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
2023(1318)
2022(1055)
2021(1192)
2020(883)
2019(2006)
2018(2000)
2017(3607)
2016(2036)
2015(2360)
2014(2241)
2013(2042)
2012(1962)
2011(1811)
2010(1926)
2009(1785)
2008(1774)
2007(1605)
2006(1445)
2005(1519)
作者
(5335)
(4437)
(4434)
(4383)
(2852)
(2162)
(2000)
(1867)
(1698)
(1533)
(1514)
(1485)
(1483)
(1481)
(1476)
(1417)
(1346)
(1337)
(1292)
(1292)
(1290)
(1153)
(1067)
(1046)
(1034)
(1012)
(1002)
(976)
(926)
(914)
学科
(6382)
(6195)
经济(6188)
教育(4082)
管理(2586)
思想(2566)
理论(2435)
政治(2376)
经济学(2338)
(2265)
中国(2066)
(1939)
企业(1939)
思想政治(1840)
政治教育(1840)
治教(1840)
德育(1826)
(1617)
(1416)
方法(1412)
图书(1309)
教学(1267)
书馆(1259)
图书馆(1259)
研究(1156)
(1130)
业经(1113)
(1042)
金融(1042)
现代(1005)
机构
大学(29454)
学院(27007)
研究(10199)
(9045)
经济(8824)
中国(7115)
管理(7085)
科学(6836)
(6336)
(5667)
师范(5618)
理学(5582)
理学院(5460)
(5400)
管理学(5325)
管理学院(5258)
(4931)
研究所(4899)
师范大学(4600)
(4583)
教育(4442)
(4433)
中心(4304)
北京(4178)
财经(3832)
农业(3638)
(3613)
经济学(3539)
(3487)
(3459)
基金
项目(14902)
研究(11878)
科学(10716)
基金(9609)
(8270)
国家(8165)
社会(6920)
社会科(6338)
社会科学(6336)
科学基金(6243)
教育(6196)
(5764)
成果(5648)
编号(5277)
(5025)
基金项目(4552)
资助(3973)
课题(3862)
(3696)
重点(3504)
(3451)
项目编号(3438)
自然(3378)
大学(3348)
自然科(3267)
自然科学(3266)
(3235)
自然科学基金(3203)
(3002)
(2968)
期刊
(11415)
经济(11415)
研究(9844)
教育(7954)
中国(6714)
学报(6571)
大学(4625)
(4318)
(4303)
科学(4149)
图书(3921)
学学(3867)
农业(3098)
书馆(3044)
图书馆(3044)
管理(2584)
财经(2399)
(2246)
金融(2246)
(2096)
(1930)
(1872)
技术(1796)
经济研究(1792)
职业(1749)
经济学(1686)
社会(1499)
情报(1496)
(1425)
论坛(1425)
共检索到46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石沙西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勇军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的产生与兴起必定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渊源,并且只有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全人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实际的意义?从分析西方全人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所依据的哲学基础着手,结合我国教育与社会的现状与改革方向,阐述了西方全人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程从柱  郭兴举  
尼采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思想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意蕴。从"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到"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再到"作为教育家的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教育思想在不断攀升。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用悲剧艺术的"酒神精神"教导人类实现自我解救与生命力量的丰盈;作为教育家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用诚实、乐观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教导人们要"成为自我",而查拉图斯特拉以生命的"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智慧,培育超越于现实人类、具有超强意志力和价值创造力的"超人"。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卫国  
无论是莱布尼茨对最好世界的断定,还是叔本华对最坏世界的描述,都是基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角。世界在这种视角中被分裂为感性与超感性领域,个体之间、个体与普遍之间的矛盾随之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和解的需求。二者对世界抱有悲观或乐观态度,依形而上学对于矛盾能否及如何解决的独断阐释而表现出随意性。在尼采的生命发生学视角中,基于柏拉图主义二元结构推导出来的悲观或乐观被克服了,分裂了的个体与普遍的对立关系,转化为视角中强力意志此消彼长与生命主体生成流变的同构关系。自然而然的快乐的生命流动,替代了人为制造的痛苦的个体“超越”。乐观与悲观主义的交替变迁,折射出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及其克服的路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将"人"作为"通"的主体,让诚信成为"通"的路径,成为企业创环境、建通路的"通行证"。"通"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医药、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内涵,代表了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万物生存、自然运行的基础,是突破困境、实现变革之后的顺畅态势。"通",宏观上是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齐藤大纪  张彦萍  
沈从文曾在早期论及于赓虞的诗,但其后期的相关论述中便不再提及。这与其在创作追求上更具通变意识有关。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新诗写作的风格与内容,都受到于赓虞诗的感伤性影响;所不同的是,沈从文的感伤更具消费性,而于赓虞的感伤则更显本真。不同感伤的形成背景,是沈从文诗能超越于赓虞诗的根本所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龙世谱  赵奇钊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在艰难的人生生涯中不断地更换职业角色。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与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本文重点阐述沈从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力克  
鲁迅借鉴尼采及欧陆"新神思宗"哲学批判"19世纪文明"之"众数"与"物质"的偏至、倡言"重个人"与"非物质"、呼唤以"英哲""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以其尼采式的批判现代性的"反启蒙的启蒙"之"新启蒙",在晚清启蒙思潮中独树一帜。尼采政治上的反启蒙主义和哲学上的启蒙主义,构成了其"新启蒙"之"反启蒙的启蒙"的悖论。鲁迅的尼采式启蒙思想既具有现代性批判的前卫性,亦难免"反启蒙的启蒙"的思想困境:"天才"与"庸众"的对立。一方面,他崇尚尼采"超人"式的"贵族激进主义",主张"重个人"、"排众数";另一方面,他又希冀以"超人"式"大士天才"为社会之桢干,树特立独行之风,以改造国民的奴隶性。这样,他就难以摆脱"天才"与"庸众"二律背反的困境。鲁迅"重个人"、"排众数"的尼采式个人主义与其"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目标的矛盾,也是鲁迅的启蒙主义与尼采的后现代主义的分歧所在。严复、梁启超"陶铸国民"的"新民"是一种培育公民意识的政治启蒙,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新人"则是一种人性改造的精神启蒙。鲁迅所追寻的"新人"典范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公民,而毋宁是一个后现代的"审美乌托邦"。论人格的等级,严梁的"新民"属于"中等的东西",而鲁迅的尼采式"新人"则属于"最高的东西",二者以陶铸国民的"低调的启蒙"与人性解放的"高调的启蒙",相映成趣。鲁迅晚年从尼采到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其"超人"幻灭后反抗空虚的新求索。马克思以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填补了鲁迅幻灭后孤独"个人"的空虚。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庆军  
中国传统善恶观之集大成者为阳明,西方善恶学说的顶峰则为尼采。根据阳明的良知宇宙学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类善恶。而尼采的善恶观则集中体现在其权力意志学说中,由此产生的超人道德乃西方道德观之顶点。将阳明善恶观与尼采超人道德学说进行比较,就能看到中西道德观的同异及良知学说之独特和高明。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余明锋  
在告别民族主义的热望之后,尼采用大政治概念来分析并批判俾斯麦。尼采的俾斯麦批判实际上也正是他的现代政治批判。后期尼采将大政治挪为己用,意在克服现代政治的虚无主义实质。尼采的大政治不只是欧洲一体化或全球化政治,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种价值政治或精神政治。无论是前期的分析,还是后期的化用,尼采都以超越于政治的文化和价值旨趣来衡量政治。现实政治没有接受价值战争的逻辑,没有服务于文化,这是尼采批判俾斯麦的真正理由。俾斯麦所理解的权力仅为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对于俾斯麦的德国,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因而既提供了理解的路径又提供了批判的视角。对于当下来说,考察"尼采、俾斯麦与大政治",一方面有助于合理挖掘尼采思想的政治意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时代的大政治问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丁月  
沈从文是文学批评的大家,在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中,能感受到其对文学的追求和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面临的心理选择和精神归属。沈从文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创作对美的感悟和把握,认为对人性的剖析是保持作品活力的关键,他秉持客观与公正的批评态度,注重将批评融入个人文学创作经验,并追求质朴诗意的散文化批评语言,这些造就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独特风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磊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丰富的湘西女性形象系列,并在其中寄托了他的文学理想与美学追求。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包括三个女性类型,其中湘西少女的形象纯情美好、清澈似水,乡村妇女形象是善良质朴、温柔坚韧,湘西吊脚楼上的妓女形象则是简单率真、痴情重义。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沈从文笔下较为完整的湘西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焕发出鲜明而动人的光彩。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一丹  
沈从文小说《丈夫》经过前后半个世纪的修改,产生了6种异本。民国时期的版本重在语言艺术的打磨提炼;人文本是20世纪语境下的一次"再创作",是文本艺术性的再提升;文集本是沈从文暮年对各旧版的重订和总结,可称善本;全集本则恢复了民国版本,并进行了语言标准的修订。6个版本的流变,可见沈从文"习题"式创作的心态,也可看出他始终坚守文学理想。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福华  
沈从文是作品在海外翻译较多且得到广泛接受的中国现代作家。海外翻译与传播使沈从文的作品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其文学价值也得以拓展和延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沈从文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翻译传播特点。研究沈从文作品的海外翻译传播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晶  陈玉华  
哲学是法国高中教育历史悠久的特色课程,自开设以来就以欧洲古典哲学为思想资源,形成了重视哲学思维的课程传统,素踞学科之王的中心地位,发展出独到的概念与范畴、究问与论辩、哲学论文等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法国高中哲学课程在其发展与演进过程中,虽饱经工业革命、教育大众化、信息化等重大时代挑战,却总能在适应与引领间平衡,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终以哲学思潮和课程发展为推动力,为法国高中教育塑造民族性格和培养共和国公民做出了其他科目难以替代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