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73)
2023(17636)
2022(15166)
2021(14308)
2020(11753)
2019(26607)
2018(26363)
2017(50073)
2016(27198)
2015(30434)
2014(30228)
2013(29669)
2012(27523)
2011(24727)
2010(24693)
2009(22648)
2008(21778)
2007(18817)
2006(16484)
2005(14585)
作者
(77394)
(64036)
(63701)
(60140)
(40761)
(30772)
(29033)
(25122)
(24413)
(22791)
(21932)
(21536)
(20275)
(20107)
(19698)
(19655)
(19083)
(18956)
(18364)
(18066)
(15922)
(15761)
(15431)
(14682)
(14393)
(14288)
(14232)
(14045)
(12865)
(12713)
学科
(108790)
经济(108668)
管理(73096)
(69944)
(56929)
企业(56929)
方法(42830)
数学(35633)
数学方法(35204)
中国(32763)
(31263)
地方(29823)
业经(26279)
(24228)
(23794)
农业(21226)
(19542)
贸易(19526)
(18943)
(18832)
理论(18790)
(18449)
环境(17962)
(17310)
银行(17262)
技术(17128)
(17025)
金融(17022)
(16609)
地方经济(15850)
机构
学院(373393)
大学(372228)
管理(143880)
(143755)
经济(140394)
研究(130002)
理学(123579)
理学院(122075)
管理学(119936)
管理学院(119265)
中国(96756)
科学(82235)
(80693)
(65712)
(65648)
(61541)
研究所(59880)
中心(58677)
(56018)
业大(55322)
(54024)
师范(53537)
财经(51837)
北京(51228)
农业(47973)
(47960)
(47026)
(46090)
师范大学(43254)
经济学(42115)
基金
项目(256763)
科学(201391)
研究(190710)
基金(182827)
(159968)
国家(158335)
科学基金(134914)
社会(118362)
社会科(111893)
社会科学(111866)
(102107)
基金项目(97258)
教育(87373)
自然(86862)
(85981)
自然科(84762)
自然科学(84743)
自然科学基金(83154)
编号(79700)
资助(73821)
成果(64795)
(58609)
重点(57903)
课题(55343)
(55334)
(53592)
创新(49831)
项目编号(48462)
科研(48381)
国家社会(47723)
期刊
(165229)
经济(165229)
研究(111862)
中国(78072)
学报(59371)
(57115)
科学(55374)
管理(53304)
教育(49742)
(48461)
大学(44367)
学学(41255)
农业(39873)
技术(32703)
(32517)
金融(32517)
业经(29146)
经济研究(25554)
财经(24137)
图书(22753)
问题(21450)
(21100)
(20713)
科技(18799)
资源(18211)
(17458)
理论(17120)
现代(16970)
技术经济(16891)
商业(16793)
共检索到561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艳   李茜   叶子欣  
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其规划建设纲要,但地区差异、各地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充分发挥各地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利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黄河9省(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挖掘黄河各类型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区域和热点区域。其次,从文旅融合发展角度提出以“文化主题公园”模式、集中展示带与区域文化特色城镇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旅游资源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选择从文化遗产的空间视角开展研究,旨在推动文物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并针对不同区域和分布特点实行不同的利用模式和开发重点,以便有效发挥资源分布优势推动黄河流域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敏  张晓莉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推动从文化资源点状保护传承利用到聚落组团和带状发展的新功能载体。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取得进展,但也存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足等难题。结合正在建设的五个国家文化公园特征,通过归纳总结世界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经验,从“三个层次”“四类主体”“四种关系”和“三种模式”搭建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和思路,提出了筛选协调发展重点区域、培育区域文化特色城镇、推动产业耦合和创新驱动、完善跨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鑫  蔡籽焓  
河北省冀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散落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乡村,其所蕴含的商品属性和文化价值因难以激活而无法能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急迫需要重要的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可以成为这一抓手,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炜  黄碧宁  
从协同论视角辨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以及问卷调查法遴选出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路径,即主体拉动、客体推动、介体支持,建议激活主体驱动因素源动力作用、发挥客体驱动因素牵引力作用、强化中介驱动因素桥梁作用,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姜照君  顾江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梅  王佳欣  
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也是区域旅游市场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化程度高,但三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客源互送,既需要三地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京津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分析三地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和文化旅游项目创新路径,实现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一  
针对现阶段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对河南黄河区域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据汇总,构建该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地理空间数据库。使用平均最邻近比率与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河南黄河区域各时期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其时空间变化与不同等级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1)河南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良好的连续性;(2)不同时期河南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布局整体上均呈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呈现突出的时空异质性;(3)不同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分布在特定时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倬霖  周尚意  
国家文化公园旨在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通过新机制克服已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弊端。针对目前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管理文件政出多门”“文化空间边界难定”“活化利用同质竞争”“资源分散难以统一”等问题,在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这两种已有遗产保护方式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地理学的区域尺度转换方法为国家文化公园下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路。结合目前已经设立的长城、长征、大运河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案例,提出了4个分析思路和实践路径,并得出4个结论:第一,文化景观的尺度转换有助于解决政出多门和边界难定的问题;第二,文化扩散的尺度转换思路可以用于确定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范围;第三,结构功能主义的尺度转换提供了解决同质竞争问题的思路;第四,超有机体主义尺度转换思路可以将多类型的文化统领在一个主题之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康小青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文化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国家文化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线性、跨多个行政区域分布的特点,跨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尤其是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文章着眼于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指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文化旅游产品供需方面存在的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从产业政策支持、创建协同机制和文化旅游要素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斌  仲丹丹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的大背景下,许多实践已经证明可以促成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更新的结合。通过对由高校、文化产业、工业遗产这三个要素共同介入的类型案例进行分析,阐明高校是如何带动一部分工业遗产进入再利用过程并完成产业升级的,进而总结出此类型项目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探索高校建设、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的模式提出策略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云兰  
京津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世界文化遗产众多,皇家文化遗产集中。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的皇家文化遗产、长城军事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遗产和馆藏文化遗产,从政策、规划、交通、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监管和宣传等诸多方面对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