准化建设程度、政策设计与实践的张力等,目前文旅融合发展尚未完全实现功能的有机耦合。文章从社会政策的面向,提出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耦合路径:一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推动政策的动态调整有机匹配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处理好统一与差异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文旅大市场的同时应注重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三是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防止政策规制发挥作用的时滞性造成政策作用预期的不确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鸿飞
城市中的水域空间是城市设计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表现载体,其滨水独特性和地域色彩文化正是构成城市景观印象的主要部分。文章以兰州市河谷滨水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在依托黄河地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域实体基础色彩进行全方位调研分析,总结出适合兰州市地域特色的基调色彩,并结合区域内不同功能主体特色,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滨河景观空间分区色彩体系,提出山水城市滨水生态空间营建与色脉传承发展的优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曹琦 师安隆
开发区作为城市特殊组成部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以兰州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从地域空间、产业经济和制度文化的角度来透视开发区与城市进行整合发展的基础,并以产业集群理论、精明增长策略作为理论依据,分别对开发区与城市在用地、基础设施、产业、制度四个方面的整合发展以及开发区内部的整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对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开发区 城市 整合 精明增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李娥 张磊
在乡村旅游中挖掘、呈现、传播乡村文化特色,实现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个案,分析了常州开展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调查了城镇居民对文化乡村游的期待和需求,指出常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目前存在产业发展定位比较模糊、产业发展结构零散、产业区域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提出推动常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绣叶 裴书蕾
建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是“一统三融”背景下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发展的基石,有利于形成产业、科技、教育多方主体利益互嵌、资源统整的共生系统,有助于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驱动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与互促关系构成了二者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耦合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包括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与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的体系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有组织的科研范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推进产科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建设、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治理是耦合机制实现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彬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有必要促使农业和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实现耦合发展。本文基于生态经济视角,针对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现状展开研究,总结与分析相关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促使农业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的有效策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黄河上游城乡居民食物代谢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河谷型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研究——以兰州市中学为例
西北河谷城市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兰州市为例
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出众还是出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基于西安市特色小镇的多案例研究
“532”发展战略引领下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形象感知
兰州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考与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评《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1949~2005年中国河谷盆地型大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转型——以兰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