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46)
- 2023(10473)
- 2022(9411)
- 2021(8912)
- 2020(7561)
- 2019(17606)
- 2018(17525)
- 2017(33719)
- 2016(18758)
- 2015(21119)
- 2014(21155)
- 2013(20865)
- 2012(19221)
- 2011(17419)
- 2010(17217)
- 2009(15647)
- 2008(15215)
- 2007(13077)
- 2006(11490)
- 2005(9687)
- 学科
- 济(71056)
- 经济(70977)
- 管理(49497)
- 业(46715)
- 企(38650)
- 企业(38650)
- 方法(34576)
- 数学(29031)
- 数学方法(28649)
- 学(19928)
- 农(19282)
- 中国(16666)
- 业经(16030)
- 财(15785)
- 地方(15723)
- 理论(13429)
- 农业(13248)
- 和(12269)
- 贸(12118)
- 贸易(12114)
- 环境(12004)
- 易(11607)
- 技术(10846)
- 制(10722)
- 务(10148)
- 财务(10088)
- 财务管理(10070)
- 划(9970)
- 教育(9904)
- 企业财务(9521)
- 机构
- 大学(268041)
- 学院(266291)
- 管理(105963)
- 济(95388)
- 经济(93128)
- 理学(92275)
- 理学院(91142)
- 研究(90415)
- 管理学(89363)
- 管理学院(88892)
- 中国(63866)
- 科学(62074)
- 京(58446)
- 所(46647)
- 农(46432)
- 业大(44301)
- 研究所(43394)
- 财(42102)
- 中心(39635)
- 范(38162)
- 师范(37785)
- 江(37615)
- 北京(37274)
- 农业(36176)
- 财经(34638)
- 院(33416)
- 州(31500)
- 经(31442)
- 师范大学(30793)
- 技术(28590)
- 基金
- 项目(190655)
- 科学(148272)
- 基金(136899)
- 研究(135194)
- 家(121313)
- 国家(120340)
- 科学基金(101963)
- 社会(81633)
- 社会科(77166)
- 社会科学(77143)
- 省(75261)
- 基金项目(74317)
- 自然(69577)
- 自然科(67875)
- 自然科学(67856)
- 自然科学基金(66617)
- 划(63908)
- 教育(61325)
- 资助(56957)
- 编号(54857)
- 成果(43921)
- 重点(42811)
- 部(40598)
- 发(40550)
- 创(38687)
- 课题(37996)
- 科研(37131)
- 计划(36262)
- 创新(36058)
- 大学(34593)
共检索到371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芸香 张晋明 郭晋平
通过凋落物定点收集调查和分解袋定点埋置实验,对文峪河上游山地溪流河岸带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动态和凋落叶在不同环境中的分解进程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山地溪流河岸林在河岸带和溪流中的年凋落量分别为3.46和4.09 t.hm-2.a-1;河岸带和溪流凋落物中阔叶凋落量占优势,分别占40.55%和40.19%,针阔叶凋落量分别占到总凋落量的62.00%和59.64%,枝和叶凋落量分别占总凋落量的81.09%和77.92%,凋落物各组分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针叶>枝条>杂物>花和果实>树皮;河岸带和溪流的凋落量年动态均呈双峰态,其中秋季高峰期出现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高峰期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润梅 郭晋平 郭跃东 张东旭
文峪河上游垂直河岸40 m的区域存在泛滥平原和山坡两种地貌。在实地踏查和河岸林群落划分的基础上,对河岸带两种地貌的森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差异比较,以期为该区河岸带宽度确定提供植被依据。结果表明,56个样地分别属于13种群落,泛滥平原的林分密度、物种丰富度与植物多样性都显著大于毗邻山坡,而林木断面积与均匀度在两种地貌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两种地貌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共有物种达75.13%,乔木优势种基本一致,但华北落叶松在山坡的优势地位更突出;34种植物仅出现于泛滥平原,多为喜湿种类,13种旱生植物仅出现于山坡;基于以上考虑,洪水对本区植被的影响范围在20 m之内。
关键词:
文峪河上游 河岸地貌 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李亚 杨万勤 李晗 倪祥银 何洁 吴福忠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窗中心到郁闭林下不同生境(林窗中心、林冠林窗、扩展林窗和郁闭林下)中凋落物第一年分解不同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雪被融化期和生长季节)可溶性碳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凋落物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在冬季含量增加而在生长季节含量降低,而可溶性无机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东来 毛子军 张玲 朱胜英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进行定量测定及精确测定其活性成为可能;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及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生物因素,土壤有机质、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与酶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成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酶活性 进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王家强 柳维杨
荒漠河岸林是干旱荒漠区宝贵的天然林资源,而水盐格局制约着物种的形成、进化、演替和分布。基于塔里木河上游不同生境荒漠河岸林6个样地750个土壤样品采集和6.0 hm2群落调查,研究了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对优势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含水量随深度而增加,40 cm土层之下变化剧烈,土壤总盐含量变化与之相反,表层积盐明显;不同生境土壤水盐含量变异差异明显,均属中强度变异,垂直方向土壤总盐含量变异性弱于含水量;各层土壤水盐含量从上段至下段逐渐减少,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区域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差异;低水多盐生境抑制荒漠河岸林优势种群的生长发育,致使种群更新资源匮乏,稀疏,林分偏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家强 柳维扬 彭杰 牛建龙 杨磊
【目的】为研究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耗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择塔里木河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采集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含水量,并量测不同覆盖度的浅层地下水埋深,分析了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浅层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规律及二者之间关系。【结果】不同覆盖度土壤水分差异显著,覆盖度越高,土壤保墒能力越强,土壤含水量越高;覆盖度越低,土壤水分活跃程度越高;同一覆盖度不同月份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各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特征总体满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覆盖度高的各层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范围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宏温
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阐明高海拔山区杉木人工纯林凋落物的产量动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分解速率,并分析比较两种置样处理对凋落物分解作用的影响,为营林提供参考依据。一、实验区条件与样地概况老山杉木林区位于北纬24°16′、东径106°19′,海拔1300-1600m,属于桂西北山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1月)均温5.6℃,最热月(7月)均温21.3℃。年降雨量1611.5mm,夏秋两季雨量分别占全年的50.4%和23.4%。年相对湿度88%、水热系数3.82,属冬干冷夏湿凉气候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生 张卓文 韩兰 张志永 袁玉万 朱传忠 崔鸿侠 陆顺教
对三峡库区的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林分林下凋落物数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数量针阔混交林> 柏木林> 马尾松林> 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柏木林> 针叶混交林> 灌木林> 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马尾松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马尾松林> 针阔混交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在该区中柏木林的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大,其余依次是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灌木林。在只有凋落物覆盖的情况下,不出现水分下渗和地表径流时的最大降水量及最大降水强度各种林分...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凋落物 吸水速率 持水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敏英 刘强 丁亚凤 符素贞 叶照丽 冯太生
对海南岛东南部海岸生境相似的天然青皮Vatica mangachapoi林和人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养分动态及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进行比较研究,为营造青皮-木麻黄混交林,并逐渐过渡到天然青皮林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青皮林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氮、磷、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木麻黄林对应各分室(氮:P叶=0.008,P枝<0.001,P根<0.021。钾:P叶<0.001,P枝<0.001,P根<0.001)。②2种林型土壤分室之间,氮和钾的质量分数呈现显著差异(P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剑芬 杨玉盛 陈光水 林鹏 谢锦升
系统评述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方法等。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既有物理过程,又有生物化学过程,一般由淋溶、自然粉碎、代谢作用等共同完成。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出现分解速率较快和较慢2个阶段,元素迁移一般呈现淋溶-富集-释放的模式。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气候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常用实际蒸散(actualevapotranspiration简称AET)作为指标。凋落物分解速率呈明显的气候地带性,与温度、湿度等紧密相关。从全球尺度来讲,凋落物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但在同一气候带内因AET变化较小,则起了主导作用。N、P和木...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凋落物 分解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英华 杨德付 张夫道 王建修 白秀兰 王兵
2002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凋落袋法(5、1、1/300 mm)对北京九龙山栎树(Quercus liaotungensis)纯林和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 is)=2∶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两种林型98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3 564只,隶属3门10纲19目,其中膜翅目(Hym enoptera)、啮虫目(Psocoptera)、双翅目(D i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form e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混交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大于栎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元彬 黄从德 胡庭兴 涂利华 杨利林 张志 徐伟
【目的】研究林分密度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凋落物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及基质质量组成的影响。【方法】收集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叶和直径3~5mm的枝),部分凋落物在65℃烘干至恒质量并测定含水量、纤维素、木质素、C、N、P;部分自然风干后装入尼龙分解袋中,将分解袋置于稀疏(833株/hm2,株距×行距=1.5m×8m)、中密(1 333株/hm2,株距×行距=1.5m×5m)和高密(2 222株/hm2,株距×行距=1.5m×3m)巨桉林中自然分解,凋落叶于分解第60,120,180,210,240,300,360天取样,凋落枝于第90,180,270,360天取样,测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清海 叶功富 林益明
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在福建沿海中部惠安县崇武镇赤湖林场用收集筐法收集木麻黄凋落物,分析了凋落物各组分的归还量;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木麻黄凋落物的热值,并测定分析了凋落物各组分的灰分含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的凋落物归还量为14.18 t.hm-2.a-1,其中小枝占72.21%,枝条占23.41%,球果占2.68%,其余部分占1.69%。归还分布情况是:4—9月为归还高峰期,占总归还量的68.48%,其它月份占总归还量的31.52%。凋落物各组分灰分含量平均值顺序为:花(5.32%)>小枝(4.90%)>枝(4.69%)>球果(3.20%);凋落物干物质热值平均...
关键词:
木麻黄 凋落物 热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韩春华 赵雨森 辛颖 魏琳 张欣
在阿什河上游的帽儿山实验林场境内,选取代表性的6种林分类型,测定了各林分枯落物层的蓄积量,采用室内浸泡法对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枯落物层厚度为2.8 5.5 cm;枯落物总蓄积量为9.27 39.81t.hm-2;最大持水量为25.65 136.83 t.hm-2;最大拦蓄水量为21.02 87.53 t.hm-2;总有效拦蓄水深为1.726.71 mm。6种林分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排序为:兴安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红松林>蒙古栎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对6种林分枯落物的持水量、吸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回归拟合,表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存在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
关键词:
阿什河 小流域 枯落物 持水特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蕾 孙林 张宜清 罗毅
阿姆河是中亚最大的一条河流,其径流主要来源于西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积雪、冰川融水,由于地处高山区,数据获取困难,对其产流的具体组成与季节分布特征认识不足。本文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阿姆河1951-2005年的产流过程,分析雪、冰融水年内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阿姆河产流区融雪集中在3-7月,冰川产流在6-9月,雨、雪、冰产流比例分别为18%、67%和15%,雪、冰融水产流超过80%;2阿姆河总产流集中在4-9月,占年产流量的83%,地表流、基流和侧向流分别占径流量的38%、46%和16%;3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α=0.05)显示,1951-2005年间,阿姆河产流区降水呈显著减少趋势,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雨、雪、冰产流量与总产流量均呈减小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之后,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和降水急剧下降,产流量减少幅度加大,1996-2005年与1951-1995年相比,雨、雪、冰产流分别减少35%、20%和4%,总产流减少了2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