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03)
- 2023(6052)
- 2022(5043)
- 2021(4677)
- 2020(3747)
- 2019(8254)
- 2018(8079)
- 2017(14563)
- 2016(7676)
- 2015(8221)
- 2014(8222)
- 2013(7889)
- 2012(7513)
- 2011(6743)
- 2010(6833)
- 2009(6466)
- 2008(6478)
- 2007(6202)
- 2006(5399)
- 2005(4779)
- 学科
- 济(32758)
- 经济(32729)
- 管理(29016)
- 业(27501)
- 企(24839)
- 企业(24839)
- 技术(14626)
- 技术管理(11434)
- 方法(11003)
- 地方(10989)
- 中国(9455)
- 数学(8733)
- 数学方法(8570)
- 业经(7945)
- 农(7491)
- 地方经济(7212)
- 学(6909)
- 财(6321)
- 理论(6168)
- 制(5919)
- 划(5700)
- 农业(5283)
- 和(5275)
- 融(5263)
- 金融(5262)
- 环境(5171)
- 银(5170)
- 银行(5163)
- 行(4982)
- 策(4704)
- 机构
- 学院(110796)
- 大学(110007)
- 管理(43549)
- 济(42607)
- 经济(41598)
- 理学(37518)
- 理学院(37045)
- 研究(36581)
- 管理学(36369)
- 管理学院(36141)
- 中国(27903)
- 科学(23536)
- 京(23214)
- 财(18659)
- 所(18076)
- 江(18022)
- 中心(17367)
- 研究所(16400)
- 范(15974)
- 师范(15821)
- 农(15663)
- 业大(14929)
- 财经(14668)
- 州(14530)
- 北京(14335)
- 院(13552)
- 经(13206)
- 技术(13070)
- 师范大学(12576)
- 经济学(12413)
- 基金
- 项目(75304)
- 科学(61179)
- 研究(56130)
- 基金(53924)
- 家(47127)
- 国家(46710)
- 科学基金(40967)
- 社会(36486)
- 社会科(34601)
- 社会科学(34596)
- 省(31772)
- 基金项目(28950)
- 划(26208)
- 教育(25931)
- 自然(25870)
- 自然科(25339)
- 自然科学(25334)
- 自然科学基金(24899)
- 创(22152)
- 编号(22004)
- 资助(19991)
- 创新(19575)
- 成果(17833)
- 发(17338)
- 重点(17283)
- 课题(16118)
- 部(15764)
- 国家社会(14997)
- 业(14542)
- 发展(14052)
共检索到169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俊虎 邱跃强
文学受众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和时代等因素的变化,文学受众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切,将导致诗人的诗歌创作发生变化。朦胧诗经历了由地下时期到正式登上诗坛时期的转变,与此相应,其文学受众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所有这些变化,都对朦胧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文学受众 朦胧诗人 诗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国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诗歌对"朦胧诗"有潜在影响。尽管抒情主题相异,晚近诗歌与"朦胧诗"同具政治抒情性。"朦胧诗"保留了晚近诗歌的意象所指范畴,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意象的能指与所指功能。"朦胧诗"中的箴言诗、哲理诗用理性对抗晚近诗歌中的非理性情绪,其实却是语录体的变相沿用。与晚近诗歌相似,"朦胧诗"的诸多作品表达了公共意识,而非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在文本基础上,历史地考察转型期文学,不回避"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可还原文学史的完整性、客观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闵珊华
文学与数学是文理两科的代表科目,两者之间似乎并无联系可言,然而许多文学创作者却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数学思维方法,一但发现个中奥秘,你会发现编故事并非一件难事,只要你掌握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丹丹
林徽因的诗歌感情真挚,典雅悱恻,其爱情诗于言情古韵之中谱写出一曲唯美动听的情殇箫音。文章主要针对其诗歌中的情感艺术进行探讨,在晶莹清丽、傲骨凌风的诗美下诗人以敏锐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唯美的方式和婉约的情调来展示独特睿智的生命体悟,进而表现诗意美所传达的内心情绪。她的言情总是在含蓄中进行着有节制的萦回,十分典雅且独具风神,并竭力把这种情绪熔铸进精巧的想象之中,在有节制的潇洒中最终成就其独特的诗风。
关键词:
林徽因 审美意蕴 内在神韵 情殇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在唐诗璀璨夺目的艺术长廊里,浙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当然不是最具光环的诗国巨擘,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不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他曾与李白那样的登峰造极者交往甚密,且有提携、揄扬、奖掖之恩。据现有史料可以认定,在李白扬名立万的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如果没有他"解金龟换酒"的豪举,并赐予其"谪仙人"的美誉,初入京城、藉藉无名的李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迅速得领诗坛风骚。
关键词:
唐诗之路 钱塘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葛雪梅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高晓声在家乡生活长达45年,常州民俗滋养了高晓声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高晓声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高晓声在文学创作中或穿插或化用了大量鲜活的常州民俗事项,这些散落的常州生产、生活和信仰等风情习俗,体现了常州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鲜活的地域文化色彩,使高晓声的作品散发出恒久的美与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高晓声 文学创作 地域文化 常州民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萍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宜霖
<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诗言志”的传统。到了汉末,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儒家大一统的地位被动摇,曾经的习惯和思想被打破,党禁之祸与人物品评的风尚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相抵牾的集中和具体表现。魏晋时期,士人逐渐摆脱政治和经学的束缚,更加注重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以“诗缘情”为主的主情说在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建安时期尤以曹植的诗赋缘情更为明显和突出,其诗赋创作也因情真意切而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以曹植为引领的诗赋缘情不仅在建安文学中具有重要影响,乃至建安之后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曹植诗赋缘情研究》主要从曹植的亲情世界、爱情世界、友情世界与文学表达等方面探究曹植诗赋缘情说,有理有据。笔者欲以曹植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创作为基础,探究曹植诗赋中的情感表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青丽
地域主义景观设计是全球化背景下追求个性化与独创性的必然趋势。地域主义景观形式来源于对设计场地的解读,场地的自然境貌和人文特质构成设计思想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的手法有引用与重构、抽象与变形、隐喻与象征、对比与融合等。
关键词:
地域主义 景观设计 地域特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清涛 孙永富
笙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吸收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并不断被人们熟知,广为流传,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秀的演奏家们、作曲家对笙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使笙的发展更为广阔,实现了笙音乐与经济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
笙 传统作品 现代作品 笙文曲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纤纤
身处南北宋之交,“纪行”是陈与义诗作中的重要主题。战乱令陈与义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活,其纪行诗具有明显的边界意识,同时着意于记录战乱带给个人的心灵冲击,虽名为“纪实”,实则不同于杜诗直接反映战火连天年代黎民百姓苦难生活的现实,具有内倾性特征,这与陈与义本人的胸怀、禀赋与气质相关,也是宋人受到理学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体现。
关键词:
纪行诗 陈与义 陶渊明 杜甫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伟安
刘禹锡的个性虽然孤傲、倔强、坦荡,但23年的漫长贬谪生涯,对于他的打击毕竟过于沉重,因此,当其面临严酷的生命磨难时,他运用了多种心理调节机制来维持心理平衡。这些心理调节机制与其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内在关系。探讨这种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推进对刘禹锡及其诗歌创作的研究,亦且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探寻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的心理规律,不无启发意义。
关键词:
刘禹锡 生命磨难 心理调节机制 诗歌创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平安
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是李梦阳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主要有四点:(1)重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认为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感情产生的前提;(3)主张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相交往的产物;(4)重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李梦阳既把情感与生活实践确定为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把它确定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法则,而且由此建立了"情会说"之创作心理论。李梦阳不仅重视诗歌主题思想产生途径之生活实践,还重视传统的诗歌主题思想表现之比兴手法。李梦阳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意义的
关键词:
李梦阳 诗歌 移情论 文学理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庞莉
唐太宗的诗歌可谓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颂扬大唐一统天下的赫赫声威,抒写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也有励精图治、清明为政;还有描写为政外悠闲舒适的浪漫生活。这些诗词为我们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富精神世界。
关键词:
唐太宗 诗歌 精神世界
[期刊] 求索
[作者]
马自力 范伟
韩琦是北宋名臣,诗歌创作十分丰富,其仕宦经历对他的心迹及创作具有重要影响。韩琦的"名臣心迹"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韩琦初任宰辅时饱受党论困扰,忧愤之心造就了微言咏物之诗作;任宰相时仕途相对顺利,调燮之志造就了诗歌的华美和乐之气;任州郡长官时,宣布恩泽的角色意识、相对轻松的政治环境推动了他的吏隐之心,并形成了华美和乐、萧散闲适、诙谐幽默的多样诗风。从具体的名臣心迹角度入手,不惟有助于理解韩琦其人其诗,对宋代职官与文学这一专题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韩琦 宰辅 州郡长官 心迹 诗歌创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