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58)
2023(2811)
2022(2435)
2021(2271)
2020(1856)
2019(3970)
2018(3910)
2017(7578)
2016(4212)
2015(4494)
2014(4715)
2013(4651)
2012(4214)
2011(3821)
2010(3707)
2009(3578)
2008(3716)
2007(3249)
2006(2901)
2005(2568)
作者
(12082)
(10299)
(9971)
(9411)
(6305)
(5079)
(4554)
(3814)
(3745)
(3640)
(3557)
(3373)
(3304)
(3304)
(3273)
(3132)
(3125)
(3092)
(2991)
(2925)
(2545)
(2483)
(2454)
(2373)
(2308)
(2306)
(2267)
(2236)
(2121)
(2120)
学科
(13704)
经济(13692)
管理(9881)
(9274)
(8845)
(7076)
企业(7076)
方法(7015)
理论(5444)
市场(5417)
(5061)
贸易(5061)
(4960)
产品(4873)
业经(4674)
文化(4013)
农业(3791)
数学(3784)
数学方法(3692)
(3640)
农产(3609)
农产品(3609)
中国(3495)
经济理论(3385)
价格(3365)
产品价格(3305)
教育(3056)
地方(3022)
(2986)
产业(2919)
机构
学院(61889)
大学(58166)
管理(22016)
研究(19880)
(18993)
理学(18577)
经济(18459)
理学院(18301)
管理学(17896)
管理学院(17768)
中国(14310)
科学(13990)
(12590)
(11658)
(11385)
师范(11273)
(10214)
(10079)
(10063)
(9949)
旅游(9922)
农业(9349)
研究所(9325)
(9120)
业大(9068)
师范大学(8986)
中心(8925)
(8224)
北京(8118)
财经(7244)
基金
项目(39892)
科学(30837)
研究(29360)
基金(27422)
(24251)
国家(24016)
科学基金(20056)
社会(17907)
(17213)
社会科(16955)
社会科学(16951)
基金项目(14771)
(13819)
教育(13327)
自然(13103)
自然科(12721)
自然科学(12717)
自然科学基金(12494)
编号(12361)
资助(11876)
成果(9712)
(9599)
重点(8899)
课题(8865)
(7957)
(7932)
发展(7548)
科研(7482)
(7480)
(7445)
期刊
(24408)
经济(24408)
研究(15606)
(11652)
中国(10961)
学报(10248)
科学(9860)
农业(8509)
教育(8367)
管理(7502)
大学(7444)
学学(6935)
(6687)
(6585)
旅游(6585)
(6585)
业经(6123)
(6106)
学刊(5312)
旅游学(5298)
游学(5298)
(4867)
技术(4445)
问题(3644)
(3579)
商业(3464)
图书(3389)
财经(3179)
资源(3118)
经济研究(3001)
共检索到90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竑  戴光全  
作为"老祖宗"创造并流传给后人的财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立中  谭申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旅游一直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开始优化转型,旅游需求也正在转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或因开发方式的粗放而与新时期效益与质量导向型集约发展方式相背离,或因其类型、层次的单一而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德谦  
人们在称呼"文化遗产"的时候,他可能指的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也可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的受保护的"文物",还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保尔  马波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程瑞芳  刘恒琰  
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通过旅游开发,在横向上可以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纵向上可以带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研究上应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区域协同问题、模式创新问题、绿色发展和监管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关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程瑞芳  刘恒琰  
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通过旅游开发,在横向上可以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纵向上可以带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研究上应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区域协同问题、模式创新问题、绿色发展和监管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关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薇  黄黎敏  
本文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不和谐音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生态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是调节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器,是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记忆并延续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最佳选择。从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真实性生存、完整性保护、持续性利用、市场性调节、绿色性产出、发散性传播诸方面探讨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内在的相适宜性。本文认为,通过培育生态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形成和谐共生机制,对于遗产有效保护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志民  
人类在"我从哪里来"(历史)和"要到哪里去"(未来)的时光隧道的"存在与虚无"之两极对应中对当下的现实境遇做出睿智抉择。从某种意义而言,至少,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看,走向未来的整个世界,绝对不应陷入什么"破旧立新"的大"革"文化"命"的暴动误区,而应把"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作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卫军  王靖云  
当前作为一项新型旅游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重视,旅游产品的消费水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旅游业收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是对其开发与保护的有效途径。文章正是以此为契机,通过产品色彩设计的独特视觉表现和文化语义,研究分析色彩与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的紧密联系,并由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设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构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学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资源向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化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如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和乐山大佛等世界级文化遗产资源,现在都已开发成为具有明显区域带动效应的王牌旅游产品。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美等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开始推广和发展文化遗产旅游。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杭侃  
我们现在经常说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宝贵资源,是资源就应该可以讲利用,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不可再生。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是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得以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应该倡导多种形式的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主要从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按照专业内的划分,我们一般将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文物又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德荣  郭晓琳  
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淘漉,遍布在祖国辽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早已经凝结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基因和标识。如何让祖先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如今已受到各级政府、学术界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正>一、认知基础:国内外文化遗产观的演化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包括具有纪念性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体现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全球层面而言,伴随理念转变和现实压力,文化遗产观不断演化。文化遗产类型从文物、遗址延伸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线性遗产、活态遗产等,其认定和保护标准中“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应,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目标从“促进和平”转向“促进和平与发展”,由重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转向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2)。文化遗产界最初视旅游为威胁,随着保护思潮由物及人的演变,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