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86)
2023(20292)
2022(16884)
2021(15489)
2020(13044)
2019(29339)
2018(29060)
2017(55617)
2016(30575)
2015(34571)
2014(34290)
2013(33477)
2012(30538)
2011(27158)
2010(26928)
2009(24478)
2008(23806)
2007(20884)
2006(17981)
2005(15510)
作者
(90268)
(74958)
(74621)
(70888)
(47632)
(36161)
(33829)
(29613)
(28634)
(26602)
(25384)
(25375)
(23938)
(23620)
(23294)
(23240)
(22698)
(22520)
(21522)
(21521)
(18894)
(18421)
(18294)
(17235)
(16888)
(16672)
(16672)
(16576)
(15204)
(14968)
学科
(120490)
经济(120353)
管理(85907)
(81607)
(69085)
企业(69085)
方法(57456)
数学(48806)
数学方法(47999)
中国(32827)
(32643)
业经(30707)
(29667)
(27593)
地方(22714)
理论(22647)
农业(21955)
(21027)
贸易(21015)
(20414)
(20378)
(19890)
(18957)
技术(18943)
财务(18866)
财务管理(18824)
环境(17971)
企业财务(17767)
(17352)
银行(17272)
机构
大学(430000)
学院(429978)
管理(165898)
(162602)
经济(159077)
理学(144867)
研究(143254)
理学院(143202)
管理学(139990)
管理学院(139240)
中国(103946)
科学(94601)
(91444)
(79097)
(72955)
(72849)
业大(71163)
研究所(67333)
中心(64832)
农业(62767)
(62399)
财经(59279)
北京(56753)
(56676)
师范(55937)
(54031)
(52590)
(50517)
经济学(48763)
技术(48616)
基金
项目(305439)
科学(238152)
基金(219853)
研究(215331)
(195593)
国家(193983)
科学基金(165036)
社会(134129)
社会科(126937)
社会科学(126900)
(121087)
基金项目(116011)
自然(110604)
自然科(108068)
自然科学(108036)
自然科学基金(106054)
(102598)
教育(100349)
资助(90868)
编号(87198)
成果(69415)
重点(69039)
(65444)
(64611)
(63519)
课题(60756)
创新(59247)
科研(59221)
计划(58069)
大学(55936)
期刊
(169673)
经济(169673)
研究(118008)
中国(80236)
学报(79415)
(71507)
科学(68455)
管理(60235)
大学(59022)
学学(55809)
(55230)
教育(50123)
农业(49072)
技术(38137)
(31956)
金融(31956)
业经(29225)
财经(28062)
经济研究(28032)
(26242)
(24054)
图书(23136)
(22678)
问题(22375)
科技(21926)
业大(21480)
统计(19930)
技术经济(19776)
商业(18836)
(18428)
共检索到608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遗产地在新时代兼顾高质量旅游体验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选择。文章以“数字故宫”为研究案例,整合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文化遗产责任量表,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多重影响因素,揭示了数字博物馆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国民遗产责任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博物馆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能够正向影响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第二,数字博物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第三,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第四,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正向影响其遗产责任。文章从使用者出发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转型现象,理论上建构和拓展了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模型,验证了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遗产责任的影响;实践上为遗产旅游地的数字技术建设优化提供对策建议,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国民遗产责任提升提供学术参照。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洪闯   李风雪  
从用户需求角度厘清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需求并探究其层次结构与优化策略,对于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指导价值。综合使用文献调研、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咨询方法识别确立了24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平台服务功能项目并设计问卷搜集数据,基于传统Kano分类、混合类分析和Better-Worse系数分析3个维度对平台功能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具有层次化特征,涵盖6项必备型需求、9项魅力型需求、4项期望型需求以及5项无差异型需求,为此须根据不同需求类型优化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内容,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共情度和用户体验。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亚  许鑫  
[目的 /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为非遗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过程]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形态研究三大方面,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包括以非遗数字化的技术与形态等应用研究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多微观具体层面的研究,少宏观全局层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化,系统化多视角分析不足;重数字化资源建设保存,轻数字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等等。[结果/结论]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加强对非遗数字化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影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付跃安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积极意义。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负有保管本地文化遗产的责任。文章从资源建设、资源组织、数据加工、文本建设、服务与版权等五方面探讨图书馆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提出实施对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鑫   陈涛   夏焱  
[目的 /意义]文化遗产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其语义化组织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构建文化遗产一体化本体模型,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之间的知识互联互通,为文化遗产知识内容与概念提供形式化表达方案。[方法 /过程]系统调研文化遗产元数据与本体方案,立足文化遗产整体和内部联系,复用并扩展Schema.org词表,从文化遗产共同特性(内涵角度)、一般特性(特性角度)和独特个性(分类角度)3个维度,构建契合文化遗产和特定资源类型的一体化知识模型。[结果 /结论 ]以福建土楼和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为实例,验证该本体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以期为文化遗产语义化描述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非遗活态性难以展现、可利用性差、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化保护方式,拓展传播领域,扩大社会影响,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跃  周耀林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文章从非遗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开发三个层面对国际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将发挥重要作用;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题相对分散,非遗数字信息组织、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与知识体系亟待构建等特点。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灿姣  阳利新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罗安琪   刘佳静   郑建明  
文章厘清“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挖掘与梳理2023年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文献,提炼出该领域四大热门主题: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与处理、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与发展。归纳2023年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多样,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对象复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主题集中,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探讨2023年研究不足:未形成全局观、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对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关注尚显不足,缺乏对用户特征和需求主体的深入分析。展望研究方向: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文琴  
本文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政策,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即全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特定项目的数字化、有效保障数字化建设经费,并阐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主要从传统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方面展开,最后提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目的 /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 /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晓光   赵珂  
信任是数字环境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基础。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是一种具有重构和演绎特质的叙事方式,在数字化、数据化和艺术化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信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人机交互特征体现出系统、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相互连通和协同影响,系统叙事的可信度和用户体验的信任感构成了信任模型的双向动态互动,涉及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叙事性架构、数字化呈现、系统本身的功能建设和知识服务,以及用户的意图和行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信任模型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利用水平,促进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叙事内容的创意演绎、文化内涵的有效阐释与呈现,而且可望为可信的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发展。图3。参考文献46。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赵森  臧雨琪  
【目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途径,厘清我国非遗数字化研究进程,有助于客观反映非遗保护和传播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为非遗数字化研究推向深入,提升学术研究对现实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运用CiteSpace对CNKI收录的18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在对研究文献进行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趋势图谱与聚类图谱。【结论/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存在着政策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双重特征,跨学科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研究框架尚未形成、技术边界问题有待讨论、重技术描述轻体系构建等问题。因此,加强系统性理论建设、深化跨学科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前沿技术发展应是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重点。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赵森  臧雨琪  
【目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途径,厘清我国非遗数字化研究进程,有助于客观反映非遗保护和传播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为非遗数字化研究推向深入,提升学术研究对现实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运用CiteSpace对CNKI收录的18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在对研究文献进行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趋势图谱与聚类图谱。【结论/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存在着政策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双重特征,跨学科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研究框架尚未形成、技术边界问题有待讨论、重技术描述轻体系构建等问题。因此,加强系统性理论建设、深化跨学科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前沿技术发展应是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重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栩同  孙蒋涛  
城市共生理念是在吸收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相处的新发展需求,并依托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形态基础上提出的。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在城市遗产保护中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成本与人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