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3)
- 2023(785)
- 2022(596)
- 2021(675)
- 2020(551)
- 2019(1162)
- 2018(1054)
- 2017(1827)
- 2016(997)
- 2015(1124)
- 2014(1050)
- 2013(1084)
- 2012(1017)
- 2011(1011)
- 2010(1013)
- 2009(1070)
- 2008(1024)
- 2007(926)
- 2006(903)
- 2005(882)
- 学科
- 学(5557)
- 济(4741)
- 经济(4739)
- 经济学(2212)
- 理论(1738)
- 教育(1447)
- 管理(1246)
- 方法(1190)
- 中国(1117)
- 业(1062)
- 图书(1026)
- 书馆(1004)
- 图书馆(1004)
- 企(957)
- 企业(957)
- 和(860)
- 图书馆学(856)
- 教学(818)
- 研究(721)
- 数学(684)
- 数学方法(672)
- 现代(668)
- 情报(661)
- 思想(630)
- 学法(599)
- 教学法(599)
- 财(599)
- 业经(595)
- 年(594)
- 主义(574)
- 机构
- 大学(18142)
- 学院(16143)
- 研究(6618)
- 济(6050)
- 经济(5938)
- 管理(4468)
- 科学(4414)
- 中国(4211)
- 京(3810)
- 理学(3569)
- 理学院(3500)
- 所(3487)
- 管理学(3423)
- 管理学院(3383)
- 范(3378)
- 师范(3337)
- 研究所(3244)
- 师范大学(2800)
- 农(2793)
- 财(2713)
- 经济学(2662)
- 中心(2605)
- 江(2530)
- 北京(2418)
- 教育(2406)
- 农业(2297)
- 财经(2252)
- 经济学院(2189)
- 业大(2182)
- 院(2122)
共检索到25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学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而追问文学性、审美性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意义生成模式。文学阐释学把文学的"虚拟空间"、"意义世界"、"关系网络"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将方法论和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向。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文学性 意义生成模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庆山
With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hermeneutics,this paper raises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gap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and from the viewpoint of hermeneutics,analyzes its crux and key issues to be resolved.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viewpoints in information studies,compare...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伟 靖继鹏
本文在阐明哲学阐释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信息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运用哲学阐释学理论,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公共危机信息传递中基于理解的"视域融合"及其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公共危机 信息传递 阐释学 危机管理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高照成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强调民族主体性,同时认为只有以历史主体性话语对文本进行阐释,才能揭示文本的意义。夏志清运用"新批评"与自由主义观念,在其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肆意评判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因而使得阐释主体与被阐释的中国文本之间没有形成历史主义主客体关系。特里·伊格尔顿称这种批评为"个体自由主义"的现代复归。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主张以历史主义的民族主体性来揭示文本意义,才是真正具有现代价值的阐释方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周兴
马丁·海德格尔作于1922年、迟至1989年才面世的“那托普报告”对于理解这位思想家的前期哲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在其中端出了一种“生命哲学”或所谓“实际生命的现象学阐释学”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与他的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基本存在学”无疑有着渊源关系;海德格尔此间正处于思想道路的“开端”阶段,其哲思具有开端性的“寻求”和“试验”特性,显示出某种鲜活生动的探索特质,而这是在后来更为成熟、也更为严格的“主要著作”中隐失了的。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对“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的揭示,可视为哲学阐释学的开端性奠基,而围绕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的阐释学实践,一方面把阐释学工作深化为具有海德格尔特色的词源学探讨,另一方面也隐晦地初步开启了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才得以充分展开的新时间观。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实际生命 亚里士多德 阐释学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跣
"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2019年7月在北京成功举办。研修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中国文学批评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贵禄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是对强势的西方文论话语的又一次深度辨析,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破",而且更在于"立"。公共阐释论的建构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即历史维度、公共维度和可公度维度。结合中西方阐释史、理论史和文学案例,从阐释规范、文学传统和认知前见等三个方面,可以揭示建构公共阐释论之历史维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
历史维度 阐释规范 文学传统 认知前见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文本阐释 对话 中国阐释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健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
理性 经济人 囚徒困境博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关键词:
生命活力 教育起点 教育追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锋
人工智能语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机器语言和程序语言、自然语言理解和模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拥有语言。人工智能拥有规定性的符号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语言。因为从生物学上看,人工智能难以拥有意向性和自由意志;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像人一样领会和回应本真的语言,而且缺乏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无法真正地拥有真理和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中隐喻结构的模仿和学习,去模仿人类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智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语言 意向性 真理 隐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