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3)
2023(12634)
2022(10215)
2021(9615)
2020(7762)
2019(17872)
2018(17402)
2017(32536)
2016(17141)
2015(18972)
2014(18405)
2013(17686)
2012(15810)
2011(13719)
2010(13792)
2009(12767)
2008(11134)
2007(9266)
2006(8067)
2005(6995)
作者
(43363)
(35841)
(35612)
(34131)
(22651)
(17170)
(16496)
(13841)
(13806)
(12697)
(12449)
(12044)
(11334)
(11140)
(11115)
(10816)
(10612)
(10532)
(10460)
(10366)
(8712)
(8646)
(8387)
(8343)
(8320)
(8076)
(7823)
(7815)
(7134)
(7065)
学科
(65934)
经济(65865)
管理(47218)
(45567)
(38344)
企业(38344)
方法(31329)
数学(27271)
数学方法(26845)
(26199)
金融(26198)
(24491)
银行(24483)
中国(24051)
(23673)
(19152)
(18071)
业经(16662)
(15880)
地方(15726)
理论(13200)
(13003)
财务(12958)
财务管理(12935)
农业(12767)
企业财务(12367)
中国金融(11194)
(10989)
贸易(10975)
(10732)
机构
学院(220797)
大学(217620)
(90275)
经济(88384)
管理(88232)
理学(75944)
理学院(75236)
管理学(73903)
管理学院(73474)
研究(66320)
中国(58316)
(43994)
(43271)
科学(37167)
中心(35554)
财经(35201)
(32974)
(32053)
(29555)
(29404)
师范(29253)
(28871)
经济学(28782)
业大(28299)
(27399)
北京(26574)
财经大学(26552)
经济学院(26117)
研究所(26111)
(24957)
基金
项目(154024)
科学(123238)
研究(116918)
基金(112912)
(96132)
国家(95264)
科学基金(84666)
社会(76409)
社会科(72727)
社会科学(72712)
(61417)
基金项目(59844)
教育(55268)
自然(52629)
自然科(51471)
自然科学(51461)
自然科学基金(50540)
(50279)
编号(47329)
资助(45555)
成果(36766)
重点(34510)
(34002)
(33863)
(33509)
国家社会(32425)
课题(32425)
创新(31207)
教育部(30414)
人文(30186)
期刊
(93032)
经济(93032)
研究(62793)
中国(41814)
(35565)
金融(35565)
(34594)
管理(32501)
学报(27726)
科学(27237)
(26355)
教育(25775)
大学(23131)
技术(21973)
学学(21609)
农业(17188)
财经(17015)
业经(15995)
(14647)
经济研究(14493)
问题(12302)
理论(11234)
(10610)
实践(10338)
(10338)
图书(10212)
财会(9834)
统计(9821)
技术经济(9680)
(9607)
共检索到326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洋  肖远平  
文旅融合要求树立打通边界与推动资源转变的发展理念,避免获利极端化,确保产业永续化。天龙屯堡是屯堡群中的核心代表,极具地域特色。本文考察1998-2018年天龙屯堡文化旅游的发展轨迹,发现其摆脱了一般旅游地文化资源过度消费的陷阱。目前天龙屯堡文化产品面临创意设计与文化传承的矛盾、旅游产品个性定制与快进慢游的矛盾、文化旅游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并进的矛盾、文化旅游产业链深度融合与融而不合的矛盾。最后,提出资源整合与点轴效应、准确定位与因地制宜、立体交通与资源互补、赋能创意与全域旅游等建议,旨在为我国文旅融合提供参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黄震方   张子昂   李涛   侯国林   靳诚   曹芳东   张郴  
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既是数字经济时代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式,又是文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阐述文旅深度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基本逻辑,认为数字技术嵌入支撑文旅数字化,促进文旅信息融合化,带来文旅产业新变革,形成文旅共生体和数字文旅新形态。从理论研究、数字赋能和融合实践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框架,强调要创新性地运用文旅IP理论、融合共生理论、文旅场景理论、产业演化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阐释文旅融合学理及其内在逻辑、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深化文旅深度融合主要科学问题研究。提出要把握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关键技术、文旅资源普查与评价、文旅融合场景建构、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国家文化公园与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与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推动文旅融合应用实践和学术研究持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旅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如俊  
"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职业教育教学的"灵魂"核心在于"技道融合",必须以"融技于道""融道于技"和"技道合一"主张为指导,施行发展个性、触及灵魂的教育。逻辑是对主张认识的规范,从产业、社会、教育三个视角阐述主张的逻辑意蕴;概念是主张的思维工具,从"技""艺"和"道"三个层级界定主张的基本内涵;学理是主张理论上的解释,从哲学、技术、科学三个维度诠释主张的学理要义;模式是主张的实践行动"范型",从导向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实践三个路径总结出主张的实践模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元竹  江汛清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了不同的社会体制,这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外思想家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体制的理论和逻辑进行过深入探索,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的认识,文章提出,社会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需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变化,尽管一些突变和历史事件会对现行社会体制产生影响,但是社会体制根植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之中,这其中包括人们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也需要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体制,只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比较研究才能深入下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管珊  
在农地确权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确权政策表达遭遇到多方面的抵制,导致确权实践的"被产权"逻辑。即一方面政策实践脱离农村社会实际和农民需要,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另一方面,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农村和农民被动接受政策,不得不用某些策略性方式纠正政策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背离。具体而言,基层治理原有秩序机制、村庄社会运作逻辑和农民的土地认知结构等成为形塑"被产权"实践的主要因素,诸种反制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消极作用,但是契合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实际需求,具有实质合理性。在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依靠产权制度孤军深入,往往陷入"头疼医脚"的实践困境,损害而并非保障农民利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洪梅  叶如海  
天龙屯堡的街巷是屯堡历史文化的承载体、现代公共生活的体现和现状旅游的主要构成。旅游需要特色与体验,而街巷构成游人对屯堡的首印象。本文在对天龙屯堡的街巷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划定保护区段、明确功能定位及开发强度、整治街巷界面、维持公共生活和倡导公众参与等保护措施,以期促进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骥  张晋  
随着国际大规模学生测评项目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视为具有教育评价功能的国际工具。针对经合组织(OECD)将PISA成绩归因于教育政策的逻辑倾向,本研究运用PISA 2015—2018的样本,依托反事实比较分析框架,构建涵盖84048名海外华裔学生、中国四省市学生、目的地国学生数据的准实验研究设计,以似真值回归分析和OB分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华裔学生与中国四省市学生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本土学生与本国华裔学生、中国四省市学生之间却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据此揭示OECD主导下PISA逻辑误区,认为非政策因素对PISA成绩的影响远远大于政策因素影响,并相应提出四点研究启示:一是认识PISA逻辑的重大局限;二是加强全球教育治理的再情景化;三是加强全球教育治理中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四是重视家庭教育文化对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价值。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军华  
文章认为外部信息诱因、内部统计缺陷、调查主体差异及核心数据缺失是构成认知错觉引发阅读焦虑的主要因素,在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情势下,实现阅读统计转型与大数据融合是消除阅读焦虑、化解数据错觉的科学途径,基于理论前提、业务方向、逻辑内涵、转型路径研究,提出深度阅读大数据概念与方法逻辑,认为在技术复杂性与信息敏感性需求下的相关理论、技术、体制与人才研究不仅是图书馆学方向之一,也是国家阅读管理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露  周建国  
在政策倡导与实践探索的双重推动下,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成为应对新问题、化解矛盾冲突与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神奇”的概念,创新同时满足组织行动所追寻的合法性逻辑和结果逻辑。处于多重制度环境中的基层行动者,或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境、特殊需求与利益选择塑造“典型实践”,或迫于制度化压力而采取任务式创新、趋同化创新与展示型创新等策略行为,由此形成基层治理创新的不同实践样态。基层治理创新乱象丛生,有碍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制度与行为的融合视角,阐释基层行动者的制度压力与回应行为及其制度性同构、策略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乱象生成于合法性逻辑对结果逻辑的挤压、策略行为运作的隐性空间以及制度逻辑与行为逻辑的互构,进而提出从识别创新样态、矫正创新乱象与促进创新变革等方面优化基层治理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晖  
作为乡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论理依据。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导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善治目标未来可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亚峰  
基于对1985年至2019年政策文本的分析,可将我国高职产教融合政策实践样态演进历程划分为以校办企业与校企联合办学为纽带的初步探索期、以工学结合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调整期、以各类项目为依托的产教融合全方位深化期、以各层次产教融合政策为基石的政策体系建设期。对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国外产教融合政策实践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启示。为消解我国高职产教融合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时效性欠佳、针对性不高、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困境,在政策制定环节,应多方借鉴,科学制定;在政策执行环节,应高效执行,全面贯彻;在政策评估环节,应定期监测,有效评估;在政策修订环节,应及时反馈,适时修订。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佼佼   吕兴洋  
艺术与旅游融合(艺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上,艺旅融合仅作为文旅融合的下辖概念,这种旧研究格局在实践层面已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也存在解释不足、概念误解等问题。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审美哲学探讨艺旅融合,建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首先,从澄清(旅游)审美问题的概念出发,探索了从存在性到人本性的旅游审美哲学基础;其次,梳理了艺旅融合二维度,即艺术旅游与旅游艺术,提出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人本体验”;第三,分析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第四,探索了艺旅融合的研究框架,包括内涵与维度(宏观层的宏大叙事/微观层的人本体验)、性质与影响(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人本性)、生产与功能(供给侧/需求侧);最后,提出艺旅人本体验因其情感特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的新契机。研究旨在为我国艺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起点,促进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人的价值发展。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星星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是以读者为中心,从服务端和产业端展开,将效能作为评价标准,以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而在具体推进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准“融合点”,形成馆藏资源、公共服务、规划设计和产业发展四种文旅融合模式。同时,还必须创新政府、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协同机制,构建宏观上的政府指引机制,微观上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以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