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5)
2023(2053)
2022(1769)
2021(1722)
2020(1261)
2019(2723)
2018(2651)
2017(3675)
2016(2101)
2015(2268)
2014(2221)
2013(2203)
2012(2166)
2011(2184)
2010(2428)
2009(2340)
2008(2435)
2007(2426)
2006(2231)
2005(2239)
作者
(6501)
(5382)
(5190)
(5174)
(3547)
(2629)
(2383)
(2145)
(2018)
(1996)
(1983)
(1892)
(1858)
(1823)
(1683)
(1635)
(1619)
(1605)
(1502)
(1499)
(1448)
(1367)
(1299)
(1282)
(1278)
(1272)
(1197)
(1135)
(1112)
(1075)
学科
(8963)
经济(8954)
管理(7128)
(5967)
(5726)
企业(5726)
理论(4121)
(3798)
教育(3723)
中国(3378)
业经(2726)
(2545)
方法(2459)
(2416)
(2260)
(2186)
(1936)
金融(1935)
教学(1904)
(1884)
银行(1883)
(1822)
(1735)
(1718)
(1676)
贸易(1674)
(1604)
(1545)
工作(1458)
经济学(1442)
机构
大学(40843)
学院(38608)
(13056)
经济(12708)
研究(12447)
管理(11042)
中国(9239)
(8801)
理学(8672)
理学院(8513)
管理学(8334)
(8285)
师范(8271)
管理学院(8245)
(8203)
科学(7292)
师范大学(6718)
(6540)
(6513)
财经(6213)
北京(5824)
研究所(5694)
教育(5692)
(5527)
(5481)
(4937)
中心(4905)
财经大学(4413)
经济学(4312)
社会(3959)
基金
项目(17232)
研究(15092)
科学(13150)
基金(11620)
(9413)
社会(9339)
国家(9280)
社会科(8705)
社会科学(8701)
科学基金(7588)
教育(7512)
成果(7275)
编号(6662)
(6223)
基金项目(5585)
(5548)
课题(4964)
(4558)
(4409)
资助(4377)
项目编号(4283)
(4004)
重点(4002)
(4001)
(3996)
阶段(3985)
规划(3784)
(3720)
教育部(3698)
阶段性(3614)
期刊
(20647)
经济(20647)
研究(16807)
教育(9610)
中国(8269)
(7786)
学报(6955)
管理(6002)
大学(5482)
科学(5266)
财经(4900)
学学(4772)
(4351)
图书(4234)
书馆(3394)
图书馆(3394)
(3393)
(3204)
金融(3204)
技术(2840)
经济研究(2715)
问题(2700)
业经(2645)
(2496)
(2496)
(2233)
论坛(2233)
社会(2224)
农业(2016)
财经大学(2012)
共检索到66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詹艾斌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重要的批评理论与观念,审美批评与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文学审美论相伴而生。其时,审美批评是一种主流的文学批评倾向,在根本意义上说,它更表现为一种主流的文学批评观念,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旨趣,也存在一定的理论限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审美风尚的深刻变化,审美批评出现了严重的泛化倾向,进而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在表面上看是一种批评方式的危机,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观念、批评观念的危机。面对这种挑战,审美批评需要在当前的时代性精神境遇下寻求重建,以有力推进新时代批评观念与批评实践的创新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蓉  司国安  张丛  
学术论文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二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因此,对学术论文的审美批评也有两方面,一是对文稿主题的审美批评;二是对文稿表现形式的审美批评。学术论文主题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学术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取材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的有机结合便是学术论文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发有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在价值倾向和审美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在价值定位上,90年代文学从精英审美向市场审美转变,市场审美具有消费性与竞争性、平民化和包容性、实用性和流动性特征;在叙事形态上,90年代文学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文学与时代、社会、媒介的多元互动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潮流;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90年代文学从呈现“大历史”向描述“人的历史”转变,文学创作重点关注的是民间的历史、地方性的历史和小人物的历史,作家讲述的往往是故乡的历史和故乡人的历史。90年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复兴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友峰  
主持人语:我们这个时代,是电子媒介渗透的时代,是事物微化的"微时代",更是城乡互动的审美时代。审美活动随着物质生产的日益丰富而普遍化了,艺术的机械复制与现代电子——数字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可以随时审美,人类进入了一个泛审美化的时代。十九世纪建构的审美乌托邦被颠覆了,关于审美救赎的一切许诺,要么被感性快感所湮灭,要么被审美的资本化冲淡。古典美学所确立的"非功利
关键词: 古典美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高楠  
要解决文学批评无关痛痒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清楚一个重要的批评规定性,即文学批评是一定问题场域中的批评。批评同样是在一定问题场域中所产生的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批评的问题是接受链上阅读问题的一般性提升。阅读与批评问题的形成基于怀特海所说的重要性,重要性的跃出是结构性的,即它以一般现实生活为广泛基础,这一基础内化为批评者的心理背景,在具体阅读与批评时,一般社会生活状态及批评心理背景对象性地转化为"同格环境",问题场域便在"同格环境"中形成并因此确认一定的重要性问题,阅读与批评就此展开。批评的问题场域具有突出的当下性与本土性特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丁月  
沈从文是文学批评的大家,在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中,能感受到其对文学的追求和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面临的心理选择和精神归属。沈从文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创作对美的感悟和把握,认为对人性的剖析是保持作品活力的关键,他秉持客观与公正的批评态度,注重将批评融入个人文学创作经验,并追求质朴诗意的散文化批评语言,这些造就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独特风格。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赵涛  
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目录学巨作。它在开展规模宏大的文学批评时,始终站在清代学术思想、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的理论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文心雕龙》等文学理论批评的历代作品,并以提要形式进行评论,凸显出内涵丰富的史学价值判断和史家精神气象,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的成熟与完善。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翔林  
在美学意义上,时尚属于审美思潮所派生的趋同化审美实践,是由少部分人倡导、最终引发众人仿效的审美现象。在消费社会中,时尚成为引导消费活动的运作逻辑和心理势能,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神话景观和美学形式。时尚来源于主体的符号需要,是符号消费需要和象征消费需要的双重聚集。时尚的力量是永恒的力量和超越历史与空间的力量,因为它寄寓着人类的感性追求:消费欲望和美感以及自我被社会承认的符号力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辛继湘  
教学的审美品格表现出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是教学的科学品格和伦理品格的升华。在教学中应通过呈现教学的生命之美,让教学过程灵动起来,建立审美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的审美品格得以彰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军莉  
高校利用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教育,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弘扬和启迪大学生的人文性,凸显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塑造大学生的高品质人格,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一种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不仅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美的理想和情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郜元宝  
一批评是由批评家主动发起的一场精神会话,它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又不免要涉及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因此这场精神会话注定是综合性的、多边的,它所涉及的问题范围视乎需要,也是可以无限伸展的。批评的魅力正在于此。批评首先当然不能只是批评家的自说自话,也不能像那些媒体明星一样,撇开作家作品,隐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友峰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精神性"转向"世俗性",文学理想从"审美救世"转向"娱乐消费"。这种异变引发了文学审美空间的变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走出异变的途径在于:摆脱媒介的形式偏好,面向文学的实践召唤;恢复文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功能;呼唤一种"尊灵魂"的文学创作原则。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德胜  
在一般观念中,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传统总是指向对象化的、有限的和作为价值共同体的艺术存在空间。随着"微时代"空间存在形态、方式以及人的空间感受的迅速改变,美学批评空间意识本身的"在场性"缺失已然成为一项事实,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面临着如何能够"不是把空间当作独立的数量,而是当作与感知着的身体有关连的意向性对象"的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虹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诠释了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过程。“雅”指词、文、诗等上层文人文学,“俗”指戏曲、小说等流传于社会下层的文学作品。宋代文学作品的富集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帮助和借鉴,由此衍生的文学批评研究开辟了宋代文学研究新视角。宋代文学批评是研究宋代文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以往研究中关于批评话语特色的研究较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潘淑闲主编的《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从象喻角度出发,对话语特色进行系统化审视,为宋代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以俊  
学校形象由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景观组成 ,学校形象的审美创造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创造。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情意化原则、整体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要把握好两点 :校园建设与景观优美和谐 ;生态健全 ,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从审美角度看 ,学校精神景观的塑造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学校形象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通过审美——艺术化的传播手段 ,在公众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教学环境的审美化包括形式上的美感和气氛上的感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